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肖伟光 焦子英
10月18日,央视谍战大剧《沉默的荣耀》圆满收官。该剧不仅创下极高的热度,还让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台湾隐蔽战线英烈的事迹走入大众视野。这部聚焦1949-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作品,以真实历史为骨、艺术创作为肉,让“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悲壮誓言穿越时空,深刻触动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情感。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剧中一个个鲜活立体的角色,正是这句古训最生动的注脚,将隐秘战线英雄的信仰与担当,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命力量。我们该如何透过荧幕的光影,读懂那段沉默的岁月,让先辈的荣耀照亮今天的道路?其答案,正蕴藏在对历史真实的敬畏、对信仰之魂的追问与对精神血脉的传承之中。
真史为基:让沉默的英雄“开口说话”
真实,是历史题材作品的生命线,也是其震撼力的源泉。《沉默的荣耀》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首先在于它忠于历史的创作态度,让那些在隐秘战线上“沉默”的英雄们,得以通过艺术形象“开口说话”,展现出有血有肉的人格力量。
剧中,从吴石将军密送《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的关键行动,到朱枫吞金明志的刚烈抉择,再到陈宝仓揽罪护友的舍生之举;抑或是交通员张灏为保护东海小组开枪自尽;新交通员德英在暴露之际,毅然携重要情报跳海殉国……这些情节并非艺术上的夸张,而是基于史实的动人再现。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共同构筑起历史的真实质感,使得英雄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名字。
该剧细腻地展现了英雄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这就使得他们的信仰选择更具说服力。吴石将军与夫人定下“约法六章”,对幼女流露出怜爱与愧疚,给战友送去“家乡味道”的驴肉火烧——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塑造出一位重情重义的“儒将”形象。朱枫与养女诀别时强忍的泪水,与她执行任务时的从容、被捕后的刚烈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女性革命者“柔韧与刚烈”并存的非凡勇气。正因为他们对家人、对同胞爱得如此具体而深沉,才更无法坐视山河破碎、黎民蒙难。这份源于心底的“小情”,最终升华为以身许国的“大爱”。
剧中还描绘了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有序的英雄谱系。陈宝仓怀着“我在台湾有旧部旧友,能为统一做事”的担当,主动前往台湾;聂曦凭借少年老成的忠诚,成为行动的关键环节。他们二人与运筹帷幄的吴石、坚贞不屈的林义良等人物一道,共同织就了一张为信仰而战的隐秘网络。这种立体化的群像刻画证明了:隐蔽战线的胜利从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传奇,而是无数人用生命接力、共同铸就的悲壮史诗。
信仰为魂:在暗夜中照亮统一之路
如果说真实的历史是骨架,那么崇高的信仰便是该剧的灵魂。它回答了这样一个根本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英雄穿越沉沉黑夜,视死如归?
吴石将军“如今的党国,人人心中有自己,大多心中有派系,少数心中有党国,唯独无人心中有人民”的慨叹,道破了剧中所有英雄角色舍生取义的深层逻辑。正是这份对人民的深沉挚爱,以及对为人民谋解放、谋福祉事业的无限忠诚,成为了他们最根本的精神动力。当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千万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时,个人的牺牲便具备了崇高的价值。
英雄们选择牺牲自我,源于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无论黑夜多么漫长,祖国统一的黎明必将到来。正是这束照亮前路的“理想之光”,赋予了他们在至暗时刻仍能保持清醒、坚持斗争的战略定力。吴石将军在龙潭虎穴中运筹帷幄,传递关乎战局的关键情报;朱枫在敌人环伺下构建隐秘交通线,其根本动力都来源于此——他们不仅是危险的承担者,更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所有的“潜伏”都与一个可期的、统一的光明未来紧密相连。
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们将任务的完成、组织的存续、同志的安全置于个人生死之上。谢仲豪临死前不忘烧毁情报,聂曦被捕时试图吞弹,这些“向死而生”的决绝,是信仰最极致的表达。他们毫不惧怕死亡,只是怕任务无法完成,情报无法送出。这种超越生死的抉择,照亮了那条通往黎明的统一之路,诠释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真正内涵。
究竟是什么支撑着这份义无反顾的奔赴?是“祖国终将统一”的坚定信念,是“舍我一人,照亮千万人”的无悔抉择。他们以血肉之躯,共同铸就了“无名英雄”的丰碑:隐蔽战线的伟大胜利,从不是孤胆英雄的传奇演义,而是无数忠魂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用生命接力铸就的悲壮史诗!
观看《沉默的荣耀》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仅仅沉浸于感动之中,而要完成一场精神的接力;先辈们的荣光不应只是定格于历史,更应化为我们前行路上的不灭灯火。当两岸同胞共同追忆这段历史、共盼山河一统之时,我们深知那些沉默的荣耀从未褪色,它们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化为照亮归途的灯塔,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展望前路,我们当以历史为基铭记英雄,以信仰为魂砥砺前行,以传承为志勇担使命。让我们铭记这段沉默的荣耀,让先辈们的信仰之光,永远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书写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作者肖伟光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焦子英系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研究实习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