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今天我们如何写散文?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今天我们如何写散文?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2-08-26 10:26

  作者:张杰

  散文在中国传统历史上源远流长、底蕴丰厚。从先秦诸子思想哲学散文到《史记》这种叙事体散文,再到《赤壁赋》《后赤壁赋》文采飞扬的千古绝唱,完成了散文文学系统话语的构建,是中国文学的根脉正宗。

  近代以来,随着小说等虚构、想象文学的兴起,散文的影响力一度减弱。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相比小说、诗歌偶尔还能走红出圈,成为一个范围比较大的讨论场景,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成为一个比较出圈的话题几率较小。这或许跟散文的文体特质有关,它往往不像小说那么故事化戏剧化,影视转化带来的助推影响力很小,也不像诗歌靠几个句子就能刷屏走红。

  但是,散文依然以它的艺术魅力,吸引作家们耕耘。1998年云南《大家》杂志推出“新散文”栏目,这一概念被响亮提出来,被视为“新散文”诞生的标志。近30年来,有一批作家努力实践着对散文的艺术创新,在“新散文”这个领域取得一系列卓然的成绩。

  “新散文”已成长为强大的文学河流

  在作家祝勇看来,“新散文”这个栏目名可能是偶然为之,却包含了这一创作群体“新”的诉求,就是不满于陈腐的创作观念,以全新的理念引导散文创作。其实在那前后,当时还算年轻的散文写作者,已经分别出发,开始了对散文创作的求索,并逐渐汇集到“新散文”的旗下。一大批散文集出版物亮相,比如1995年,苇岸主编了《蔚蓝色天空下的黄金》。1996年、1998年、2001年、2003年,祝勇主编了《新锐文丛》《声音的重量》《深呼吸丛书》《新散文九人集》等散文集。尤其是祝勇自2003年起为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布老虎散文》,以及在2003年至2009年期间为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散文年选,都是以“新散文”的作品为主,也蔚为规模。

  近30年过去了,“新散文”褪去了当初的新锐青涩,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文学流派。2022年8月,祝勇再次以“新散文”之名,集结他自己和钟鸣、于坚、冯秋子、宁肯、张锐锋、蒋蓝、周晓枫八位代表作家共16篇散文,推出《破冰》散文集,努力描摹“新散文”创作自发轫至青春蓬勃近30年的吉光片羽。收入钟鸣的作品《浮生看物变,微风燕子斜》《卡夫卡和他的动物园》,于坚的《理塘记》《塌方之地》,冯秋子的《我与现代舞》《清理》,宁肯的《天湖》《沉默的彼岸》,蒋蓝的《有关警报的发声史》《在正体字与方程式的迷宫中》,张锐锋的《算术题》《火车》,祝勇的《吴三桂的命运过山车 》《家在云水间》,周晓枫的《铅笔》《弄蛇人的笛声》。

  在《破冰》序言《“新散文”何以活力不衰》中,祝勇梳理了“新散文”的方方面面。他提到,中国散文发展到“新散文”,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力量,是近30年来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新散文”为日益固化的散文创作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新散文’不是当代散文一个无关紧要的局部,不是‘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小花’,而是近30年来最雄伟的文学建筑群,它构成了近30年来中国散文创作的主体,为中国散文重新树立了艺术标准,寻回了它的生命活力。”

  到今天,“新散文”的创作群体已然清晰。祝勇梳理了它的创作者主要有:于坚、马小淘、凸凹、王族、宁肯、玄武、冯秋子、江子、江少宾、汗漫、狄马、杜丽、苇岸、沈念、李晓君、陈蔚文、李敬泽、张锐锋、庞培、周晓枫、范晓波、南子、洁尘、钟鸣、祝勇、赵柏田、赵荔红、格致、黄一鸾、黑陶、傅菲、彭程、蒋蓝、谢宗玉、韩春旭、塞壬等。

