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心用情书写英模故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用心用情书写英模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2022-07-15 09:22

  作者:丁晓原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奋斗画卷中,从来不乏英雄模范的身影。广大作家怀着对英雄模范的崇敬之心,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鲜活的艺术形象,浓墨重彩地书写英雄模范,以文学作品的形式镌刻英模形象,颂扬英模精神。

  为英模立传,也是为时代画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模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模书写。《红岩》里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的共产党人,《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质朴纯粹、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里心系群众、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这些英雄模范铭刻在无数读者的记忆里,至今闪耀着光芒。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铿锵的时代足音中回响着英雄的故事,昂扬的时代面貌中凸显着模范的风采,为新时代文学提供源源不断的主题。

  在脱贫攻坚战场,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脱贫攻坚主题文学创作将笔触对准扶贫战场上的英模人物,写实写活了一群活跃在乡村大地的追梦人。戴时昌《倒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县委书记——姜仕坤》中“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县委书记姜仕坤,何建明《山神》中誓言“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当代愚公”黄大发,阮梅《文秀,你是青春最美的吟唱——寻访“时代楷模”黄文秀生命成长足迹》中以做好驻村第一书记作为“青春打开方式”的黄文秀,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陈启文《袁隆平的世界》、黄传会《“北斗”璀璨》、王宏甲《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张雅文《为你而生——刘永坦传》、刘国强《祖国至上——战略科学家黄大年“飞行记录”》等作品,以攻坚克难、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家为主角,展现人物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把科学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可贵精神。《将军台——“时代楷模”张连印》将“老兵”回到家乡,用18年时间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故事,放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展开,视野更为开阔。熊育群《守护苍生——记战“疫”中的钟南山》、李春雷《铁人张定宇》等作品,则将视线投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富有表现力地刻画了钟南山、张定宇等人物形象,诠释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和责任面前舍身忘我的崇高品格。

  文学作品在艺术化表现英模真实事迹的同时,注重营造历史氛围,将人物置于具体的时代环境中。通过英模事迹,读者可以了解国情民情和各行各业的真实面貌,感受时代发展的脉动。英模题材因而成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为英雄立传,也是为时代画像。这些英模人物的身份、事迹和性格各不相同,但都以各自的光彩映照着时代精神的光芒;当他们经由文学转化为典型人物时,更能以其独特的时代性和影响力,有力传递时代精神,发挥精神火炬和前行号角的作用。

  以典型人物的高度提升作品高度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塑造时代典型,英模题材创作具有明显优势,因为英雄模范本身具有典型性,人物故事的丰富曲折可以为创作提供大量素材。但是,从生活典型到艺术典型需要转化,既要把生活素材用足、用到位,也要有合理恰当的艺术加工。近年来文学作品着力塑造可亲可敬的英模形象,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

  深入探究人物精神历程,讲述英雄是怎样炼成的。艺术创作不仅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深入探寻和书写英雄模范之所以能成为英雄模范的精神动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精神的力量。陈果《在那高山顶上》的主人公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是一对扎根“天梯之上”的乡村教师。作者多次到悬崖村驻村采访体验,挖掘他们相互支持、相互成就的故事,刻画他们有担当有大爱的典型形象。王国平《当代焦裕禄:廖俊波》的主人公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廖俊波身上既有对“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精神传承,又体现出新的时代背景和个性特征,作品重点书写了他心系群众、担当有为的精神品格。

  将书写英模与书写人民结合起来,处理好典型形象与时代群像的关系。英雄模范从人民中来,又服务人民、奉献人民。以人民的群像结构支撑英雄叙事,既能拓宽叙事时空,又能通过人物关系丰富人物事迹,增强作品生动性。李春雷《农民院士》在讲述朱有勇院士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精心选取帮扶地区几位村民的故事,讲述他们由疑到信,最终一同进行科学种植、战胜贫困的历程。通过展现院士与村民之间的互动、交往,不仅丰富了读者对朱有勇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还引发读者对科技扶贫的思考。

  适应当下读者的审美需求,进行多元艺术探索和审美建构。近年来英模题材报告文学,由人物事迹报告转为艺术性较强的审美表达,由对新闻性的追求转向对故事性的探寻,由单一描写人物先进性转到多维度呈现立体人生。这些努力明显提升作品的审美化程度,增强英模形象的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紫金《大地如歌》以真实、精彩的警营生活和发生在百姓日常里的繁琐小事为抓手,生动展现主人公在和平时期看似平凡又跌宕起伏的英雄经历。徐剑《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从巧合中发现结构故事的契机,通过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的传奇,“巧”写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历程。

  审美品格和价值传递相辅相成

  英模题材作品以崇高美见长。崇高既是人物的精神品格,又是作品的审美品格。如何把崇高美和面向普通人的价值传递结合起来,是英模文学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塑造英模人物、讲述英模事迹,英模题材创作要能实现彰显英模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创作者在书写中需要把握分寸,不过分拔高,不过度煽情,而是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表达,让读者自然走近英模人物,感受英模精神。

  傅宁军《丹桂飘香》描写的是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周维忠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电工”,在村里负责供电保障工作。并不富裕的他常年为贫困家庭代付电费,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作品以朴实的笔墨描写这位朴实的模范,许多细节触动人心,给予读者榜样的力量。在多部叙写“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的作品中,李延国、王秀丽合作的《张桂梅》在“有”“无”之间做文章——张桂梅无家,以校为家;无子无女,学生就是她的子女;无物质财富,但有丰盈的精神世界。她以“无”收获了特别的“有”,“有”“无”之间彰显了张桂梅的人生境界和她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这样的英模形象鼓励读者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事做好,平凡的人也可以收获不平凡的人生。这样的启迪意义正是英模题材为读者所喜爱的原因。

  近年来,英模题材创作辐射众多艺术门类。网络文学里的英雄叙事广受欢迎,激励年轻读者奋发进取,以电视剧《功勋》为代表的英模影视剧也收获良好口碑。英模题材在公安、军旅、青春、历史等多个类型上都涌现新作,这一方面源于表现对象即英模人物职业身份的广泛性,另一方面源于读者观众审美诉求的变化。通过这些类型化尝试,英模题材也在探索更有效的表达方式,将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与文学的力量同时呈现,塑造既有生动、鲜明、丰富的人物个性,又有现实广度和思想深度的英模形象。

  有人把英模题材文艺比作民族精神的“营养剂”,因为它塑造代表民族“脊梁”的英雄模范,弘扬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奏响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期待有更多作家用心用情书写英模故事,创作出反映英模精神的精品力作,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培根铸魂。

  (作者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