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合格的喜剧产品,难得的救市之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合格的喜剧产品,难得的救市之作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08-07 09:35

  作者:李宁

  《独行月球》或许是《夏洛特烦恼》之后最好的“开心麻花”电影。

  这番评价,当然并非出于完全的褒奖。自2015年电影《夏洛特烦恼》横空出世后,“开心麻花”品牌迅速从剧场走向更大众化的电影领域,却不料首部即巅峰。除了堪称例外的《驴得水》之外,其后出品的《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李茶的姑妈》《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等影片虽市场反响热烈,但口碑参差不齐,同时也引发观众对其同质化、套路化的质疑。

  “开心麻花”的成败密码

  何为“开心麻花”电影的成功之道?在我看来,是以尊重观众与市场的姿态,提供一种精心设计的标准化的笑。

  典型的“开心麻花”电影,大致可归为通俗的疯癫喜剧。其作品常常会将主人公放置到一个极具反差的喜剧情境中,例如时光倒流、性别逆转、一夜暴富、身份错位等。误会、错位、意外等各类喜剧手法使用娴熟,段子化、拼贴化特色明显。此外,诸多作品也会在密集输出笑点之余顺带探讨金钱、情感等一些并不深刻的现实议题。

  为了确保作品的风险可控性,无论创作还是项目决策,“开心麻花”都十分注重集体协作。早期话剧创作中,编剧、演员与导演会共同参与剧本创作,根据观众反馈随时调整。《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等作品都是经由剧场的反复检验,才审慎地走向大银幕。2012年,“开心麻花”成立了名为“艺术决策委员会”的内部机构,专门对重要事项进行集体表决。进军大银幕后,还经常采取双导演执导。

  可以说,集体协作下的标准化生产是“开心麻花”的开心密码。但这种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对个性、原创与深度的压抑。这也是为何不同导演执导的“开心麻花”电影都有着近乎一致的癫狂与过火的风格,而缺乏个性化、作者化的表达,以至陷入同质化困境。

  《独行月球》的求新求变

  《独行月球》有着显著的“开心麻花”风格:影片一开始就将主人公独孤月放置到独守月球又被地球直播的喜剧情境中,各种语言梗、抖包袱也是熟悉的味道。不过同时,影片也表现出了求新求变的姿态。

  新意之一,在于类型混搭。国产电影里,科幻喜剧片并不鲜见,《长江七号》《疯狂外星人》等都是个中代表。与之相比,《独行月球》的科幻叙事显得更加硬核,影片中横跨月球、穿梭陨石等场面都展现出较高的工业化水准。当然,这不并意味着《独行月球》是一部硬科幻,毕竟影片只是从宏观层面建构了科幻框架,从科学逻辑上去推敲,许多细节还有待商榷。

  准确地说,《独行月球》找到了一条“软硬兼施”的路径。喜剧与科幻的混搭,一方面使得对“开心麻花”式桥段已经日益免疫的观众能够感受到新意;同时也让影片避免过度陷入科学与否的严肃讨论中。例如片中独孤月在绝望之际看到了来自地球的应援灯光,这种设定就不甚科学,但很快被“你不是人”的字样引发的喜剧效果所冲淡。《独行月球》这种以喜剧为根基寻求与其他类型相融合的“喜剧+”道路,或许是“开心麻花”未来的取胜之道。

  新意之二,在于空间并置。《独行月球》设置了月球与地球两个故事空间,尤其以前者为要。这种设置,一方面为沈腾的个人表演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也建构了一则颇为浪漫的隔空爱情故事。不过相较月球上人与袋鼠的爆笑互动,地球故事就显得乏味了很多。常远递热水、黄子伦吹葫芦丝和被暴打等桥段,既无聊又不好笑。黄子韬等人扮演着仰望星空但可有可无的工具人角色,即便是马丽饰演的女主角马蓝星,也沦为没有多少发挥空间的冷面上司。

