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生生不息的不止港乐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06-07 11:43

  作者:蒋肖斌

  最近乐坛最受关注的新闻,莫过于在音乐节目《乘风破浪3》中,王心凌时隔18年再唱《爱你》,不仅歌手本人冻龄,屏幕那头的一些观众也忍不住扭动起不再苗条的身躯,高呼“青春回来了”。而在另一档音乐节目《声生不息》中,林子祥、叶倩文、李克勤、杨千嬅……一众不同年代的香港歌手,又把80后90后分分钟带回用磁带和CD听歌的少年时光。

林子祥

  可能是几十年前的歌手们太努力,导致现在一打开歌单,循环播放的依旧是少年时的流行曲。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心里记着我?答案肯定是,有的。

  既然回忆起了我们的青春,那不妨也回溯香港音乐的青春。

  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香港街头巷尾最流行的中文歌曲来自内地,周璇、姚莉、白光……上海滩红什么,香港人听什么。到了五六十年代,港乐萌芽,一大原因是当时香港电影的欣欣向荣。在早期粤语片中,粤语歌曲多有着传统粤剧的基因,歌词严谨优雅,颇有古意。

  上世纪70年代对香港音乐来说是一个分水岭,1974年热映的《啼笑因缘》和《鬼马双星》,带红了仙杜拉和许冠杰演唱的主题曲。从此,描述市井生活、体察小人物内心的歌曲,逐渐占据主流,这也成为香港音乐至今不灭的精神内核。

  上世纪80年代,香港音乐开始爆发,徐小凤、罗文、甄妮、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是那个年代香港乐坛最耀眼的星辰;到了90年代,以“四大天王”为代表的香港音乐已经风靡亚洲;再后来的陈奕迅、谢霆锋……如今,越来越多的香港歌手,出现在内地的文化综艺节目中。

  港乐的编年史,似乎有一个暗线的轮回。

  关于港乐历史,74岁的林子祥很有发言权: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组乐队,1976年出了第一张专辑,1980年凭借《在水中央》《分分钟需要你》两首歌获得当年的十大中文金曲奖,从此一炮而红——红了40多年。也许每个年代都有比林子祥更红的歌手,但人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有他,永远在场。

  上世纪90年代初,徐克拍摄电影《黄飞鸿》,电影快拍完了,主题曲还没有,“徐老怪”请黄霑来写。黄霑选了古曲《将军令》进行改编,又请了林子祥来演唱。林子祥一开嗓,似有千军万马,后来他自己说,每次唱到“做个好汉子”,感觉就来了。

  去年,林子祥在“湾区升明月”2021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上唱《敢爱敢做》,“铁肺”依然满格在线;这次在《声生不息》中,他和夫人叶倩文同来,《男儿当自强》一出,炸裂全场。“‘港乐’就是我。”林子祥说。他没说错。

  港乐不只是旋律与歌词,更记录了不同年代的香港的文化。香港乐坛有“词坛三宗匠”之说。“凡有华人处,无不听卢词”,说的是卢国沾,《小李飞刀》《万里长城永不倒》都是他的代表作;黄霑不必说,《上海滩》《倩女幽魂》《沧海一声笑》《狮子山下》《我的中国心》……没听过的人恐怕不多;郑国江的经典作品,则有邓丽君的《漫步人生路》、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张国荣的《风继续吹》……

  郑国江曾总结:“我的词中展现的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卢国沾是中国人的民族大义,而黄霑则是传达中国传统思想。”

  中国,是上一代香港音乐人念念不忘的关键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节目中,时隔34年,内地乐队马赛克重新唱响《大地》,致敬香港乐队Beyond。不过,粤语发音不那么地道,让人想起当年那个用拼音学唱粤语歌的自己。

  港乐在它的黄金年代,回荡到每一处有华人的土地上。现在,岁月泊岸,港乐是那一张接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船票。也许,当我们小时候的耳朵里听到了港乐,港乐就在我们的身体中住下了,与我们一起成长。本就流着一样的血,就会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牵动我们共同的过去,记忆不会沉默。(蒋肖斌)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