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幸好,还有书

来源:北京晚报2022-06-11 06:21

  作者:张艾茵

  《书籍秘史》一书直译名为《芦苇中的无限》,此处的“芦苇”,特指曾经盛行地中海地区的水生芦苇,是一种从古埃及开始就被用来记录文字的材质,其薄、轻、柔韧的特性,使它取代了石头、泥板、木板、金属板、象牙板等,在书写的历史上,成为了一种了不起的进步。犹太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都热情地拥抱了它,并兴致勃勃地将其视为自身文化的特征,但是,当时只有埃及能够制造莎草纸书卷,这种垄断促使仰慕希腊文化的帕加马王国自力更生,创造出了让更多人熟知的“羊皮纸”,改变了书籍的未来。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里卡迪宫图书馆就收藏着这样的羊皮纸,那是一份来自14世纪的彼得拉克手稿。作家伊莲内·巴列霍有幸与之完成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当她戴上棉手套,小心翼翼地翻阅手稿时,看到了岁月的痕迹。点缀着黄斑的羊皮纸就像爷爷那双布满老年斑的手,使她思想起伏,进而萌生了写作《书籍秘史》的念头。

  伊莲内·巴列霍对于书籍的痴迷,来自于承载文字的材质演变,更在于作为历史载体的书籍在历史里的沉浮。书籍带领人类的记忆见证过辉煌与新生,也目睹了衰败和毁灭,最终,与历史融为一体。

  这位来自西班牙的作家,1979年出生于萨拉戈萨,这是西班牙的第五大城市,保存着许多古罗马时期的城墙遗址,成长环境使她从小就痴迷于希腊与罗马的神话,进而研读了古典语言学,后来取得了萨拉戈萨大学及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书籍秘史》就像是一本作家写给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情书,借由地中海的微风,穿越古老的时间之门,带领所有痴迷于阅读的人,一起捡拾历史的碎片。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兴衰

  这第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碎片,就是托勒密王朝(位于今埃及附近地区)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它与无数的书籍见证了亚历山大大帝的伟岸和马其顿帝国的崛起,以及承载着这一切的天选之城——亚历山大港。

  关于亚历山大港的来历,传说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世界、建立七十座城市的过程中,曾经做过一个梦,梦里有个神秘的银发老人走到他的身边,念了《奥德赛》里的几句诗,说在离埃及海岸不远处,汹涌的海浪围绕着一座名叫法罗的小岛。没想到现实中这个岛真的存在,亚历山大把它当作一种预兆,在此建立了城市。

  亚历山大的挚友托勒密,出生在马其顿没落贵族家庭,后来成为埃及法老,在亚历山大重病、帝国陷入内战之时,将自己管治的都城迁到了亚历山大港,决定斥巨资兴建亚历山大博物馆和图书馆,想要让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成为一片了不起的思想与科学的汇聚之地。

  为此,他委派秘密猎手,不惜一切代价去往各地,为亚历山大图书馆搜寻世界上所有的书。

  最终,他的愿望得以实现,在被罗马取代之前,亚历山大港始终是跨国文明的中心,这都要得益于亚历山大图书馆,它的藏书领域各异、品种齐全、涵盖了所有主题,并且它对所有渴望求知者开放,对所有国家的学者开放,对所有文学追求者开放,开创了此类图书馆的先河。如果说亚历山大大帝传奇的一生代表了权力的极致,那么亚历山大图书馆恰恰象征了文明的疆域,而他渴望的“拥有属于自己的传说”也最终被写在书里,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然而当我们还漫游在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辉煌中时,罗马时代的铁骑已经近了,书籍的命运也进入到了新的一章。罗马人掠夺的本性,让亚历山大图书馆不可避免迎来多舛的命运,传说中它先后经历了三次“毁灭”:第一次是传说罗马士兵为解救被困于亚历山大港王宫的恺撒大帝,烧起一把大火,将图书馆付之一炬,不过后来的史料中再次出现图书馆的身影,才让这第一次“毁灭”变成一种传说;第二次是3世纪,亚历山大港被罗马帝国吞并、沦为边缘城市的时候,罗马皇帝卡拉卡拉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毒死了亚历山大大帝,为了替偶像报仇,他想要将依然游荡着哲学家灵魂的图书馆一把火烧掉(这段真假难辨的传言来自历史学家卡西乌斯·狄奥);而最后一次毁灭发生在罗马帝国陷入巨大危机的4世纪,信仰不同宗教的狂热暴民蜂拥到亚历山大港的道路上,其间图书馆成为了主战场,那里最后的守护者希帕提娅被杀害,那些珍藏的图书被毁坏,我们无从知道那些残留书籍的命运。

  直到2002年10月,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在老图书馆原址上重建开幕,这无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致敬和对话,是埃及人民的骄傲,也是熏陶在欧洲文化之下的伊莲内·巴列霍的灵感缪斯。正是来自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魅惑,让作家在散文般的漫游里,穿越古今,书写出书籍在欧洲飘零的历史。

  时间证明的坚韧价值

  书籍的源头来自于游吟诗人带来的口述故事,他们会在盛大节日或贵族宴会上表演,但最终被留下名字的只有荷马,他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为西方文学开创了先河。

  但是,口述文学只能通过记忆代代相传,极易遗失,直到字母的出现——由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发明的楔形文字,再到闪米特人发明的字母表——才改变了思维的模式,构建了西方人的共同记忆,让文学和历史通过书籍的形式得以留存。

  在欧洲书籍史的流变中,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论自然》极有可能是第一本存在过的图书,据传说,它被哲学家自己于公元前6世纪与前5世纪之交时放进了希腊以弗所(今属土耳其)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同时,在公元前5世纪与前4世纪之交,书商以新的词汇“售书者”的头衔出现在雅典滑稽诗人的作品里。而书的价格也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被曝光——苏格拉底说,只要一个德拉克马(古希腊货币),就能在市场上买到一本哲学书。与此同时,斯特拉波称亚里士多德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个收藏图书的人”。

  在这些历史的缝隙里,《书籍秘史》讲述着图书的前世今生,特别是当今天,新的娱乐方式和互联网的扩张,使书籍已经濒临灭绝的论调不断涌现。得益于并受制于新技术产物下的我们,确实要再次发出那句叩问:图书有未来吗?

  虽然在巴列霍的笔下,穿越了漫长的岁月,图书已经用时间证明了它的坚韧和价值,但是我们也还是应当时刻警惕,不要被裹挟在世界高速运转的洪流中。纵观历史,很多新事物总是转瞬即逝,而经过时间考验的书籍依然是我们精神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存在,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和载体呈现,它所承载的文字的力量,都将留存下人类共同的记忆,而这恐怕也是巴列霍写下《书籍秘史》时最想表达的心声。

  幸好,还有书。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