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们向经典致敬什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我们向经典致敬什么?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06-23 10:33

我们向经典致敬什么?

——有感于北京人艺七十周年经典剧目直播活动

  作者:尹 鸿

  最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七十周年之际,推出经典剧目的多平台网络直播系列活动,一周下来,观看人次累计达到1.5亿,成为引人注目的年度文化现象,在中国话剧传播历史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其破圈效果大大超出人们预期。这一现象的产生,肯定与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也与由巴金、老舍、曹禺所创造的北京人艺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直播剧目从剧本到演出都不仅是北京人艺长期以来的保留剧目,更是中外古今誉满剧坛的舞台杰作。从曹禺先生1930年代的《雷雨》到老舍先生1950年代的《茶馆》,从翻译剧目《哗变》到当代中国文学名著改编的《白鹿原》,可以说都是千锤百炼的戏剧经典。正是这些经典剧目以及经典剧目的演出,让这场直播破了圈。戏迷们觉得“过瘾”,一般观众认为“开了眼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直播活动,也是一次向经典的致敬,这致敬不仅来自北京人艺,而且也来自于戏迷,来自于数以千万计的网络用户。

  这些戏剧经典为什么具有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魅力?换句话说,人们究竟在向经典致敬什么?细细想来,我以为这些作品的经典性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它们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艺术的经典首先就来自艺术形象的经典。这些直播剧目,也包括几乎所有叙事性的经典艺术作品,几乎都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过目不忘的艺术形象,而观众对这些作品的兴趣、记忆,恰恰就是这些作品中不可替代的人物形象,而优秀的演员也恰恰在于他们对这些人物形象成功的、惟妙惟肖的“再度创作”。无论是《雷雨》中的周朴园、繁漪、周萍,还是《茶馆》里的王利发、常四爷、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秦仲义;无论是《哗变》里的魁格、格林渥、查理还是《白鹿原》中的白嘉轩、鹿子霖、田小娥,这些人物每一个都性格鲜明、命运独特,在剧本里呼之欲出,在舞台上形神兼备,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甚至超越了作品本身而矗立在那里。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他们都大于了作者、大于了文本,甚至连创作者本人都很难用词语去准确地描述这些人物的特点和善恶,他们可以被永恒地记忆,被无限的阐释,被当做真实人物而鲜活地存在。可以说,正是这些人物,使经典成其为经典,使作品得以长久流传,使演员因为角色而被铭记。

  这些经典人物形象,细细分析下来,大致都有四个共同性。第一,生命的独特性。独特才能鲜活,所谓鲜活,就来自于这些人物有性格、动机、行为、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与他的自然禀赋、家庭经历、社会环境都是相辅相成的,他的一言一行都来自于这种内在一致性。正是这种一致性,使其摆脱了概念化、功能化、符号化、碎片化、僵硬化的种种创作弊端,成为鲜活的不可替代的“这一个”。可以说,这是一切经典艺术形象的基础,前面提到的所有人物都具备这种内在一致的鲜活性。第二,性格的复合性。没有人是绝对的恶,也没有人是无条件的善;没有人从生到死就一定坏,也没有人从小到大就天然好。人的复杂性,甚至在任何一部文艺作品中都难以完全刻画充分,但是道德动机单一的人物形象永远不可能成为经典。《雷雨》中的周朴园,不仅有自私自保的虚伪,确实也有自责自负的悲悯;周萍同样有这种自私自保的遗传,但也有年青冲动带来的犯罪感;某些二度创作,用所谓“阶级斗争”观念或者“伦理善恶”的简单观念去重新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往往伤害了这些艺术形象的复合型,而曹禺后来陷入创作瓶颈的原因也恰恰在于他无法从这种定型化的人物模式中回到人物的复合型创作道路上。所以,杰出的艺术形象都有某种阐释和情感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第三,形象的典型性。独特性、复合型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任何独一无二的人物都能成为艺术经典,只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才具有普遍性意义。高老头、哈姆雷特、于连、堂吉诃德、阿Q、祥林嫂、繁漪、祥子、高觉新……所有这些经典艺术形象,都不仅是这一个,同时也是一群人的代表,是具有社会性、时代性的典型,是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都可以“遇到”的无数的这一个。第四,命运的时代性。如果说典型性体现了某种跨越时空的代表性的话,那么命运的时代性则更多地体现为所谓的历史感、现实性。真正经典的艺术形象,除了性格和行为上的普遍性之外,往往还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样的性格,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命运。《茶馆》里的众多人物,性格鲜明、复合并且具有典型性,有的刚毅有的懦弱,有的厚道有的圆滑,但是“好人”遭殃、“坏人”得道的命运,却体现了时代的颠倒。《白鹿原》中白嘉轩死去活来的命运,反映的也正是那样一个翻天覆地的大时代。所以,几乎所有经典形象的命运,都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反映。正是时代的舞台让这些人物有了塑造的空间。

  生命的独特性、性格的复合型、形象的典型性、命运的时代性,可以说是艺术形象经典性的核心,也是经典艺术作品的根基。北京人艺在自己的艺术传统中,一直坚持以人物为中心,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演绎人物,从服装造型道具到人物的言谈举止气质,都力争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经典剧目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准确、细致地刻画出来。一代代人艺人,无论在艺术上如何探索创新,但塑造人物这一根本,依然是不变的艺术追求。写戏就是写人,演戏也是演人,恰恰是这些舞台上人物的鲜活,才使人艺的剧目、人艺的演员能够薪火相传、代代相继。艺术形象,造就了经典,造就了北京人艺,造就了一代一代人艺的艺术家。

  所以,无论市场多么变化,技术多么发展,艺术风格流派多么纷呈,归根结底,正如“文学就是人学”一样,真正的艺术也一定是人的艺术。文艺创作肯定会顺时而变、因势而动,但是艺术形象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文学艺术与历史记载不同,它用一个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去记录一个时代,而后世的人们也用艺术形象来记忆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当然,要塑造经典的艺术形象并不容易,它需要创作者、表演者真正去观察、理解形形色色的人物人性,去发现那些在特定现实中人物所具有的普遍价值和意义,去寻找艺术地刻画这些人物的想象力、灵感、方法和工具。商业、类型、包装、流量、时尚、奇观,虽然不可回避,但只有顶天立地的艺术形象才是艺术经典永久的生命力。要做到这点,当然需要深入生活、尊重艺术,但这并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它需要创作者、演出者的巨大付出,需要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和生活圈,甚至还需要某种执著和天赋。

  经典已经成为过去,北京人艺七十周年演出的这些剧目,大多已经是十年、二十年、甚至大半个世纪以前的经典了。我们期待新时代的新经典,期望下一个十年能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成为经典。致敬昨天的同时,我们也希望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形象能够得到明天的尊敬。(尹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酱园弄·悬案》:旧案重述的重心偏移与价值偏狭

  • 《长安的荔枝》:当历史厚重感消解于轻喜剧叙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