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关于南洋的“潮湿记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关于南洋的“潮湿记忆”

来源:海南日报2022-07-11 09:09

  作者:杨道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喜欢王家卫电影的人,大抵是不会错过这句台词的。这是电影《花样年华》中,男主角周慕云在离开香港之前,问女主角苏丽珍的一句话。这句话和这个场景,有一种年华老去令人唏嘘的无力感,一种欲说还休的中国式的含蓄。事实上,这个电影角色的原型人物,是香港文坛泰斗刘以鬯。王家卫自己坦承了这一点:让世人重新认识、知道香港曾经有过刘以鬯这样的作家,是最让我开心的事。

  《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 作者:刘以鬯 编者:梅子版本:四川人民出版社

  刘以鬯曾于20世纪50年代做客南洋,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的多家报刊担任编辑。现实中大概没有吴哥窟的树洞,不过刘以鬯在旅居南洋期间一直笔耕不辍,以稿纸取代树洞,注满一格格异乡墨客的真挚情怀。而最近,四川人民出版社新出版的刘以鬯小说集《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便把这一腔情怀捧到了读者面前。《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是刘以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时期的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说集结。有书评人称,这本书其实就是刘以鬯在南洋的“潮湿记忆”。全书篇章皆满溢新马繁盛风情,配合刘以鬯一贯创新破格的笔锋。此前,这些作品都散落在不同的书中,许多书目也已绝版,因此,此次完整引进,弥足珍贵。

  刘以鬯1918年于上海出生,在公共租界接受教育。他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小时候已擅长写作,小学二年级时便获学校安排“跳级”直升五年级。1941年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舍为今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刘以鬯辗转迁至重庆。这位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于大后方担任报刊编辑,更在当时抢先刊登日本舰队总司令阵亡的新闻,成为一时佳话。

  有人称他是华语意识流写作的鼻祖。香港不少作家在精神上受其影响,他的短篇有极强的独创性,结局是欧·亨利式(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的,总是出人意料。

  在南洋的生活,是刘以鬯一生中极为重要的时期,他于报馆工作、患病卧床、邂逅妻子,这些经历,在《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中皆可看到相应的影子。开篇的《星加坡故事》,男女主的分离,竟是因为女主收到前夫恐吓信而生怕牵连男主。虽然当代的人很难相信有人收到这种信会不采取任何措施马上妥协,而且这封信是到结尾凭空出现的,有些突兀。但读者也可从另一层面了解作者跳跃的思维,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这部故事集于海南读者而言,情感上更为亲近。我们的祖先与南洋有着无尽的牵扯,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有着无数关于南洋的印记,街头摊上的月历牌,雕花彩绘的南洋风格的建筑……这些都是我们的先祖从南洋一根木头一把沧桑运回来的。

  《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中的第二个中篇名为“椰风蕉雨”,这念叨起来就是家常的海南。小说里女主人公名叫花蒂玛,名字很南洋化,却是一个中国女孩。十八岁成年时,她恋上了村里一个叫亚扁的年轻人。她对亚扁的爱情很简单,仅仅因为他长得好看,还有他能唱好听的歌。她与(小说中另一男主人公)张乃猪结婚后还惦着亚扁,及至与他私奔。而在火车站,她却被亚扁抛弃了,亚扁拿着花蒂玛给他的钱,带了别的女人远走高飞。中间情节兜兜转转,最终花蒂玛与亚扁都被火烧死了。

  这部小说里的人性很真实,人物的思想并不十分复杂,似乎都是现在网络里流行的“恋爱脑”,但凡遇上长相好看的男人女人,立刻就爱上,没头没脑地扎进去……《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中两个中篇小说的布局与我们惯常的阅读有些冲突,情节逻辑似乎并不能够完全自洽。但这也许就是它的新奇之处,也是王家卫感兴趣的地方。小说中有些浓重的文艺腔,类似于鸳鸯蝴蝶派,语言明丽清新,不凝滞。尤其短篇和微型小说,这种不凝滞更为凸显,欧·亨利式的结局,戏剧效果浓烈,仿佛前面所写的一切都是铺垫,都是为了突然出现的结果。这大概就是刘以鬯被誉为华语意识流写作的证据之一,文章情节依靠作家的意念在推动,而非小说人物的行动与思想的关系形成可靠的自觉的推动力。

  这部小说集所处的南洋故事的在场氛围很强,这也使得海南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有更深的亲近感。事实上,刘以鬯的创作或多或少地带着移民文学的象征色彩,具有新加坡这种故事发生地疏离、流动和怀旧的情感特征。远赴异地,漂泊他乡,身处人们来来去去的新加坡,爱情成为可望不可即的幻梦,而生存的压力是触手可及的梦魇,在摆脱孤寂的境地、渴盼的心情的要求下,基本的肉身承载了太多负重,成为谋生的凭借和砝码。

  从《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中,可大概感知刘以鬯作品的魅力,即便时隔逾半个世纪,仍能从其辞章中感受其故中创意,其“实验性”历久常新。刘以鬯先生在担任编辑期间,秉持“认稿不认人”,原意是指只衡量文章水平而非作者名气。我作为一个文学编辑和写作者,也许能从他的字里行间获得更多。(杨道)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詹 丹:一本生活与心灵之书的作文年选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