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把生命献给舞台,把经典留给观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把生命献给舞台,把经典留给观众

来源:人民日报2022-06-27 09:02

  作者:杨 琳

  舞台深处升起一片薄雾。薄雾徐徐飘散开,将布景笼罩在一片朦胧中,仿佛是一幅虚实相间的写意画卷,把观众带入遥远的时空之中。远处,忽现一舟,一名清丽少女撑篙而来……诗化的舞台意境与厚重的历史情感完美融合,观众无不沉醉其中。

  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导演蓝天野(右)为演员濮存昕(左)说戏。

  蓝天野在话剧《家》中饰演冯乐山的剧照。  图片均为李春光摄

  大幕拉上,剧场内早已响起掌声。后台走廊上,一位端坐了整晚的银发老者终于露出了笑容。他虽形容略显瘦削,但神采奕奕。接着,他缓慢起身,整理好衣服,扶正胸前的党徽,拄着手杖一步步向舞台走去。他,就是这部话剧的导演蓝天野。当时已是94岁高龄,但两个多月的排练,他一次也未缺席;8场演出,更是场场不落。

  演员们兴奋地迎向他,一一与他击掌庆贺,并将他请到舞台中间。观众席上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人们在向这位老艺术家表达崇高的敬意。蓝天野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了,炽烈的气氛让他有些恍惚。70多年前,是党培养、引领他走上了戏剧道路。从青葱少年到耄耋老人,从演员到导演,他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舞台上,直到有一天患病不得不住院治疗……

  一

  回首人生,对于蓝天野来说,1945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抗日战争胜利了;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蓝天野永远忘不了1945年9月23日,那是他入党的日子。迫于当时的形势,没有举行正式的入党仪式,但蓝天野对自己说:“你是一名党员,就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党,一辈子听党的话。”从此,他用一生践行着入党时的庄重誓言。

  蓝天野的入党介绍人是他的三姐石梅。1945年初,在解放区文工团晋察冀挺进剧社工作的石梅被派到北平开展地下工作,他们家随即成为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点。蓝天野从三姐那里了解到解放区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对解放区的生机勃勃充满了向往。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文章,这些新思想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灵。

  18岁的蓝天野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初主要是帮着三姐做宣传工作。“上级党组织交给三姐一部短波收音机,每天晚上到了固定时间,我们要收听解放区的广播,记录下来,然后由我刻到蜡版上,进行油印,再由她拿出去散发。后来由于人手不够,就让我也做了交通员。”蓝天野回忆道。

  那段日子,蓝天野经常背着一个小布包,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出了西直门,过颐和园背后的青龙桥,直奔西山脚下的联络点。谁也不知道,这个青年的包里装的竟是解放区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文件和书。路上偶遇巡逻的军警,被拦下盘问,蓝天野不慌不忙,只说是放了学四处玩玩。就这样,他有惊无险地在城里城外来回穿梭,竭尽全力做好交通员的工作。

  “您当时害怕吗?”后来经常有人这样问蓝天野。“当时真没想过危险,唯一想的是怎样尽量不让人发现。我当时太年轻,思想和工作经验都非常幼稚,其他的事情也做不了。把这些做好,就是为党尽了我的一点力量。”蓝天野的回答朴实而真诚。这些惊心动魄的经历,是他对党无限忠诚的证明。

  二

  在成为交通员之前,蓝天野是北平艺专油画系的一名学生,并在同学的邀请下参加了沙龙剧团,出演过一些话剧。

  入党后,蓝天野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在剧团一边从事革命工作,一边参加戏剧演出。1946年初,为进一步加强对戏剧战线的领导,党组织决定筹备成立北平戏剧团体联合会(以下简称“北平剧联”),并公演李健吾的作品《青春》来扩大影响力。蓝天野在剧中饰演一个绰号“红鼻子”的老更夫。

  虽然只是一个小角色,北平剧联党支部书记、这部戏的导演石岚却对蓝天野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将这个角色演绎成一个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的老农民。这让已有一些学生剧团演剧经验的蓝天野犯了难:一个在城市长大的19岁青年饰演老农民,怎样才能演活这个角色呢?

  蓝天野想了一整晚。他领悟到:人物要塑造得真实生动,必须得熟悉他们才行。第二天一早,他就跑到了城外郊区的乡村里,开始与农民交朋友。这个朴实的小伙子很快就获得了村民们的好感。“我去的次数多了,跟他们就熟了。临走时,他们还会去地里割上一把新鲜的韭菜给我带着。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塑造我要演的角色特别有用。”通过深入体验生活,蓝天野在演出中塑造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更夫形象。

  随着北平形势的变化,北平剧联等进步组织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的注意。为保存实力,团体的骨干成员暂时分散隐蔽。蓝天野被派往演剧二队,彻底告别了北平艺专这个他曾经难以割舍的地方。他按党组织指示把工作重点放在戏剧战线上,从此走上了专业戏剧表演之路。在演剧二队,蓝天野开始努力学习表演理论,并将其与演剧实践相结合,成功演出了《大雷雨》等剧。

