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时代纪录片:国家前进步伐的有力注脚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新时代纪录片:国家前进步伐的有力注脚

来源:文艺报2022-09-05 11:38

  作者:张同道 刘忠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纪录片深入泥土、贴近大众、观察社会、记录时代,逐渐走出娱乐化浪潮,显示出强劲活力,题材类型不断拓展,创作方法变化多样,呈现出多元文化格局。

  主题主线,波澜壮阔

  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脱贫攻坚、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等。围绕主题主线,中国纪录片涌现出一批重大题材作品,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话语得到进一步创新发展。这一期间,既有宏大叙事的宣教型纪录片,也有借助纪实美学描述社会巨变的作品,它们诠释国家意识形态,反映历史进程,展现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必由之路》《四十年四十个第一》等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主题而拍摄的纪录片,不仅记录改革开放下的社会转型发展,也借助具体而细微的个体经验传达了人民心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涌现出一批“歌唱祖国、礼赞时代”的献礼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在影像里重逢》等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社会发展与国家记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了和平》《英雄儿女》等片审视历史,讴歌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深情期待和平生活;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敢教日月换新天》《山河岁月》《百炼成钢》等纪录片回溯中国共产党历史,透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苦难历史与卓越成就;反腐倡廉也是近十年纪录片高扬的主题,《永远在路上》《巡视利剑》《红色通缉》《零容忍》等片一次又一次宣誓惩治腐败的决心,倡导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题材多样,类型拓展

  社会现实纪录片贴近生活,通过对现实生活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捕捉,呈现出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的社会风貌。《生门》《乡村里的中国》《零零后》《棒!少年》《三矿》《人间世》《出山记》《高考》《希望的田野》《地层深处》《重返红旗渠》等全方位描摹中国社会现实。其中,《零零后》作为一部追踪12年的精心之作,聚焦教育成长话题,在时空交错中真切见证“00后”的成长轨迹;《棒!少年》浸透着贫困少年挑战命运的坚韧品格,“叫板命运”的冲劲儿为观众带去诸多惊喜;《生门》记录了产妇在医院生产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考验;《人间世》与生老病死直接关联,讲述真实的人生故事;《乡村里的中国》由导演焦波蹲守山东村庄一年完成,影片所塑造的朴实而又普通的人物形象,饱含着他对乡土中国的深情。其后的《出山记》见证了贵州省遵义市石朝乡大漆村脱贫攻坚过程,以真诚与平视的态度记录了村民面对易地搬迁政策的欣喜与忧愁。

  人文历史纪录片植根中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掬水月在手》以壁画、碑文、器物来呈现诗词的意蕴,叶嘉莹先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古典诗词交相辉映,影片获得将近800万的票房,同时也彰显了影片的审美魅力。《九零后》采用亲历者视角,以西南联大师生的回忆为主线链接群体命运与国家命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村落》《记住乡愁》等强化乡村传统的厚重与传承,传播传统乡土文化价值。《中国》营造了中华文明的诗意空间,大小兼具,动静皆宜,旷远的天地、纷飞的白雪、升起的炉香、河水的光影等共同奠定了这部纪录片恢弘与空灵的基调,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审美情趣。地域文化纪录片依然蓬勃发展,《河西走廊》《五大道》《城门几丈高》等地域文化纪录片大多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制作精良,为传播地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然纪录片关注生物多样性,不仅记录动植物于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生长和生活,也传达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第三极》《雪豹》《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蔚蓝之境》《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纪录片或以瑰丽无比的自然景象,或以空灵且深厚的意象,探索技术美学迭代带来的自然世界新体验。

  在类型化方面,《舌尖上的中国》开创了美食纪录片新类型,影响深远。《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六百年》等开创了文博纪录片的新面向;《超级工程》《军工记忆》《大国重器》《创新中国》《大工告成》关注新时代中国工程、建设、制造等方面的成就,形成了具有规模的工程科技类纪录片。

  值得一提的是,抗疫纪录片彰显了其独特的社会效应。疫情初期,《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以第一视角切入,在真实感和现场感中传递疫情现场故事,及时为公众带来心理上的慰藉。《2020春天纪事》《武汉日夜》《金银潭实拍80天》等聚焦新冠疫情,以医患、家属和志愿者为拍摄对象,借助这些小人物体察人性,解读疫情带给人们的苦痛遭际。

  美学多元,品牌凸显

  十年来,中国纪录片延续了新世纪以来纪实美学、戏剧美学和技术美学的基本构型,并在美学流变中,营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美学新潮。技术对纪录片影响是全方位的,拓展了纪录片的边界。特别是航拍技术、数字动画、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纪录片注入了新的美学奇观。《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采用高速摄影、水下摄影等技术将植物生命力展现出来,《风味人间》运用显微摄影增强了食物的感官冲击,《航拍中国》全面升级航拍技术,以俯瞰美学为观众带来崭新体验。

  伴随着产业优化、升级,中国纪录片受众群的拓展,市场活跃度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基于新媒体平台,中国纪录片积极探索多元商业模式。近十年,中国纪录片工业化水平取得了可观的进步与发展,工业化生产标准日趋完善,产生了多部现象级纪录片。中国纪录片IP化运作也逐渐成熟,《风味人间》可以视为“风味”IP培育开发的成功案例。以《舌尖上的新年》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代表的纪录影片,也都是纪录片延长产业链进行IP化开发,在院线上映的积极探索。在品牌化方面,以《舌尖上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航拍中国》为代表的中国纪录片经过了品牌创生、品牌创新与发展、品牌运营三个发展阶段,凸显出了人文和美学双重面向的品牌价值。

  影院回归,融媒崛起

  经过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探索与开发,纪录电影重返影院,在票房上有所突破,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2015年的《旋风九日》以揭秘邓小平访美活动为内容,上映一个月票房突破千万。同年,《喜马拉雅天梯》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十年间,《二十二》《我的诗篇》《零零后》《掬水月在手》《生活万岁》《棒,少年!》《九零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等影片也都在影院中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近十年,新媒体介入纪录片,从多平台传播到多终端制作、接收,再到个人纪实短视频的勃兴,纪录片传播样态得到了多元发展。同时,在不同生产机制下,网络纪录片纪年开启。《风味人间》《人生一串》《手机里的武汉新年》《浮生一日》《早餐中国》等不同形态的网络纪录片开始浮现,同时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美学。《一日冬春》《烟火人间》等由疫情期间的短视频内容以众筹形式重新剪辑而成,其中第一视角的视频更显纪实质感,也具有社交网络属性。当然,在纪实短视频的冲击下,中国纪录片包括网络纪录片,在这一时期也一直面临着适应性调整。

  秉承“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理念,中国纪录片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国际传播力有了显著提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高考2020》《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柴米油盐之上》《成长进行时》等中外合拍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十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纪录片也与时俱变,它们秉持精品之姿,在文明的海洋里扬帆,在时代的浪潮中前行,它们勇担文化使命,促进社会和谐,并在发展中塑造自己。如今,融媒体时代已然来临,纪录片应该也必须从思维观念与创作传播上调整脚步,拥抱时代。当然,与繁富多元的社会发展相比,中国纪录片的真实力量、人文内涵与审美魅力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期待中国纪录片坚守真实之初心,与时俱进,砥砺前行。

  (张同道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刘忠波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