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年轻观众为何偏爱纪录片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年轻观众为何偏爱纪录片

来源:人民日报2022-08-11 10:27

  作者:周飞亚

  今夏,由央视网、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没有明星加盟,没有豪华制作,看起来平平淡淡,却在全网播放量超6亿次,相关话题近百次冲上热搜,在东方卫视播出期间也多次位居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节目收视第一。

《人生第二次》海报

  观众何以如此喜爱?《人生第二次》成功的密码是什么?

  首先是作品质量过硬,其次也缘于当下青年观众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的偏爱。

  什么是人生第二次?是“迈过挫折,迎来新生”。该片敢于走进生活的“深水区”,呈现普通人面对人生重大转折时的困惑与反思,以及无惧重来的勇气和坚韧。导演团队曾经深耕深度新闻报道,对社会热点把握敏锐、拿捏适度。作品具有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充分揭示时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努力以温情构筑共识,人文关怀贯彻始终。

  “深水”自然不好蹚。主创团队舍得下“笨功夫”,跟进每个拍摄对象平均一年半的时间,记录下超过1万小时的素材,才浓缩出8小时的成片。通过多视角还原、主人公独白、观点争锋等方法,让观众感到,原来主人公与我们一样,都在努力地向着理想生活奔跑。这种共情,在当下尤其珍贵,它激发起陌生人之间的善意,温暖他人,也治愈自己,让观众从“感同身受”到“尊重你的选择”。

  近年来,纪录片创作蓬勃兴盛,好评不断。其艺术魅力来自何处?

  真实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足见真实的动人。但纪录片不只是真实生活的“搬运工”,选择记录什么样的真实,在记录过程中是否保持了对周遭世界的敬畏和对被拍摄者的尊重,无不传递出创作者的认识和思考。这才是纪录片更有价值的部分。

  熟悉的事物天然让人亲近、容易共情,陌生的事物可以激起好奇心、求知欲。这恰是纪录片擅长的领域。人文类纪录片对日常生活的呈现,科普类纪录片对新领域的介绍,都是典型。其佼佼者还能将两者“融合调配”,做到陌生中有熟悉、熟悉中有新知。

  不过,相较科普类纪录片而言,当下令人眼前一亮的人文类纪录片并不多见。这类选题的确不易操作。社会人生如此丰富多元,想要求全难免流于空泛,不够动人,专注于特例则可能陷于琐碎,难以反映生活的普遍面貌。要挖掘提炼出有价值的主题,需要敏锐的观察、深刻的反思、清晰的洞见以及高超的镜头语言。也难怪一些人文类纪录片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片面追求“原生态”,忽视了艺术性;比如误将题材的新、奇、怪、偏当作独特,格调不高……在这种情况下,《人生第二次》受“追捧”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今的年轻人有着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体验、更高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好的题材,用心用情用功地创作,一定会被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受到他们的欢迎。(周飞亚)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