  1948年,蓝天野随演剧二队撤往解放区。在到达解放区的当晚,城工部接待站的同志说:“为了不牵连、影响在国统区的亲戚朋友,到了解放区就要改名字,现在就改。”完全没有考虑的时间,原名王润森的蓝天野脱口而出3个字:“蓝天野。”蓝天碧野,赤子之心。从此,这个因革命工作临时取的化名伴随蓝天野一生,并在中国话剧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三

  《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蔡文姬》中的董祀,《王昭君》中的呼韩邪单于,《家》中的冯乐山……几十年的舞台生涯,蓝天野潜心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始终坚持话剧民族化的探索和实践,在70多个剧目中塑造了多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当中,最为观众熟知的当数《茶馆》中的秦仲义。

  1957年12月2日清晨,作家老舍从灯市口丹柿小院家中信步来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一间会议室里为全体演员读他新创作的剧本——《茶馆》。老舍绘声绘色的朗读,令在场的每个人都兴奋不已,蓝天野也被深深吸引了。北京人艺当场决定排演《茶馆》,大家纷纷申请角色。

  待心情平复下来,蓝天野想,这么多角色,自己能演哪一个呢?心里没底,还是先别申请了。然而,演员名单一出来,出乎他意料,由他饰演主要角色之一的秦仲义。

  能在老舍编剧、焦菊隐导演的《茶馆》中担任这么重要的角色,让蓝天野深受鼓舞。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演好这个戏!可是,怎么塑造这位民族资本家呢?这是个离自己很遥远的人物。

  焦菊隐导演让大家先去体验生活。体验生活也是蓝天野在演出《青春》后就领悟到的一条宝贵经验。

  为了演好《茶馆》,蓝天野遍访北京城的大小茶馆,仔细观察泡在茶馆里的人;还跑到安定门城楼下,看城门洞口两旁摆摊的生意人。多方面地体验生活,让他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了解。在朋友们的介绍下,他又接触了一些曾经的民族资本家。就这样,秦仲义的形象在他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进入排练场,焦菊隐导演要求演员们根据近期体验生活所得进行小品练习。第一幕中,童超饰演的庞太监一上场,就与蓝天野饰演的秦仲义有一番明里暗里的唇枪舌剑。童超和蓝天野一致认为,两人应该以往就有私人过节。为了明确这条背景线,蓝天野构思了一段表现人物关系的小品——

  秦仲义叫人物色到一只出色的鹌鹑,恰巧被庞太监看见了,他也想要。秦仲义不肯让,还故意抬高了价钱。刘麻子在中间说和,双方仍争执不下。庞太监最终因财力不济败下阵来。两人因此结下梁子。

  蓝天野想起体验生活时接触到的一位民族资本家,其实对这些玩物并不喜欢,只是为了排场。于是他心念一转,没有按原计划结束小品,转而吩咐道:“去,把它送给庞老爷。”

  饰演庞太监的童超也心思转得飞快。刚失了面子,又遭此羞辱,庞太监恼羞成怒,咬牙喝道:“拿到后厨,给我炸了下酒吃!”

  秦仲义淡淡地冷笑回敬:“庞老爷,您好雅兴!”

  即兴碰撞,让这段小品成为北京人艺排练厅里的一段佳话,激发了剧组里其他演员的创作热情,也让蓝天野触摸到了人物的“魂”。以此为基础,秦仲义和庞太监那段剑拔弩张的对手戏,在第一幕中大放光彩。

  1958年3月,《茶馆》首演,反响热烈。蓝天野塑造的秦仲义在裕泰茶馆门口一亮相,便博得满堂彩。

  从1958年首演至1992年,蓝天野共参与《茶馆》演出374场。他不断丰富调整自己的创作,灵活使用表演技巧,使得秦仲义这一人物形象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

  “戏剧必须打动人,能引起人们的思考。”蓝天野说,这是他一生的追求。

  四

  回首如何走上戏剧道路,蓝天野曾感慨地说:“当时真没有想到,我会一辈子从事戏剧事业。但我很肯定,党怎么决定,我就怎么做,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自放下画笔投身戏剧事业,从演剧二队、华北大学文工二团、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路走来,无论是做演员、当导演,还是从事教学,蓝天野都尽心竭力,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导演了一系列优秀剧目,还发掘和培养了一大批文艺界人才,为中国话剧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春天,北京人艺食堂一片欢声笑语,院领导正在请蓝天野、朱旭两家吃饭。时任院长张和平开门见山:“为庆祝建党90周年,院里决定排一出具有北京人艺风格的《家》。”蓝天野点头称好,重排经典剧目、传承北京人艺风格是大事。他以为剧院想听听老艺术家们的意见,岂料张院长话锋一转:“请天野和朱旭二老在戏里演个角色。”

  上台演戏?已入耄耋之年,演得动吗?记忆力早已衰退,记得住台词吗?蓝天野犹豫了。虽然一直心系北京人艺的发展,也经常为年轻演员讲课,可19年未登台演戏了,现在又正在筹办自己的第三次个人画展,能有充沛的精力演戏吗?

