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段难以磨灭的热血叙事 一群人的长风破浪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一段难以磨灭的热血叙事 一群人的长风破浪

来源:文汇报2022-09-24 10:52

  作者:王彦

  电视剧《大考》9月21日首播,第一集片尾曲刚响起前奏,“燃”“泪目”等等弹幕几乎同时涌起。因为剧中聚焦的一座县城、两所中学、一群师生、几户典型家庭,他们在2020年由冬入夏的故事,其间有与时代交融的青春,有与现实碰撞的梦想,更有无数平凡人在这场全社会“大考”中写下的凡者不凡的时刻。

  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剧目,《大考》首轮在央视一套、东方卫视等多个平台播出,将观众视线带回2020年,那里贮藏着无数人的集体回忆。该剧由冯微微担任总制片人、沈严执导、申捷担任艺术总监,陈宝国、王千源、李庚希、胡先煦、荣梓杉领衔主演,郭涛、梁静、颜丙燕、王骁、曹曦文、蓝盈莹等实力演员加盟。创作者们以现实主义笔触再现特殊时期的高考纪实以及普通人所面临的生活转轨,还将安徽歙县洪灾导致高考延期的真实事件融入其中。更新五集以来,《大考》真实、平实、朴实的艺术风格赢得观众赞许,“难忘”“太真实了”“多像我当年”等成为观众评价的高频词。如剧名所示——“大考”不仅是学生的高考,是牵动无数家庭命运的考试,也是关乎全社会在灾害面前共克时艰的一次迎考。

  真实、朴实的烟火底色,撬动普通人的共鸣空间

  不同以往高考题材影视作品常以青春奋斗为主题,《大考》把高考这一常态性的人生重要事件放置在2020年的非典型背景下重新审视,拓宽了叙事边界。

  据主创透露,该剧的灵感源于2020年夏天走红网络的一张照片。相片上,一名身着红衣的女孩在冲出考场那刻高高跃起,跳出“一字马”。定格照片的背后,那该是一段怎样迎难而上的昂扬青春,翻越了多少坎坷,又浓缩着全社会怎样的付出?循着高考生、普通家庭、社会各界由点及面的线索,主创团队共同展开脑力激荡,《大考》的创作思路越见明晰:拍改变无数家庭命运的高考,也拍特殊时期被许多人重新思考的家庭关系、亲情关系、师生关系以及素昧平生者之间的关系。

  真实,不仅决定了电视剧的起点,还贯穿创作始终。与观众见面的《大考》宛如未曾走远的记忆重现。许多人被剧中的情节、对白勾起了各自生命体验中的片段:高三生从清晨到深夜奋笔疾书的刷题日常,家有考生的家庭生活氛围,校园中时不我待的情绪流动,以及2020年疫情初起时人们无措但又相互支撑的百般滋味。

  对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而言,当观众的共情地带被开启,后续剧情将可能激活更广泛共鸣、更深沉认同。

  一个个鲜活的“小家”,凝练着“大家”的精气神

  与疫情的特殊时期相关,与年复一年的高考相关,《大考》的主题确乎宏大的。但电视剧不做扫描式的全景演绎,而是从金和县一中和四中两所学校的七个家庭切入,围绕这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灵动的“小家”,去打量更多家庭、无数的人们,在特殊时期的经历与情感。

  从首播剧情来看,《大考》以高考为多棱镜,勾勒当代中国家庭的众生相,也在学生、家长、老师的人物群像中折射出诸如学习观念差异、代际理念冲突等社会议题。为生计谋,父母带着小女儿在武汉打工,长女田雯雯成了独自在家乡备战高考的留守孩子,连生病时都只有年轻的班主任李晓旭陪在身边;周博文一家过着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生活,家里唯一不省心的是“网瘾中年”——他的父亲;酷爱画画的吴佳俊有个艺考梦,但母亲显然对儿子有着不一样的期许;四中校长史爱华与一中校长王本中是一个小家里的翁婿俩,也是各自学校的大家长,他们之间还藏着一段关于2003年非典的刻骨铭心记忆。

  张弛有度的节奏中,仅仅开篇,这些角色便凭鲜明个性与演员的精准演绎收获了观众的亲近感。他们温馨、诙谐的相处,在嬉笑怒骂、吵吵闹闹间流淌着的人之常情,都让人从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因此,观众也更为关心,这群与我们连着命运的人,会在“大考”中交出什么样的个人答卷;更希望看到,当他们迎战那场陷入了疫情、水灾重重困境的特殊高考时,可以凝练出属于中华民族“大家”的情感与精气神——那应该是始终相信爱与希望的中国人的大爱,也是一代又一代以勇气、奋斗去搏击未来的年轻人的无畏。(王彦)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