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基本善和自洽美——《诗意栖居柯柯牙》读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基本善和自洽美——《诗意栖居柯柯牙》读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8-25 09:10

  作者:邱华栋

  新疆壮美明丽,作为一个新疆人,我愿纵马驰骋于天山南北的每一个角落,但也许不包括柯柯牙。为什么?在我遥远的记忆里,那是一片亘古的荒原、宁静的死水。柯柯牙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阿克苏市风沙的策源地,那里寸草不生、盐碱板结、风沙肆虐,每年有近100天,人们的生活被沙尘笼罩。现在,柯柯牙变了。得益于柯柯牙绿化工程这一全国荒漠绿化的典范工程,这里成了边疆碧野、瓜果之乡。

  毋庸置疑,这是阿克苏人克服天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举。董明侠、钱建军二人集三年之力完成的报告文学《诗意栖居柯柯牙》,则是对这个壮举的忠实记录。

  作者笔下,这样一幅画卷徐徐展开:阿克苏人民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横亘百万余年的荒原戈壁,数代人接力,在茫茫黄沙间构筑起一条逾百万亩的人工林带。我看到一个个身影、一张张面庞。他们毫不吝惜地在贫瘠的土地上重重砸下沉甸甸的汗珠,前前后后30年,无数柯柯牙人奉献出这珍贵的“一点水”,竟孕育了柯柯牙的“绿色长城”。只此青绿,正当春归,柯柯牙精神由汗水凝聚而生。

  1985年,时任阿克苏地委书记的颉富平感到,如果不根治风沙,就不能改善阿克苏人民的生活,更无法把这个随时有覆巢之虞的阿克苏城传给子孙后代。于是,地委班子当年就发动全社会力量,包括各族干部群众和驻地官兵,人工治沙、造林绿化。自此,柯柯牙绿化工程正式拉开帷幕,30年里,七任地方领导更迭,绿化工程一直坚持下来,共组织54次大会战,植树造林115.3万亩、累计栽植树木1337万株。

  我们回到最初的原点,柯柯牙绿化工程是一个“三无”工程,没有项目、没有资金、没有设备,但为何阿克苏人能有此壮举?

  还是从书中找答案。黄风漫卷,黑云压城,阿克苏人民的生存其实一直在危机中。在这样的生态下,人的精神状态是麻木的。面对千百年来酷烈无情的荒漠,人们已经漠然,只能无言承受。然而,当一个新来的书记带着善念,想要为这里的人们改变点什么的时候,人们最简单朴素的渴望突然就被点燃了。首先是取得领导班子的集体认可,其次迅速获得广大军民群众的支持响应,这才有了阿克苏沙海上浩浩荡荡几十年的精耕细作。反过来说,恶劣的环境使人心变得粗糙厚钝,所以治理环境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在恢复人心灵中隐藏在麻木背后的那点灵动和敏锐。

  我非常理解本书的结构框架,生存、发展、生态是具有递进关系的。我们有生存权,也有发展权;有经济权,也有环境权;有“利权”,也有“美权”。其实,当我们对环境不满足,当我们要将自己从生活的粗粝和艰苦中解放出来时,我们也是在追求一种纯粹的美。如果没有这点美,正常的道德秩序和心灵律令将遭到严重损害,而且我们文明的正当性会受到质疑。

  人类发展史,可以被解读为对自然深度介入的历史。阿克苏人介入自然,是要自然服务于人类的生存,但植树造林本身,不是侵入型介入,而是融合式介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新的融合。可以说,是阿克苏人成就了今天的阿克苏,糖心苹果、红枣、核桃,无一不是自然的馈赠;是大风大雨和连畦的流水、成排的树荫,见证了今天的柯柯牙精神。

  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诗意栖居”四个字。它意味着,绿化工程不仅是阿克苏人的生态治理任务,更指向一种家园意识——人们审美化地栖居于自然之中。比如,护林员勇敢阻拦偷苗和伐树行为,难道他仅仅出于职业操守吗?可能更因为不忍心看着才扎根的小树就这样失去了成长机会。任何一个人,都会很自然地把美当作环境伦理的一个尺度。生命是美的,而保护生命之美的行为则是善的。这和人们需要从自然中获取庇护的要求一样,都是人性对于基本善的演绎。

  《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这反映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在自然中的价值凸显必须是一种超越性的、统摄性的。人和自然关于利用与治理的纠葛,源头问题是忘记了人类与自然的多维关系。孤立的价值主体在经验中是不存在的,冷漠的自然客体其实也只是现代思维中假设出来的,人只有与自己身处的外部环境建立了合理的关系系统,才能在人化自然中做到美善合一。在此前提下,经济利益只是生态治理的副产品,它永远不是治理的核心目标和唯一价值。

  我们要的是“乐”,乐山乐水的怡然之乐。书中勾勒了阿克苏农家乐的历史,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象征,农家乐建立在经济果林中,利用自然做着服务人心灵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农家乐还创造了就业,给无家可归者提供了家的温暖。这一文学呈现,把审美体验和生命感悟一并纳入生态治理所关注的视野中。如此,自然就变得有情而多情起来。自然的美是自洽的,不需要文字来赋予。因此,柯柯牙精神就不仅是奋斗精神,还有奉献精神,这背后不仅仅有对基本善的追求,还有对自洽美的坚守。

  (作者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