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诗小传统下的青年诗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新诗小传统下的青年诗歌

来源:文艺报2022-10-17 09:46

  作者:杨碧薇

  在汉语新诗的百年传承中,“穆旦”这一传统在学院青年诗人中更加突出。之所以将穆旦的名字打上引号,是因为我要谈论的这一传统,不只局限于穆旦本人及其作品,还包括围绕着穆旦产生的一系列阐释,其中既有对穆旦作品及译作的评鉴、对穆旦生平及时代的考据,又有对穆旦文学史地位的讨论,甚至是从穆旦到昌耀的新诗谱系的梳理等。这些工作,不仅需要诗人的参与,还需要有理论素养的批评家、学者参与。因此,关于穆旦的批评研究,一直以来是以高校为核心的。学院诗人,尤其是科班出身的诗人受到“穆旦”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穆旦自然也影响了我的写作。他的身影在我诗里其实并不明显,但他提供的诗学经验,已内化为我诗歌基底的一部分。同样情况的还有江汀。江汀,1986年生,安徽望江人,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他曾拜访过穆旦墓,并与我多次谈到穆旦。他颇为赞赏穆旦晚期的诗歌,我也认为若没有这批作品,穆旦的诗人身份会有很大的缺失。在江汀诗里,我不时触到一种克制的、略带疏离的淡淡冷感,这与穆旦晚期诗歌是神似的,就连温度也相似。

  在这里我还要再谈一位学院诗人,康宇辰。她1991年生于四川成都,本硕博皆就读于北京大学,主修中国现代文学。我在阅读中发现,她早期的诗歌颇受穆旦影响,这首先表露在语言上。江弱水在其批评名作《伪奥登风与非中国性:重估穆旦》中提到,奥登常使用“学习”(learn)、“知识”(knowledge)等词,穆旦亦习之,“这些论文型的词汇,从奥登的诗中涌来,又沉淀到穆旦的诗里去。在中文语境里穆旦的诗句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正是因为他一扫从前的诗人习用的‘诗意措辞’(poetic diction),而使用了大量‘非诗意化’的用语,那些见诸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法学、医学的种种,遂以其富分析性的抽象、带学究气的枯涩,造成一种智性风格”。在康宇辰的诗里,我也读到不少“知识型”“论文型”的词汇。单是《不严肃的时辰》里,就出现了“学院”“学者”“史料”“理论”“学术”等词;《博士生的迎新夜》里,则有“修身齐家”“书”“稿子”“鲁迅”“胡适”等。从词化开,再看句式。我注意到,穆旦常将“一个”与一些抽象的名词(也即不指示具体的人或物)或出人意料的词组相搭配,以此制造陌生的效果。《春底降临》中有“一个绿色的秩序”;《诗八章》中有“一个变形的生命”;《隐现》里有“一个新的回转”“一个良心”等。同样的表述,在臧棣、康宇辰等诗人笔下也屡屡可见。

  词、句都偏向“形”。穆旦对康宇辰的影响,还体现在诗之“神”上。和穆旦一样,康宇辰的诗充满了内宇宙的激辩。她的表达常常由向自我的发问开始,然后一步步剖析、辩证;有时她的提问有明确对象,但最终又是借与他人对话之壳,回到内审与自辩的独白上。这些辩论的声音不乏激烈与冲突,但不一定有最终答案,诗人只是用辩论这一过程来抵消对确定性的寻找。因此,这些诗的结尾,总是回到自我说服或自我纾解上。这一点与穆旦不同。穆旦的辩论亦源于困境,但在辩证之中,他试着寻找一条“向天走”的路,将自我放置于存在之旷野,将答案摆在对信仰的探讨下。即使于他而言,“信仰”更多地只是一个知识体系,一个外在装置。

