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4-30 11:07

  作者:强佳琪

  作为见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典型城市,北京诞生了极具时代烙印的群体——“北漂”。从《北京爱情故事》(2012)到《北京女子图鉴》(2018),再到《值得爱》(2025),北漂爱情叙事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社会加速运行的背景下,《值得爱》的出现意味着传统北漂爱情叙事正在渐渐转型,它尝试借助独特的叙事方式,为当代年轻人的爱情观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钢铁森林里的爱情标本

  北京的地标建筑映射着时代的演变。国贸三期、鸟巢、世贸天阶在千禧年代拔地而起,这些充满现代感和力量感的地标建筑,成为《北京爱情故事》中理想主义的象征。吴狄和林夏在国贸顶层高喊爱情宣言,鸟巢作为孕育希望和生命的港湾见证了沈冰和程锋的求婚仪式。在初代北漂爱情叙事中,北京的地标建筑空间是爱情发生的场域,也是理想的催化剂。但2018年的《北京女子图鉴》将摄影机对准SOHO大厦,北漂叙事的属性也随之发生变化。光滑的玻璃幕墙映射出赤裸裸的残酷现实:爱情被挤压在工位的缝隙之间,曾经催生爱情的地标建筑变为生存竞争的战场。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值得爱》(2025)在空间叙事层面尝试突破,将央视大楼作为全剧跨越17年时光的核心地标。剧中,它是北京的标识,既是周水和代大吉北漂理想的载体,也是他们十年爱情的见证者。2008年周水和代大吉在春知里的天台望向远处正在建设的央视大楼,大楼与天台齐高的平视感象征着他们的事业理想将与爱情齐飞。但2025年已经建成的央视大楼如同一个巨物,其扭曲的几何体造型和压倒性的体量,将分离之际的二人框定在各自的路口。原本作为空间物体的央视大楼成为一个时间符号,隐喻个体在巨型城市里的溃败。从《北京爱情故事》中空间对爱情的加持和升华,到《北京女子图鉴》中空间对爱情的施压,再到《值得爱》中地标建筑超越了物理存在,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场域,即使爱情最终走向分裂,地标建筑仍然裹挟着过去的时间,保留着曾经爱过的证据。

  北漂爱情叙事策略的更迭

  与前面两部剧不同,《值得爱》属于文艺爱情剧的范畴。该剧不回避讨论加速社会中高房价、催婚、职场内卷等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突出“有情饮水饱”“谈恋爱最重要的就是讲义气”等爱情理念,这种艺术化的叙事转向恰使残酷的北漂现实为北漂爱情赋能。在生存困境的映衬下,纯粹与炽烈的爱愈发显得珍贵。

  故事由周水的“导演梦”展开。周水和代大吉适时直面镜头,以回忆式的语气剖析内心感受,也讲述了《值得爱》剧本的创作、拍摄和讨论过程,结局通过“剧本讨论会”的形式,用完整自洽的逻辑链,串联起了整部剧的故事体系。尽管这种“戏中戏”的形式在电影中已屡见不鲜,但在电视剧中仍然少见,更不用说是在清一色现实主义表达的北漂故事中。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表现形式并非对原本叙事节奏的打断和抽离,而是以“后见之明”,让角色在创作者和被创作者的身份之间跳转,将现实的生存焦虑转化为个体化的情感表达,使北漂爱情的宿命感显得更加浓郁。

  超现实画面的运用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在无人的末班地铁里,周水和代大吉尽情起舞,幻想婚礼的浪漫场景。二人的朴素衣装幻化成西装和婚纱,伴随着地铁在地下甬道穿梭的节奏和忽明忽暗的光线,恋爱的甜蜜想象就在光晕中肆意生发。《北京女子图鉴》中陈可挤地铁的窘迫狼狈,在《值得爱》中被慢镜头赋予的柔情漫溢所掩蔽。

  这种浪漫主义并非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以一种迂回路径对加速社会进行浪漫化的抵抗。在大结局中,剧情通过戏中戏的嵌套完成了一场跨越17年的时空问答。2025年分别之际,代大吉想起2007年对于“是否值得爱”的追问,周水用一段当年拍摄的影像给出答案:画面里,青涩的他对着镜头坚定地回答“值得”。《值得爱》将北漂叙事中的“生存实录”转化为“爱的抒情诗”,以此传递出自己的爱情观:爱情的意义往往不在于结局是否圆满,那些共同对抗时间流逝的浪漫瞬间,才是爱情最珍贵的东西。

  “敢爱”挽歌,冲破当代社会的爱情困境

  《值得爱》设计了不同代际的两对情侣的关系交织,80后的代大吉和周水与00后的童乐怡和苏子豪进行了两代爱情观的对撞实验。童、苏的感情从“搭子”开始,某次打游戏时意外看到代、周当年的录像带。与代、周初次相遇的火热和疯狂不同,他们的接触有一种若即若离的疏离感,就像两块磁力不足的吸铁石,很难向对方勇敢地迈出一步,也难以为对方做出妥协。即便他们欣赏代、周爱情的纯粹、热烈、炽热,但在抉择的关头,苏子豪还是选择回老家相亲,童乐怡留在北京打算与前男友结婚买房。可见,当下的00后虽然成长于优渥的物质环境,面对情感抉择时却犹豫不决,爱情似乎不再是“从一而终”的东西,呈现出物质充裕一代的情感迷茫。

  一方面童、苏质疑传统爱情观的真实性,还使用AI工具辅助测算代、周爱情的走向;另一方面,看到代周爱情破裂后,他们却对自己的爱情观陷入沉思。如果加速社会的爱情被数据化、随机化、轻量化,人们沉湎于爱情的能力是否会真的变成一种奢侈?

  因此,在剧情的最后,代大吉以“敢不敢抛下已经规划好的一切”“敢不敢像他们一样,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地放手一搏”等层层递进式的叩问将全剧推向高潮,激发人们对于爱情态度的反思。从80后到00后,该剧进行了一次北漂爱情叙事的理想化回溯。毫无疑问,浪漫主义元素的融入和代际对话的运用,再次让本剧与初代北漂爱情故事划清界限,让代、周的爱情更像是发生于过去的一场梦。在加速社会中,这种设定更像是对励志要在北京闯出一片天的理想,以及渴望与爱人厮守一生的爱情观的缅怀。时至今日,童、苏一代的恋爱用“北漂爱情叙事”来定义似乎并不准确,贯穿全剧的“magic hour(魔幻时刻)”也在隐喻着这一叙事正在走向式微。随着加速时代的到来,“轻社交化”的爱情模式可能会将其取代。

  《值得爱》以空间蒙太奇、浪漫叙事、代际对话等方式,不仅为传统的北漂爱情叙事做出总结,也为其找到新的表达维度。在理念上,该剧承认北漂生存压力的客观存在,却并未把北漂爱情降格为生存重压下的调剂品或附属品;其直面代际之间爱情观差异的客观存在,却坚信人类对真爱的追求从始至终未曾改变。因此,《值得爱》可以看作是对加速社会的一种温柔抵抗,并对当代的情感焦虑给出回答:在快速迭代的城市空间中,值得爱的勇气永远都是对抗时间的终极答案。(强佳琪)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捕捉公共议题,回归叙事本位:看微短剧何以强化公共表达

  • 《棋士》:非典型性善恶启示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