  蓝天野想起,1984年,他曾为刚毕业的北京人艺1981年演员训练班排演过《家》,正是通过新老演员同台搭戏的方式,让一批青年演员迅速成长起来。时光流转,现在《家》需要他,北京人艺这个“家”也需要他,他怎能缺席呢?

  蓝天野如约出现在《家》剧组,更令大家惊讶的是,他决定突破自我,扮演反面人物冯乐山。他向剧院表示:“如果演不好,请导演随时把我换下来。”

  毫无疑问,《家》中的冯乐山是个坏人,但蓝天野认为,不能单纯去演他的“坏”,在揭露人物丑恶心灵的同时,还得让观众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他饰演的冯乐山第一幕出场时,潇洒风流的名士形象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只见他手中拿着一束诗稿,口中评价着:“嗯,嗯,我就爱它一片潇洒,一片灵气……”风雅中带着一丝倨傲。

  按剧本提示,他手中所持诗稿为高老太爷所作。为了增添人物的真实感,更好地表现人物关系,蓝天野揣摩高老太爷的心意语气,以他的身份作出《归巢》《乞梦》等数篇诗词,并认真地题写在洒金的书笺上,作为道具在舞台上配合演出。“观众看不见这些,但我自己拿着,在台上更多些真实自信。”正如蓝天野经常对年轻演员们说的一句话:“搞艺术不要将就,要讲究。”他用自己深厚的文学、美术素养,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那些日子,84岁的蓝天野每天都按时来到排练厅,直到晚上10点多钟全体排练结束后才离开。有一天,他排练完下场时不小心绊了一跤,从一米高的台上摔下来,导致手指骨折,周围的人都吓坏了。蓝天野忍痛起身,第一句话却是:“对不住,让各位受惊了。”大家以为他得好好休养一阵,不料第二天,当演员们推开排练厅的大门,惊讶地看见他们的“蓝爷爷”已经坐在那里。那一刻,大家真正理解了一直高悬在北京人艺排练厅里的那4个大字——“戏比天大”。

  蓝天野全身心投入到排练中。虽然已经导演过《家》,对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很熟悉,他却并未因此而松懈。他认为表演不能千篇一律,不要描别人的模子,也不要重复自己,每次表演都要有独创性。“要是大册子还在就好了!”他想。大册子是他存放人物形象的一本图册,里面是他从艺以来收集的近千张各式各样的图片资料,有老照片,有报纸上剪下来的图片,也有他画的人物速写。每遇新戏,他都会从里面去寻找灵感。可惜这本陪伴了他几十年的大册子被人借走后再未归还。然而心中的积累仍在,经过对角色的反复琢磨,他设计了长髯飘胸、发须相连,身穿一袭呢料长袍,袖口挽成月牙形,头戴椭圆形黑丝绒帽,手拿方竹手杖的人物造型。

  蓝天野自幼学画,又曾师从李苦禅、许麟庐,深厚的美术造诣为他的舞台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也让他对化妆造型格外精益求精。他认为这是演员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么多年演出,我都是自己化妆,而且当年还给剧组里别人化妆。最多的时候,一次给30个演员化过妆!”蓝天野笑谈,经他亲手点缀过的人物总能显露出鲜明的人物特征。

  《家》四代同台的演出成为当年戏剧界的一大盛事,蓝天野重返舞台令观众兴奋不已,没买到票的观众都深以为憾。2020年,北京人艺为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再度演出《家》。令观众意外的是,93岁的蓝天野依然参与其中并连续演出11场。“很多观众听说这次演出有我,都很期待。我不想让大家失望,所以坚持每场都上,感谢大家的厚爱。”蓝天野的话语中饱含着对观众最真诚的敬意。

  自84岁重返话剧舞台以来,蓝天野陆续演出《家》《甲子园》《冬之旅》,并导演了《吴王金戈越王剑》《贵妇还乡》《大讼师》,发掘、起用了一批年轻演员,使他们的表演艺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即便在病中,蓝天野也一直牵挂着剧院的事业发展。今年恰逢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虽然蓝天野已经病得无法出门,他的心里却还惦记着:“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一定要告诉我。”这位老党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努力地为戏剧事业发挥着光和热。

  2022年6月8日,“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走了,彻底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人民文艺事业。3天后,在“向戏剧致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中,当蓝天野曾经的演出视频片段出现在曹禺剧场的舞台上时,台前幕后,大家深深地怀念着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他所留下的精神养分,将滋养一代代的戏剧人!(杨 琳)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铁军:AI重塑电影未来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