  实际上,的确是沈腾的独角戏撑起了整部影片。《独行月球》是对“含腾量”这一热词的及时回应,它让观众和市场体会到独一档的喜剧明星对于喜剧片的重要性。沈腾之于“开心麻花”,或许类似葛优之于冯小刚电影、演员周星驰之于周星驰电影的意义。

  新意之三,在于悲喜杂糅。《独行月球》前半段是搞笑喜剧,后半段是动情悲剧。主人公独孤月化解了与金刚鼠相处、取回“宇宙之锤”等外部难题,走出了绝望自杀的内在困境,却发现再次来袭的行星是横亘前路无可逃避的宿命,只能慷慨赴死。这种“不开心”的结局,在“开心麻花”电影里似乎还是第一次。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的喜悲转换较为自然,并未给人强行煽情之感。当独孤月面向行星,摆出了类似超人的中二飞行姿势,给人的感受不是滑稽与可笑,而是决绝与崇高。纵身跃入宇宙,化为萦绕地球的星尘,别有一种忧伤的浪漫。

  丰富的表意空间

  许多观众对于过往“开心麻花”电影的不满足,是爆笑有余而回味不足,且在主题意涵的探索上有浅俗化倾向,例如电影《西虹市首富》的精神胜利法,《羞羞的铁拳》中可疑的性别观。但《独行月球》的难得之处是借助灾难、求生、爱情、直播、动物等驳杂的题材,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表意空间。

  影片的独自求生、直播人生以及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鲁滨逊漂流记》《火星救援》《荒岛余生》《楚门的世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一系列作品。其中在我看来最有趣的,是影片应对与叙述苦难/灾难的方式。

  片中,地球与月球的不同苦难构成了镜像般的关系。相关领导选择以直播影像、塑造英雄的方式来疗愈地球幸存者的精神内耗,此间展现出英雄叙事与影像媒介的意识形态力量。联想当前疫情弥漫、战火不休、族群撕裂的世界状况,影片悲情又乐观的表达,对正经历集体苦难的人类也就有了治愈创伤的现实意义。而创作者将漫画原作中主导“月盾计划”的美方改为中国,自然又增添了几分现实指涉的意味。

  稍显可惜的是,影片原本可以开掘出的更多反思空间,被浪漫悲情的英雄主义所遮蔽。片中,独孤月在不知情、不自主的情形下,被围观、被剪辑、被解说、被建构,甚至最后自身也被这种建构出的英雄形象所裹挟。独孤月大义凛然的牺牲,固然是个人选择,但这种个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以积极自由为名的集体意志。影片固然展现出了英雄的崇高,但同时也展现出被抛弃的个体是如何被影像/集体塑造为英雄,然后再次被抛弃的。马蓝星两次按下决定独孤月生死的按键,意味着《独行月球》说到底是一道“电车难题”:一个人的生命与无数人的生命,孰轻孰重?

  片中,独孤月以个人承受苦难的方式化解地球灾难,而群体力量除了转播、评说、利用其苦难之外,似乎并未付出实质性的努力。不仅如此,影片还设置了另一重残酷境遇:即便独孤月选择返回地球而非拯救世界,他也将面临地球毁灭而无家可归的命运。因而除了牺牲,他别无他途。这种对媒介与崇高的反思、对个体自由与集体意志的探讨,是影片已经触及但似乎应当进一步去深化的表意空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去看《独行月球》时,影院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疫情阴霾持续不散的中国影市,好久没有这番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了。带着这样的情绪去看《独行月球》,又多了几分现实的感喟。毕竟在疫情与流媒体的双重分流下,如今的大银幕多么渴望此类提振市场信心的作品。而《独行月球》的火爆也再一次印证了,好的类型化故事,才是救市之良方。(李宁)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忘了我记得》:一场充满温情的陪伴之旅

  • 怀念蔡澜,洒脱叙事背后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困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