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启哲
主创秉持“传统制法、当代审美”,希望再次释放传统的经典魅力。
2022上海大剧院版昆曲——重逢《牡丹亭》将于8月10日至14日首演。眼下,剧组已进入创作排练的“冲刺阶段”。5日下午,记者探班彩排现场,只见一面巨型镜面装置立于舞台一侧,中央,“断壁残垣”剪影垂吊,一枝梅花的投影打在背景幕布之上。音乐起,张军饰演的柳梦梅从舞台中央缓步而出,唱词念白似从《拾画叫画》而来,可紧接着,光影从暗淡转为朦胧流光,单雯饰演的杜丽娘从侧幕上场,口中唱的,却是《游园》的经典唱段。这台上的一切,是《牡丹亭》的内容、意象与元素,而其从内容编排、灯光布景、演员走位甚至服装造型等方方面面,呈现形式又全然不同。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一台与其他院团演出所不一样的《牡丹亭》”,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道出了打造“东方舞台美学”品牌的核心理念——即“传统制法、当代审美”,主创希望,通过提炼传统内核衔接当代呈现,让多种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去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再次释放传统的经典魅力。
“拆解腾挪”,每位主创都在用心雕画属于自己的“牡丹亭”
2022上海大剧院版昆曲——重逢《牡丹亭》集结长三角京昆力量,由剧作家罗周编剧、舞台剧导演马俊丰执导,昆曲名家单雯、张军分饰杜丽娘与柳梦梅。此外,更有江南名丑李鸿良、上海京剧院大武生奚中路与青年老生演员蓝天助演。与从前舞台上传统折子戏的串演不同,主创对汤显祖原著进行了特别的“拆解腾挪”,试图进一步凸显杜丽娘与柳梦梅冲破“生死梦中”循环的动人爱情。
何为“拆解腾挪”?拆解——是将原著重要的剧情交代与重点唱段拆解出来,腾挪——是按照新的叙事线索重新摆放。在主创看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它提供了无限的解读空间,有如七巧板,令后人可以在每一次的拼搭中,找到新的可能。罗周整理后的文本,以杜丽娘“起死回生”为主体,依托原著《言怀》《玩真》《魂游》《幽媾》《冥誓》《回生》文本,将《惊梦》《寻梦》等名折名曲,融入其他折子,形成新的戏剧结构。就拿记者探班的《叫画》来说,这将是“重逢《牡丹亭》”的第一折。其中柳梦梅的念白化用自原著《拾画》的字句,而据介绍,原著《言怀》《玩真》等也糅进了剧本的第一折之中。以此凸显,《牡丹亭》不只是杜丽娘的梦,也是柳梦梅的梦。
为了将“双重梦境”更直观地呈现在舞台上,导演马俊丰安排了一场“双游园”——先是柳梦梅登场,于荒园中拾画,很快杜丽娘出现,重现百花烂漫时节的“游园”情境。与之相对应的,该剧作曲、司笛孙建安采用了“支声复调”的音乐表现形式。这一手法常见于中国民间音乐,也曾在个别京剧、越剧中有类似探索,可在有着600年历史的昆曲里使用尚属首次。
尽管排练中演员尚未穿上戏服,但在后台,由知名服装设计师赖宣吾设计的十数套戏服一一曝光。与罗周力求所有新写念白曲文均是化用原著“无一字无来历”一样,赖宣吾看似大胆选用的花鸟图案,也是从画谱而来。比如《回生》一折,他选用了菊花作为服装上的主要花卉纹样。他说,“我不想选用一般的菊花,显得过于凄凉。后来翻到明代朱有爌编撰的《德善斋菊谱》中有一种外白内红的菊花。我觉得特别契合这一折的主题——外在是死亡的状态,可内心却有着浓烈的爱意。”
可以说,重逢《牡丹亭》的逐步成型,正是建立在主创每一个人雕画属于自己的“牡丹亭”的用心之上。
《牡丹亭》至少演了500遍,这是最“打架”的一次
如果幕后班底的关键词是“解码”,那么台前的昆曲演员又该如何面对贯穿演艺生涯的这出经典?
从坐科学戏开始,昆曲演员最熟悉的便是《牡丹亭》。张军和单雯也不例外。尤其是张军,从艺几十年,从精华版演到全本,他的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更是驻演超过十年。当被问及演过多少次,他身体往后一仰,“演了起码500遍《牡丹亭》了吧!”
此番再次出演《牡丹亭》,张军直言是最“打架”的一次。这不是说与单雯或是其他的主创在创作理念上产生了激烈碰撞,而是基于经典当代表达过程中,对于这种“写往过去又写往未来”反复调校的谨慎。“就拿音乐来说,这次曲子有点回到了清朝的腔,但是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和声”。
而与搭档也有需要反复调校的部分。张军介绍,上海昆曲演员受海派风格影响,所以对于《牡丹亭》的情感表达更为浓烈,而单雯的演绎则承袭了江苏省昆曲前辈的含蓄内敛。如果把重逢《牡丹亭》当做一部全新的作品,两种风格重新调配,决不能正面冲撞,哪怕是唱段里“无一(耶)言”还是“无一(额)言”,这种观众难以察觉的唱法区别,也要做到完全一致。单雯感慨:“只有台上的我们在磨合中找到彼此都舒服的平衡点,观众才能看得舒服。”
这两位主演的首次搭档,将会最终在舞台上碰撞出怎样的“CP感”,令观众期待。(黄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