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跨界联名能否成为引流妙招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跨界联名能否成为引流妙招

来源:解放日报2022-08-23 10:18

  作者:曹祎遐 姜慧祥

  疫情之下,有些企业实现逆势增长。如某国际休闲鞋品牌携手知名电子竞技品牌,衍生出多款联名产品,产品销量表现亮眼。从趋势来看,跨界联名是否真的可以实现“1+1>2”的效果?

  企业跨界联名的一个重要考虑是,通过融合各自品牌特性与文化基因,赋能打造复合型新产品,并通过创新解决新营销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合作共赢。

  20世纪30年代,伊尔莎·斯奇培尔莉与超现实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合作,设计出了在当时极具颠覆性的龙虾装,在时尚界、艺术界引起极大反响。

  早期跨界联名多见于时尚、艺术的结合。近年来,随着国产品牌兴起,不少企业把跨界联名作为日常运营的一大分支,主要方式有品牌合作、渠道合作、消费群体合作、产品研发合作等。

  比如,为提高市场竞争力,跨界联名成为一些老品牌的首选策略。大白兔与美加净的联名润唇膏,勾起了消费者对大白兔奶香味的回忆;故宫与奥利奥的联名礼盒饼干,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跨界联名的兴起,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消费融合的向好趋势。背后折射出各类品牌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也有意识地进一步追求突破与创新。

  明确合作目标,打造“蓝海”市场——

  跨界联名的本质在于借助不同品牌文化之间的碰撞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制造话题,吸引眼球。大致来说,品牌跨界联名有两个主要目的:短期目的,实现销售转化与用户拉新;长期目的,实现品牌年轻化以及创造新可能。

  从短期目标来看,企业选择的跨界联合IP需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双赢是跨界合作的基础,选择与高知名度品牌联合有更可靠的收益,能够借助对方的影响力,提高话题热度和品牌新鲜度,获得新客户群体,乃至进入一个新的目标市场。

  比如,有药企与时尚潮牌联手推出薄荷口罩,探索打造新市场,又给消费者不一样的体验。

  从长期目标来看,企业选择的跨界联合IP一定要能够保证自己的品牌内涵。一个经久不衰的品牌应该具有长尾效应,能够产生足够多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巩固品牌年轻化,并带来价值感、美誉度、销售量等方面的综合性提升。

  控制产品质量,实现持续创新——

  纵观国内外案例,成功的跨界联名都离不开过硬的质量。产品是企业的生命。部分跨界联名品牌推出的产品一味追求话题度,创造跨界联名噱头,却没有把产品质量及实用性考虑到位,致使消费者放弃相应产品甚至放弃品牌。

  企业在考虑跨界联名时,应当避免为了跨界而跨界,不能只是创造话题吸引消费者关注,而要充分考虑产品的质量及其实用性,推出高质量、高实用性的产品,紧跟消费需求,甚至引导相关需求。

  精准定位客群,产生价值认同——

  跨界联名不是盲目跟风,不能只追求短期目标。跨界联名需要精准定位消费群体,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减少经营的盲目性,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共同成长,收获更长效的品牌价值。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创新工程“新文创理论与应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