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022年高考写作题,与考《红楼梦》阅读没太大关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2022年高考写作题,与考《红楼梦》阅读没太大关系

来源:澎湃新闻2022-06-09 10:07

  作者:詹丹

  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甲卷写作题,一公布,就引起不少人关注和议论。

  因为继2017年高中新课标颁布,这是全国多个省市的高中推行教育部统编教科书遭遇高考的第一年。语文必修教材下册收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让许多教师、学生为高考是否会考《红楼梦》而纠结。此次甲卷写作题选入《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一段文字,作为考生写作的依据。试卷的材料是这样的: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对此命题,算不算是考《红楼梦》了?

  我的回答是,写作材料虽从《红楼梦》中选出,但从具体要求看,跟考《红楼梦》的阅读,没太大关系。

  对于考不考《红楼梦》问题,其实要先澄清考阅读还是考写作的问题。虽然有教师把写作的要求,视为阅读测试最高层次的创造运用,但落实到某一材料,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上述试卷的写作题来说,确实还不能算是在考《红楼梦》的阅读,特别是已经进入教材的《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

  从材料看,话题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试卷概述出的原文材料已经交代得比较清楚,足够考生利用。命题者暗示出更广泛的领域,并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谈,其实重心已经从《红楼梦》转移出来,抽象出来,不同的题名方式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这才是考生写作时需要关注的,《红楼梦》仅仅是展开思路的一个起点或者说引子。

  当然,不去深究命题者提供的有关《红楼梦》材料,而更多从命题要求着眼,其实也有实际的操作便利。即便我们通常要求对材料有整体的把握,但细细推敲命题者概述的《红楼梦》内容以及随后的提示,整合两者,是有可能给人带来困惑的。因为,淘汰题名“翼然”“泻玉”而取用“沁芳”,至少在小说中已经明确,这是一个艺术优劣的问题,但命题者希望得到更广泛的启示,把其间的褒贬作了弱化处理,以“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来说明“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就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三种题名都是根据情境而来,命题者只在“独创”这一点前加以“根据情境”修饰,并与前两种并列,这就带来误导,似乎前两种题名是架空瞎说一气的。这当然不对。这里的关键是,情境本身的复杂性,其对题名多重制约的考虑是否周全,才让题名有了高下之分。

  第二,原文三种题名的艺术优劣之分,在命题者“不同的艺术效果”措辞中,似乎变成了一个艺术的差异性、多元性问题。这就导致前后叙述的逻辑无法自洽。所以,从实际操作看,不去深究其中的可能断裂,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命题者的要求方面,以“根据情境”作为展开自身经验的思考场域,不失为一种应对考场操作的明智。所以,我在接受采访时说,学生事先有没有读过《红楼梦》,或者从《红楼梦》整本书进高中统编教科书的阅读要求看,学生是否熟悉《红楼梦》,对于此篇文章的写作构思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事先读过的,最多对材料不陌生,多少获得了心理安慰。当然也不排除读得不仔细,这样的段落偏偏跳过没有读,反而给自己写作带来了后悔和懊恼。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2022年的高考,等于没考进入教材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当然,最真切的感受,应该让考生自己来回答,而这样的命题是否合理,只有经过大量阅卷的教师才最有发言权。

  这里想进一步探讨的是,如果不考写作而是考阅读理解,特别是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理解,这里的思考空间有多大?

  先看试卷的材料,命题者提供的第二段提示就是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有多大合理性,正可以结合进来作为案例分析。

  比如,从题名一般原则来说,为何园林景观需要有题名?情境对于题名究竟有怎样的制约性?艺术的优劣是否也可算不同的艺术效果?贾政认可宝玉的题名,是否就是一种定论?还有,人物的立场是否就代表着叙述者立场而得到概括?诸如此类,都是作为阅读理解可以讨论的。再从具体题名来分析,为何“沁芳”得体而又亮眼,“翼然”立即被淘汰,“泻玉”还让贾政有些斟酌?其间的细微差别,究竟意味着什么?此外,很重要的是,题名的过程,也写出了人,写出了贾政宝玉父子的另一面(还有周边的清客等)。毕竟,贾宝玉曾给人以“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印象,而此番给桥上亭子匾额题名,宝玉似乎展露出了他的歪才,他善写应制体文字的另一面。难得的是,他因此获得贾政赞许,也丰富了读者对贾政、宝玉父子关系的理解。

