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艺评论应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迭代创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文艺评论应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迭代创新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2-07-26 09:54

  作者:杨婧

  文艺评论是引导创作、催生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通过文艺批评,可以解决延安文艺界存在的若干重大思想问题,从而“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和论述中也多次强调,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

  当下,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的今天,文艺从创作到生产、传播、鉴赏、消费等各环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艺类型、文艺形态、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互联网已不再单纯是一种传播媒介,更是一种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生活必需品,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10.07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其中短视频用户9.34亿,网络音乐用户7.29亿,网络文学用户5.02亿,网络游戏用户5.54亿。如此庞大的用户活跃在网络空间之中,文艺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精神实质,所体现的审美意趣、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对受众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文艺的网络化和网络文艺蓬勃发展,因网而生的各种文艺形态交相呼应,文艺的主战场,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因而对文艺的创作生产和大众的正面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为文艺界主要斗争方法之一的文艺评论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传统的文艺评论主要依赖于以传统媒体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受制于传统媒体受众群体、受众范围、编发流程、传播时效等因素,传统的文艺评论在今天信息高速流通的新媒体时代已滞后于互联网文艺作品产生、传播的速度。并且,由于传统文艺评论理论性较强,注重引经据典,有时往往晦涩难懂、曲高和寡,有时甚至是自说自话、隔靴搔痒,这类内容难以引起大众共鸣和广泛传播,无法实现文艺评论的功用。另一方面,新兴文艺形态也催生了一种新的文艺评论样式。当前,互联网文艺评论的样态、形式和传播载体越来越多样化,用户在网站、贴吧、微博、微信、视频等平台都可以即时发表自己对文艺作品的评论,打分、弹幕、留言、直播、图文、短视频等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主流的文艺评论样式,并且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作品的口碑、传播和消费。例如,2015年一部叫《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电影上映当日豆瓣评分只有2.0分,创下了网站新低,导致该影片仅公映5天便被迫撤档。然而,目前具有公信力且能够给出相对中肯客观评价的新媒体平台仍为少数,大多数平台上的评论内容多是非专业、大众化、碎片化、甚至商业化的,多数为主观感受、情绪宣泄,其中不乏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缺乏专业的学理支撑,难以有效指导文艺创作、引领大众审美。

  因此,文艺评论要顺应时代潮流,紧紧跟上新媒体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调整着力点和发力点,坚持创新理念,求新求变,探索出一条以传统文艺评论影响新文艺评论,传统文艺评论和新文艺评论交相呼应、融合发展的道路。

  一是要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重在一个“敢”字。互联网强大的算法推荐机制为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文艺评论的对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复杂程度上来说都要远远大于过去。为了流量牺牲质量对有的创作者变成了一种常态,为了走红丧失底线大有人在,为了资本变现无视道德约束也时有发生。面对如此乱象丛生的互联网文艺生态环境,文艺评论不应缺席也不能缺席,要敢于直言,敢于批评,敢于对种种不良创作现象表明态度,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明立场。要一针见血、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不讲空话、大话、套话,不讲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要运用完整的学理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给予作品客观精到的分析,积极有效地与新文艺评论形式对话、互动,填补新文艺评论在学理方面的不足,真正起到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

  二是要适应新媒体传播速度要求,重在一个“快”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深度、广度都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一句言论、一个事件、一个现象只要经过几个小时发酵就可以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因此,传统文艺评论需要积极调整思路,要深入文艺现场,以敏锐的洞察力、真切的感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针对当下热点文艺现象和作品迅速推出短小精悍、观点鲜明、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的微评、短评、快评,以便快速形成话题,在不良文艺现象肆意发酵成大规模社会热点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之前,及时发出权威、专业、积极、有效的声音,驱邪扶正、激浊扬清,才不至于让文艺评论姗姗来迟、频频缺位。

  三是要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欣赏习惯,重在一个“新”字。新媒体时代,大众的阅读及欣赏习惯变得即时性、碎片化、视听化,比起佶屈聱牙、长谈阔论的学术长文,那些语言生动、形式多样的评论形式更具传播力,传统文艺评论要想更好地在大众中得到传播,发挥影响力,就必须要尝试新方法、运用新手段、拓展新视角、改变新文风,以创新力提升和带动传播力。要积极探索例如图文、音频、短视频或直播等形式丰富多样、大众喜闻乐见的评论呈现方式,勇于入圈、破圈,研究不同圈层、代际之间网络语言及文化的差异,摒弃过去那种充满学究气、学院气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写作风格,调整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以一种更接地气、更有人气、更富朝气、更扬锐气的方式表达主流价值,使文艺评论让大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传得开。

  四是要打通融媒体文艺评论阵地壁垒形成合力,重在一个“多”字。文艺评论要加快融媒体阵地多样化布局,努力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官方媒体与自媒体文艺评论阵地上下联动,发挥各自优势和专长,共同发力,形成一个融通的媒体矩阵,最大程度地发挥舆论合力。针对文艺领域倾向性、导向性、基础性、前沿性问题,文艺新作品、新现象、新思潮,不仅要有高屋建瓴、内涵深刻、理论完善的长篇大论,也要有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简意赅的短评快评,更要有言辞犀利、酣畅淋漓的、形式多样的“酷评”“辣评”,形成以专业的融媒体文艺评论为主要力量,以新文艺群体自媒体为新生力量,以传统文艺评论指导新文艺评论、以专业评论带动大众评论的多方合力,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脚步越来越快,互联网文艺的发展日益兴盛,环境也愈加复杂,文艺评论应把握时代机遇,面对自身问题,加快迭代创新,建构起新的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使文艺评论能够更加有底气、更加从容地面对日新月异、复杂多变的互联网文艺生态。

  (作者单位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文学圈子到圈子文学:有机遇,亦有陷阱

  • 《解密》:这杯混合果汁够独特但不好喝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