  辩证反作用于句式。康宇辰许多富有辩证色彩的诗,都使用了绵密的长句。与她恰好相反,曹僧写过不少短俏活泼的句子。曹僧,1993年出生于江西樟树,毕业并工作于复旦大学;博士阶段,他的研究从哲学转向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曹僧出过一本诗集《群山鲸游》,书中诸多诗歌都有民谣风味,不难让我想到新文化运动初期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等致力的歌谣运动。歌谣运动自然有着民俗学和历史学的意义,单说文学方面,它又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对新诗学的构想。和康宇辰笔下的“穆旦”小传统不同,曹僧的新诗写作展现出更浓郁的民间性,这种民间性是外视角的,自上而下的,与歌谣运动先行者们的姿态遥相呼应。这些诗裹带着南方气息,游戏性的外衣下,是清醒而锐利的诗体探索。《莘庄立交下》采用了仿英雄体的形式,两句一段。句子虽精短,但阐释空间很大,如“莘庄小道撩拨梦幻新人,/三两土坟弹送旧名片”,以及“都说亦未平的绿浮萍,/都听罗丝玛丽跑音”。还要留意的是诗尾注明了“戏赠王百万及诸公”,点明了游戏的特征。简言之,这是一条从内容到形式、包含着方法论的写作路径,它几乎贯穿了曹僧的整个创作。

  如果再将曹僧与康宇辰对比,还会发现后者的自辩虽然密实绵长,但要表达的东西是较为清晰的,曹僧的诗则有更多的不透明性和不可拆解性,这种美学特点一方面源于跳跃性,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并没有也不打算在诗里给出足够的背景信息。《五个小孩》便是典型的例子,这首诗也具有游戏性,更重要的是显得神秘,让人联想到神话原型批评的主张,不过,它受中国民间的影响应该更大。去年,曹僧还写了一首《三五个》,“三五个你”和“七八个你”在诗里反复出现,句式和词语的设置,充分彰显了他的语言机巧。机巧,也是曹僧诗歌的显要特征。从语音层面来说,这首诗读起来的感觉是比较轻松的,但轻松背后,是颇有难度的语言调度。

  更年轻的诗人也在尝试调和传统与创新。在这方面,赵茂宇的诗有一定典型性。赵茂宇,1996年出生于云南昭通,毕业于温州大学中文系,目前是云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在臧棣、陈先发、余怒等上一辈诗人的影响下,赵茂宇这一代学院诗人已经有了较为牢固的语言本体意识。他的《小神》《水中观记》等,讲究诗歌内蕴空间的复杂性以及感受的独特性。如《水中观记》写到“我生活在池塘下面,能清晰看见海王星/伸向宇宙的山谷,像灰色鲸鱼背脊在流淌”,这些句子背后的感受力是幽微敏锐的,能唤起读者多层的想象。另一首《小视觉》亦是从视觉到心理,探索人的直觉与潜意识,“在橘子内修筑繁杂交错的公路,饮茶的人/喜欢细小物,白色经脉,延伸进空中的云朵”。赵茂宇诗歌的关键词是空间、虚构、延展与迁移。他认为自己“对世俗场面、物象细节、空间变幻”有更高的敏感度,基于这种偏爱,他一直在追求“空间感和场域性,这种空间感在语言的视角切换中完成,具有流动感和延展性”(赵茂宇:《高原上的变速文学观》)。而他所要的物象的抓取、语言的延展、感觉的迁移,又是受到海子、陈先发、雷平阳、臧棣和余怒的影响。不同的影响在他笔下走向综合,他的近作《鸠摩罗什》《桥上的墓园》等正是集中处理了新诗小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赵茂宇不是为了鸠摩罗什而写鸠摩罗什,某种程度上,鸠摩罗什只是一个道具。他还有一些类似的诗,历史题材都被翻新为当代经验。青年一代的创新,在对传统,尤其是新诗小传统的认领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综上所述,几位青年诗人对创新与传统的思考各不相同,写作着力点也不在一个方向,但他们的诗歌并非一成不变的。如今,康宇辰在有意识地“抛弃穆旦”,她说,“美好生活/从忘记穆旦开始”(《中年预感》),新的花朵正在她笔尖含苞。曹僧则说:“对陈旧修辞的厌倦、对表达边界和新诗意的好奇、对诗歌内的伦理责任之承担等等这些东西,变成了维系写作的更有力支撑。”(《迷雾》)。赵茂宇还在广泛尝试,在“天空、滩涂、平原形成的过程”中,他看到“桥上的秘密不可探寻,这已经成为古老的转述”(《桥上的墓园》)。其实,要谈传统,要谈创新,都偏离不了诗歌的古老使命。”(杨碧薇)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人间》:高概念叙事为何没有软着陆?

  • 从《人生海海》看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类型化叙事突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