  如果从整本书阅读的更大视野来分析,越出卷面材料的边界,那么,最为直接的,与宝玉题名“沁芳”得到贾政默许相呼应,在游园接近尾声时,又写了一段父子对话:

  (贾政)“此闸何名?”宝玉道:“此乃沁芳泉之正源,就名‘沁芳闸’。”贾政道:“胡说!偏不用‘沁芳’二字。”

  那样的口风大变,究竟是说明他在默许中不想太骄纵了宝玉,还是作者想表明他对待宝玉一贯的严峻与不近情理,前后联系起来看,既让人觉得贾政可笑,也觉得宝玉可怜的。

  不过,深入一步看,展露宝玉的才情也好,表现贾政、宝玉的父子关系也好,或者给《红楼梦》主要人物活动营造一个大观园的基本环境也好,都有其小说相应的功能和价值。但更令我关注的是,在这一章回中有两段似乎并不怎么和谐但却自身关联的段落,显示出深远的意义来。

  一处是对稻香村(又称“浣葛山庄”)的描写,遭到了宝玉的严厉批评。其实写到这一处所就让人有些意外,因为贾政等带着宝玉去游走题名时,小说主要写他们去了湘湘馆、蘅芜苑、怡红院、大观楼和稻香村五处。前三处涉及到以后入住大观园最重要的三位人物黛玉、宝钗和宝玉,而大观园是元妃省亲的场所,交代大观楼正殿,也合理。但为何要写稻香村?这院落后来入住的是李纨,似乎不能与探春的重要性相比。但又写了,这是为什么?在我看来,恰恰是这处所跟李纨相连,才有可能暗示了作者的一种写作意图。因为贾宝玉对这场所的批评,是从违背自然入手的,他对于贾政赞赏这场所,加以反驳说: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一番话,把贾政气得够呛。

  由于在小说的整体写作意图中,大观园的居所特点对入住人物的趣味、个性或者命运有所暗示,那么,从情种宝玉的立场强调稻香村之违背自然,似乎也在暗示,李纨年轻守寡恪守礼仪的生活也许并不自然。尽管李纨自认外号稻香老农,而抽得的花签,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折射了她的一种人生态度,但这种态度,却未必是宝玉也可能是作者所认同的。如果贾宝玉借着批评稻香村环境来批评了恪守礼仪人物的虚假,那种违背自然的“假”,那么,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中,判词中有关李纨提示的“空”和曲词中明示的“虚名”,似乎提供了对诗礼之家的礼仪规范重新思考的可能。(尽管作者没有全盘否定,宝玉自己也有遵守礼仪规范的举动而得到夸奖。也许,作者更想思考的是礼仪与真情的平衡问题。)而之后,有一段不经意的描写,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当贾政感慨大观园建筑得过于奢华时,众人却又拿礼仪来说事,所谓:

  众人都道:“要如此方是。虽然贵妃崇节尚俭,天性恶繁悦朴,然今日之尊,礼仪如此,不为过也。”

  违背人的自然本性,又带来极大的物质浪费(也是造成贾府经济困扰的重要原因),这二段描写的插入,让大观园在刚刚呈现出美丽、风光、开阔的所谓理想世界的同时,又夹杂了不和谐的一面,这种不和谐的段落呈现得越轻描淡写,越显示了礼仪之家意识形态自欺欺人的遮蔽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阅读理解角度来考《红楼梦》,即便这样的选材哪怕是在引导考生探讨艺术效果的优劣问题,但这种讨论,如果缺少了前后联系的整体视野,是很难指向作品的真正深刻之处的。而这种缺失,恰恰是倡导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当然,整本书的整体也是相对而言的,就像笔者这篇短文讨论的整体视野,也只具有相对性。(詹丹)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铁军:AI重塑电影未来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