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行在雨中,没人能看见他的泪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行在雨中,没人能看见他的泪

来源:北京日报2022-08-16 09:28

  作者:叶克飞

  如何成为一个好演员?

  有人给出这样两个答案——

  一个是“无论如何,演戏基本上需要的是感情……一个人十分聪明,但如果毫无感情,他就可以表现为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一个人情感丰富,但如果没有智力,他结果就是一个与人无害的白痴。但是,如果智力与感情获得理想的调和,那样就产生了最好的演员。”

  另一个是“你单是热爱戏剧还不够,你还需要热爱和相信你自己。”

  《卓别林自传》[英] 查理·卓别林 著 叶冬心 译译林出版社

  这两个答案足够“权威”,因为它们出自卓别林笔下。这个以破礼帽、小胡子、肥裤腿、大头鞋,外加一根拐杖为搭配的男人,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巨匠。

  卓别林在自传中写道:“要使群众受到感动,获得快乐;要让他们看到生活中的种种悲欢离合;要描绘那种对失去了爱的恐惧;要同情那些无端受害的人;要满怀希望,本着和平与友爱的精神,去弥补那受到损坏的部分。”

  读叶冬心翻译的《卓别林自传》是多年前的事情,学校图书馆里提供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译本。今年,译林出版社再版此译本。

  叶冬心在翻译此书时曾自述:“本书据英国博利·黑德出版公司一九六四年版本译出。从内容看来,自传是作者一九五三年移居瑞士韦维后所写,完稿不早于一九五七年。其后作者虽曾于一九五七年拍摄《一个国王在纽约》,一九六六年拍摄《香港女伯爵》,但是,在一九七七年去世前,他一生的艺术活动主要已概述于这本自传中。”

  卓别林生于1889年,去世于1977年。撰写自传时,他已60多岁,回顾自己的人生,剖白从影心境,展示自己全部的魅力、勇气、追求和信念,记录自己在伦敦南区贫苦的童年、初次登台的经历、为争取拍摄自主权而付出的努力、失败的婚姻、从好莱坞的逃离等。也正是在这部回忆录中,重现了电影和戏剧史上的许多细节与轨迹。

  卓别林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演员家庭,父母均是英国马戏团中的知名喜剧演员,但因为年老而被迫离开舞台。二人早早离异,父亲在年仅37岁时就因酗酒过量而去世,母亲则长期遭受精神疾病折磨。卓别林5岁那年离家出走,跟随马戏团去巡游,表演木屐舞。只不过,等待他的不是想吃的蛋挞和每周3.6英镑的酬劳,而是饥肠辘辘和动辄打到身上的木头棍子。几个月后,他偷偷逃走,靠搬运蔬菜谋生,睡在驴子脚下,以生萝卜和烂苹果为食。

  后来,卓别林参与了卡诺剧团《福尔摩斯》一剧的巡回演出,并成为舞台明星。随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期间,被基思顿电影公司雇佣。在第二部电影短剧《威尼斯儿童赛车》中,他创造了极负盛名、深受喜爱的“流浪汉”形象。

  很快,他开始自导自演。1919年,他与道格拉斯·范朋克、玛丽·碧克馥、D.W.格里菲斯,一同创立联美电影公司,发行大师级作品《巴黎一妇人》《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等。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卓别林的事业陷入低谷,他本人一直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监视。1952年,他迁居至欧洲,直至1977年去世。

  卓别林的人生当然是传奇,这个身材矮小、出身底层的年轻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迈着标志性的鸭子步,从英国的小剧场走向美国好莱坞。悲惨童年并未让他屈服,他始终坚守精神的高贵。

  值得一提的是卓别林的母亲。尽管生活困顿,但她仍然对卓别林严格要求,不允许他沾染市井恶习,注重礼仪。在精神状态好时会为卓别林读《新约》,给孩子的幼小心灵带来光明——那些后来打动世人的光明。

  卓别林的流浪汉形象,困顿却有梦想,正是他童年经历的写照。因为梦想,卓别林始终坚持。他对电影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拒绝守旧,不惜为此一次次与电影公司交涉,最终实现目的。

  再伟大的人物,也需要面对时代的变局。作为默片时代的大神,卓别林演艺生涯的最后阶段,适逢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

  1926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剑侠唐璜》在美国上映,默片开始走入历史。卓别林对有声电影报以强烈不满,他认为:“拍摄现场有几个人戴着耳机坐在那儿,打扮得像是来自火星的战士;在演员的上方悬挂着几只话筒,犹如钓鱼的鱼钩一般。这种景象是如此的复杂而又令人沮丧。在这堆垃圾的包围中,谁还能有创造力?”尽管他此后拍摄的《马戏团》《城市之光》等默片仍然好评如潮,却也被新世代们诟病。

  当然,卓别林并没有故步自封,1940年,他放弃了对默片的坚持,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1952年,卓别林的第三部有声电影《舞台春秋》在英国上映。尽管此后他还拍过两部电影,但人们仍将《舞台春秋》视为他最后的致意和舞台生涯的谢幕作。在这部自传体电影中,卓别林饰演一个小丑演员,展示自己早年的风光与晚年的狼狈。

  影片中,小丑突然心脏病发作,但拒绝了工作人员的就医要求,让人将他抬到舞台上,进行舞台与人生的最后谢幕。他被卡在大鼓里,笑着对观众说:“我还想继续演下去,但是……我卡住了。”观众哄堂大笑,而他就此离去,只留下那句话:“让观众笑,是很开心的事。”

  对卓别林来说,这正是一生的写照。曾经辉煌,直至“过气”。他面临着人生的低谷,还有政治上的打压,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让观众笑的努力。与此同时,他还说过:“我一直喜欢在雨中行走,那样没人能看到我的眼泪。”

  正如书中所写:“说实在话,盛名不能是凭盗窃据有的;只有为人类造福而享有的盛名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是历久不衰的。您的演技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您演出时潇洒自如,率真随性,不受教条束缚,但又非全凭机灵,这是由于您自己从前有过那些苦难、快乐、希望与失望;许多人都理解这一切,因为他们也曾受到难以忍受的痛苦,需要获得同情,经常希望得到安慰,在笑中暂时忘了痛苦,而这种笑也并非是要治愈人的创伤,它只是要给人一些慰藉。”(叶克飞)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淬火年代》的“哑火”直击长剧创作之痛

  • 赵阡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角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