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时代文艺,朝着人民的方向”系列评论】
编者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今年适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0周年,《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和人民群众、文艺和革命斗争、文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今天我们纪念《讲话》,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文艺前进方向,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文艺创作生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特别策划推出“新时代文艺,朝着人民的方向”专栏,邀请文艺评论家、文艺理论家等,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探讨,阐发研究“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轨迹和艺术实践,创新探索“人民文艺”的时代内涵和当代意义,在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精神。
以人民为中心,走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
作者:兰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教授 郭茂全
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对坚定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深刻论述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等重要问题,对20世纪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党的文艺理论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深刻揭示了“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为中国新文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经验,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讲话》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阐述了“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的辩证关系,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指南。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等五点希望,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无论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文艺观念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生活实践是文艺的源头活水,人民的审美需求是文艺的不竭动力,人民的鉴赏接受是文艺的价值取向。
高扬人民性的文艺作品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黄亚洲的长篇历史小说《日出东方》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以及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的历史画卷。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呈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斗争。宗璞的长篇小说《东藏记》叙述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命运遭际,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李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表现黄泛区人民从1938年到1948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展现党领导华北解放区农民投身土地改革运动、迈向新生活的历史画面。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表现了延安保卫战的历史图景与革命精神。艾青创作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穆旦创作的现代诗《赞美》等作品歌咏普通民众、礼赞苦难大地。《开国大典》《大决战》《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影片则展现出革命者的青春朝气与伟大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
高扬人民性的文艺作品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老舍的话剧《龙须沟》展现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思想主题,吟唱出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展现了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村生活的新风貌。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进程中的时代风貌和民众情感。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展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
高扬人民性的文艺作品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表现了中国的“四化”建设、工业改革以及改革的紧迫性、艰巨性。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焦裕禄》《孔繁森》《钱学森》《袁隆平》等影片塑造了一大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柳建伟的长篇小说《突出重围》中的军人形象、张平的长篇小说《抉择》中的反腐败英雄等都是深具人民性的文艺典型。作家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关注是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体现。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全景式地展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塑造了一群为乡村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民办教师形象。文艺家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不仅关注乡村农民的命运,还关注城市市民生活。刘心武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钟鼓楼》就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北京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故事,展示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图景。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刻画三个年代普通市民阶层群体,展现了上海人生活图景与时代变迁。此外,文艺家心怀忧患意识,对一些特殊人群与族群表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如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表现一群盲人的情感、责任和梦想,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了鄂温克族人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高扬人民性的文艺作品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聚焦不同人群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实践,在今昔对比中展现了广大人民生活的新图景、新风貌。梁晓声创作的长篇小说《人世间》表现中国社会生活五十年变迁,蕴含着对平凡百姓的深情关怀,也传递出对伟大时代的赞颂,是一部“百姓生活史诗”。纪录片《美丽中国》集中展现中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纪实片《瞬间中国》深情褒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拼搏者、奉献者。歌曲《天耀中华》唱出了每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一首《中国梦》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期望共建共享世界和平梦的美好愿望和心声。
人民性是新时代文艺园地的精神旗帜,高扬人民性应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不变信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性的写作传统,继续弘扬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素材,从城市建设中伟大成就中获得创作内容,从科技创新的巨大成就中找到创作灵感,表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接受“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郭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