  近30年来,重要的“新散文”作品(散文集)有:苇岸《大地上的事情》、钟鸣《城堡的寓言》、张锐锋《世界的形象》、于坚《棕皮手记》,庞培《五种回忆》、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冯秋子《寸断柔肠》、洁尘《艳与寂》、周晓枫《斑纹》、蒋蓝《豹典》、格致《转身》、黑陶《泥与焰》、王族《上帝之鞭》、塞壬《下落不明的生活》、宁肯《说吧,西藏》、祝勇《故宫的风花雪月》等。

  随着“新散文”作家由青年步入中年,“新散文”稳健地走进成熟期,成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主力军。

  何为“新散文”?“新散文”有何特征?祝勇提到,“新散文”虽然以“新”命名,但却十分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新散文”作家中,以历史文化传统为主题的写作者并不少见,只不过他们采用了全新的、有创造性的表现形式。这些作家有:李敬泽、张锐锋、钟鸣、祝勇、蒋蓝、赵柏田、张宏杰、王族等。李敬泽研究《春秋》,写成《小春秋》等系列散文。张锐锋写《古战场》《马车的影子》《别人的宫殿》等长篇散文,“将童年的经验引入更为宽广的人类历史”,“从中我们看到人的永无成熟的理性,看到人的认识的有限和虚弱”,“将久远的历史编织到自我的经纬之中”。同时,“新散文”对外国文学的吸收,也不再像先锋小说那样饥不择食,像彭程、凸凹等作家,对外国文学的阅读量极大,理解也更为透彻和精致。总之,在“新散文”的世界里,文学不再仅仅是对外部文学刺激的一个回应,而是出于它自身的写作需要。“‘新散文’出现,仅仅是因为我们需要散文,而且,需要好的、有创造性的散文。‘新散文’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行走于华夏自然山川,跋涉于社会现实生活,在‘新散文’里,我们看得到孔子、庄子的影子,也看得到卡夫卡、博尔赫斯、曼德尔斯塔姆的影响,更看得到‘新散文’作家们复杂、迷离的主体世界。”祝勇说。

  散文写作“光有才华还不行”

  作为“新散文”写作的重要一员,蒋蓝善于从人文学科的角度,从词源学出发,征用历史、地理、小说、诗歌、绘画、哲学等大量的知识、角度、表达方式,对一个事物比如动物界的豹,进行几乎是无限度的意义挖掘和延展,最终形成一种超文本的、散发着博物气质的美文。在蒋蓝看来,“中国是文章大国。散文是文化重器。像《左传》《庄子》都是写思想。但不知道怎么的,曾经一度,散文被弄成了只写喝茶谈天的‘豆腐干’。散文失去了思想、审美的功能。新散文的实践,让散文的长度、厚度、深度都有很大拓展。一篇散文甚至可以长达10万、20多万字。不是小文章凑起来,而是一气呵成那种。可以说,散文的思想度、历史、见识、审美度都有很大提升。”

  对于散文写作的亲身体会,蒋蓝提到,跟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对写作者人生经验的要求特别高,“光有才华还不行,要把散文写好,还需要知识、思考能力,足够丰富的人生经历,不然撑不远。”

  另外一位“新散文”的重要成员周晓枫,多年来在散文上进行“死磕型”深耕细作,用情甚深。她所写的散文,一句咬一句,金句密度极高,以至于有人形容她展现出一场“席卷式的修辞风暴”。功力不俗的她被评论家称为“散文家中的散文家”,其散文代表作《巨鲸歌唱》《幻兽之吻》《有如候鸟》已成为散文艺术精品。她曾对封面新闻记者提到,散文既给她家的安全感,又像神秘乐园给她历险的乐趣,“散文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对我来说,几乎是具体的怀抱:辽阔而深邃,复杂又纯真。”周晓枫说,在过去近30年里,“新散文”取得不错的进步,但艺术无止境,作为其中的一分子,“还需要写作者不断挑战过去的自己,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继续拓展散文的艺术表现力。”(张杰)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