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艺评论应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迭代创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文艺评论应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迭代创新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2-07-26 09:54

  作者:杨婧

  文艺评论是引导创作、催生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通过文艺批评,可以解决延安文艺界存在的若干重大思想问题,从而“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和论述中也多次强调,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

  当下,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的今天,文艺从创作到生产、传播、鉴赏、消费等各环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艺类型、文艺形态、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互联网已不再单纯是一种传播媒介,更是一种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生活必需品,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10.07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其中短视频用户9.34亿,网络音乐用户7.29亿,网络文学用户5.02亿,网络游戏用户5.54亿。如此庞大的用户活跃在网络空间之中,文艺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精神实质,所体现的审美意趣、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对受众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文艺的网络化和网络文艺蓬勃发展,因网而生的各种文艺形态交相呼应,文艺的主战场,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因而对文艺的创作生产和大众的正面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为文艺界主要斗争方法之一的文艺评论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传统的文艺评论主要依赖于以传统媒体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受制于传统媒体受众群体、受众范围、编发流程、传播时效等因素,传统的文艺评论在今天信息高速流通的新媒体时代已滞后于互联网文艺作品产生、传播的速度。并且,由于传统文艺评论理论性较强,注重引经据典,有时往往晦涩难懂、曲高和寡,有时甚至是自说自话、隔靴搔痒,这类内容难以引起大众共鸣和广泛传播,无法实现文艺评论的功用。另一方面,新兴文艺形态也催生了一种新的文艺评论样式。当前,互联网文艺评论的样态、形式和传播载体越来越多样化,用户在网站、贴吧、微博、微信、视频等平台都可以即时发表自己对文艺作品的评论,打分、弹幕、留言、直播、图文、短视频等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主流的文艺评论样式,并且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作品的口碑、传播和消费。例如,2015年一部叫《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电影上映当日豆瓣评分只有2.0分,创下了网站新低,导致该影片仅公映5天便被迫撤档。然而,目前具有公信力且能够给出相对中肯客观评价的新媒体平台仍为少数,大多数平台上的评论内容多是非专业、大众化、碎片化、甚至商业化的,多数为主观感受、情绪宣泄,其中不乏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缺乏专业的学理支撑,难以有效指导文艺创作、引领大众审美。

  因此,文艺评论要顺应时代潮流,紧紧跟上新媒体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调整着力点和发力点,坚持创新理念,求新求变,探索出一条以传统文艺评论影响新文艺评论,传统文艺评论和新文艺评论交相呼应、融合发展的道路。

  一是要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重在一个“敢”字。互联网强大的算法推荐机制为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文艺评论的对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复杂程度上来说都要远远大于过去。为了流量牺牲质量对有的创作者变成了一种常态,为了走红丧失底线大有人在,为了资本变现无视道德约束也时有发生。面对如此乱象丛生的互联网文艺生态环境,文艺评论不应缺席也不能缺席,要敢于直言,敢于批评,敢于对种种不良创作现象表明态度,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明立场。要一针见血、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不讲空话、大话、套话,不讲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要运用完整的学理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给予作品客观精到的分析,积极有效地与新文艺评论形式对话、互动,填补新文艺评论在学理方面的不足,真正起到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

  二是要适应新媒体传播速度要求,重在一个“快”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深度、广度都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一句言论、一个事件、一个现象只要经过几个小时发酵就可以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因此,传统文艺评论需要积极调整思路,要深入文艺现场,以敏锐的洞察力、真切的感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针对当下热点文艺现象和作品迅速推出短小精悍、观点鲜明、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的微评、短评、快评,以便快速形成话题,在不良文艺现象肆意发酵成大规模社会热点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之前,及时发出权威、专业、积极、有效的声音,驱邪扶正、激浊扬清,才不至于让文艺评论姗姗来迟、频频缺位。

  三是要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欣赏习惯,重在一个“新”字。新媒体时代,大众的阅读及欣赏习惯变得即时性、碎片化、视听化,比起佶屈聱牙、长谈阔论的学术长文,那些语言生动、形式多样的评论形式更具传播力,传统文艺评论要想更好地在大众中得到传播,发挥影响力,就必须要尝试新方法、运用新手段、拓展新视角、改变新文风,以创新力提升和带动传播力。要积极探索例如图文、音频、短视频或直播等形式丰富多样、大众喜闻乐见的评论呈现方式,勇于入圈、破圈,研究不同圈层、代际之间网络语言及文化的差异,摒弃过去那种充满学究气、学院气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写作风格,调整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以一种更接地气、更有人气、更富朝气、更扬锐气的方式表达主流价值,使文艺评论让大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传得开。

  四是要打通融媒体文艺评论阵地壁垒形成合力,重在一个“多”字。文艺评论要加快融媒体阵地多样化布局,努力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官方媒体与自媒体文艺评论阵地上下联动,发挥各自优势和专长,共同发力,形成一个融通的媒体矩阵,最大程度地发挥舆论合力。针对文艺领域倾向性、导向性、基础性、前沿性问题,文艺新作品、新现象、新思潮,不仅要有高屋建瓴、内涵深刻、理论完善的长篇大论,也要有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简意赅的短评快评,更要有言辞犀利、酣畅淋漓的、形式多样的“酷评”“辣评”,形成以专业的融媒体文艺评论为主要力量,以新文艺群体自媒体为新生力量,以传统文艺评论指导新文艺评论、以专业评论带动大众评论的多方合力,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脚步越来越快,互联网文艺的发展日益兴盛,环境也愈加复杂,文艺评论应把握时代机遇,面对自身问题,加快迭代创新,建构起新的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使文艺评论能够更加有底气、更加从容地面对日新月异、复杂多变的互联网文艺生态。

  (作者单位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