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面对山乡新巨变,作家宜先“变”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面对山乡新巨变,作家宜先“变”

来源:文艺报2022-08-11 10:22

  作者:朱辉军

  说到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要义在“变”。我国作为世界上体量巨大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这一巨大成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也获得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那么,今天来书写中国农村的历史巨变,还能用过去的观念、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吗?不能。这就要求作家首先要自身求变,以积极适应、顺应山乡的巨变。

  山乡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因此,作家的变化也应是全方位的。这当然要有一个过程。窃以为,至少在三个方面,作家亟待转变。

  实现态度的根本转变

  必须正视一个基本前提:大多数当代作家对乡村的态度,是复杂乃至矛盾的。尽管我们有不少作家来自乡村,或在乡村生活、工作过,但主要生活和工作环境却是远离乡村的,与乡村是比较隔膜的。于是,我们一方面在城市丛林中奔波拼搏,另一方面在心底却时常向往着田园牧歌,有意无意地给乡村抹上一层浪漫的色彩。

  而这,恰好说明我们许多作家及艺术家并不真正了解乡村、理解乡间人民的奋斗和追求。他们经常是从上面俯瞰乡村,或者从外面远眺乡间。因为与乡村有距离、有隔阂,因此对乡村的认识也就难免有些片面。

  因此,在真正进入创作之前,作家首先要转变从上面、外面观看乡村的态度,沉下来、走进去,切实把握新时代山乡跃动的脉搏,全面认识当今“三农”的实际状况。

  很显然,当今的农民与他们的父辈祖辈都大不相同。他们大多受过中等以上的教育,又生活在信息时代,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能力也大为增长。他们都抱有改变现状的梦想,并主动或被动地付诸行动。一些新型技术和方式,如蔬果栽培、家畜养殖、农机操作、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他们都运用得十分娴熟。对村外的事情,甚至国内国际大事,他们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当今农民,别说与闰土们完全不同,就是与梁生宝、孙少安等也有很大差别。我们的作家,务必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中,切实体会和感受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同时也要看到,当今乡村的发展并不平衡,留存着不少历史“旧债”,也涌现出一些新型矛盾。农民们希冀开发出更多致富之路,盼望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老年人得到更好的医疗,文化娱乐活动更为丰富,乡村治安和环境获得更大的改善,等等。对农民兄弟的苦恼和艰辛,作家们不能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应该以我们的智慧才能和特有方式,帮助他们破除困惑,克服困难,把祖国的乡村建设得更加宜居、更加和谐、更为文明。

  在这些方面,先贤们曾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赵树理、孙犁、柳青、周立波、浩然等,他们或长年扎根农村,或隔三岔五去乡间生活一段,与农民朋友交流交心,为他们排忧解难,逐渐成为农民兄弟的贴心人。所以生活在乡间主要从事农业劳作的农民兄弟,其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自然就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们的诚挚态度,他们的务实精神,他们的宝贵经验,今天依然值得我们作家认真学习和吸取。

  以全新观念认识和表现山乡

  今日中国农村,从外在面貌到内在结构,从社会定位到发展路径,都与过去有质的变化。如果我们在态度方面还能够追随先贤,在关涉当代中国乡村的思想观念上,我们却不能停留在20世纪的认识水平,必须改变、拓展和提升我们的思想意识。

  中国农村的变革,是一场历史性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中国农村的全面振兴和迈向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属于基本盘的方面。广大作家因此一定要树立大历史观,从民族复兴大业这一历史高度,来认识乡村振兴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从这个角度看,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同样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这场依然在推进的变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阶段开展的。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布局、关于“三权分置”制度的完善、关于农民进城务工与回乡创业的分流等等,都需要作家在思想上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否则,只会隔靴搔痒甚至南辕北辙。作家们因此不能拘囿于乡村写乡村,还要有更开阔的视野,要联系“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准确地把握乡村的现实坐标和发展趋向。

  全球现代化特别是过度工业化,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资源短缺和粮食危机。这两个重要问题,尤其是粮食及农产品供给与安全,都取决于乡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取决于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们务必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牢牢地并持续地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作家们对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理解,也一定要树立这一重要观念。以我们的生动展现,推动全社会高度重视粮食及农产品的生产和提高。

  与之相关的,乡村全面振兴是在生态文明理念确立之后进行的,因此我们在反映新农村建设时,务必还要有生态文明的理念。国家层面,已经确立了“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的重要原则。具体到一个乡、一个村,村民要致富,要改善生活条件,常常要修路、筑堤、挖矿、采石等,这都会涉及生态保护问题。所以,要通盘考虑,统筹解决,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努力使产业生态化、环境更美化。我们作家的创作,也要积极反映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

  采用各种方式展现山乡新风貌

  当年恩格斯语重心长地对拉萨尔说,“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面对今天日新月异的新农村,我们过去擅长的表现方式,显然也会捉襟见肘。因此也要有所改变,采取更有成效的方式。

  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一个重要关键,是塑造生动感人的新型农民形象。

  当今的农村早已不再静谧封闭,而是一个开放流动的小社会。除了种地的村民外,还有往来客商、各地游客、扶贫干部、返乡青年等等。作家们要广泛深入地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全面呈现出新时代农村的“众生相”。

  也不能平均用力,我们的重点还是在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包括驻村干部。事实上,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实际生活里已经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代表,如脱贫带头人毛相林、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科技扶贫代表李玉、文化扶贫代表白晶莹、教育扶贫代表张桂梅等等。对这样的优秀人物,我们作家要努力去现实生活中发掘和予以特别关注,并在我们的创作中加以浓墨重彩地表现。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典型化。受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的影响,一些作家曾将塑造典型人物视为过时、落伍的观念和做法。其实作为“人学”的文学,其长久生命力和永恒魅力,就是塑造出具有典型性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就农村题材而言,二黑哥、梁生宝、李双双,甚至亭面糊、赖大嫂、梁三老汉等,都久久地活在读者的心中,每当念及都会会心一笑。这就是典型形象的感染力。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一定要写出新时代乡村的典型人物。

  当然,这不是说要把某种方式、某种风格定于一尊。在文艺创作上,我们依然要坚持鼓励各种风格、各种流派争奇斗艳。当初,赵树理的“山药蛋”,周立波的“山茶花”,各领风骚;柳青的渭河平原、路遥的黄土高坡等,都体现了神州大地山乡的不同风姿。进入到我们作家笔下,也应该多姿多彩、异彩纷呈。雄伟、浓烈、刚健、奔放,与柔美、清新、隽永、含蓄,可以并存共荣,并相得益彰。严肃的正剧如《山海情》,轻松的喜剧如《暖暖的村庄》,只要真实反映了新农村的生动气象,同样可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和喜爱。

  作家历来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进行写作的,但在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多媒体的时代,作家也应该有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并与各种媒体联结融合,使自己创作的表现力得到不断丰富,使其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获得提升。

  (作者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