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AI绘画了,艺术还能“直戳人心”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AI绘画了,艺术还能“直戳人心”吗

来源:解放日报2022-11-03 09:44

  作者:郑秉今

  由AI(人工智能)生成的画作《太空歌剧院》,不久前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数字艺术类美术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该奖项的授予,引起了很大争议。有人伤感“艺术的死亡在我们眼前展开”,有人强调“凭借AI作品获奖并不能证明你就是艺术家”。

AI绘画了,艺术还能“直戳人心”吗

AI绘画《太空歌剧院》

  长久以来,艺术被认为是最“安全”、最不易被AI“入侵”的领域,如今看来也危机重重。在科技的高速发展下,AI通过人类指令生成了越来越具有表达性的作品,让观者越来越难以分辨人类创作与机器人绘图的细微差别。

  立于精美的AI绘画作品之前,人们心情复杂:在艺术领域,我们究竟会不会被AI取代?

  一

  在科幻电影中,人类说出需求,没一会儿计算机就能根据指示绘出图像,甚至制造出实体投射于现实当中,这展现的就是AI绘图的概念。这项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被研发、并持续改进。2012年,计算机使用了1.6万个CPU,学习了100万张猫脸图片,在反复训练3天后生成了一张十分模糊的猫脸图片。这一成果在现在看来不值一提,却开启了基于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自主作图的计算机程序研究领域。以这一开创性原型为起点,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地投入研究。在2014年,极其重要的深度学习模型——对抗生成网络GAN诞生了。

  让这一成果真正出圈并引起艺术界的广泛讨论的,是在2018年10月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幅由对抗生成网络模型绘制的肖像作品《埃德蒙·贝拉米的肖像》以逾43万美元成交。这不仅是拍卖行首次上拍由AI绘制的作品,其成交价更是远超最高估价。这幅装在镀金画框中的肖像画,描绘了一位身材魁梧的法国绅士,这位绅士身着朴素的深色礼服与白色衬衫。作品看上去似乎尚未真正完成,人物的面目略微模糊,背景也稍显空白。作品右下角写着一行代码,标识着作品的来源。其背后的研发者之一卡塞勒-杜普雷解释道:“我们为系统提供了14至20世纪绘制的1.5万幅肖像的数据集。生成器根据集合制作新图像,然后由判别器尝试分辨出人造图像与生成器创建图像之间的差异,以‘欺骗’判别器,使判别器认为新图像是真实存在的肖像。然后我们便得到了结果。”

  在所有的艺术类别中,肖像画是AI最难学习的一种,因为人类的面部由非常复杂的曲线组成。这种困难,反而使得《埃德蒙·贝拉米的肖像》这幅作品印证了研发人员最关注的问题:AI是否可以模仿出人类的创造性?如今看来,显然可以。《埃德蒙·贝拉米的肖像》虽是一幅肖像画,但总体仍偏抽象。AI的自主创作,通常倾向于绘制抽象艺术。

  一个有趣的概念就此形成:即人工智能的算法不仅可以制作图片,还倾向于为艺术史的进程建模。虽然现在我们还无法论证这一模型,但AI绘图一定是在艺术的特定轨道上行进着。在学习了无数张艺术作品后,AI了解到,如果想创造新的东西,不能像20世纪之前那样回归具象,而是要向前迈进。

  二

  到2021年初,AI已经可以通过文字输入指令来进行创作了。这一突破性进展,使得运营游戏公司且从未参加过艺术比赛的杰森·艾伦有机会向科罗拉多州博览会“数字操控影像”单元递交绘画作品《太空歌剧院》。

  画面中,数位身着戏服的演员立于舞台,面向华丽而衰败的太空城市景象,作品的笔触与质地不禁让人联想起擅长重述神话场景的象征主义代表人物古斯塔夫·莫罗。博览会评委之一、艺术史学家与作家麦金利对这件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当她经过这件作品时,立刻被它的“文艺复兴”气质所吸引,“这是一件引人入胜的作品:人们望向另一个世界,然而那里的人都背对着你,没有人转过头或者与观者互动……你不禁感到好奇,他们(画中人)都在看些什么呢?”她坦言,当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件由AI生成的图像,但知道图像是由AI生成后并不会改变她的决定:“艾伦在脑海中有他的概念与场景,并将它们带入现实。这真的是一件美丽的作品。”

  当艾伦发现AI绘图这片崭新的大陆后,便醉心于此。创作《太空歌剧院》时,他首先描述了一个自己心中的形象:“身着维多利亚时代褶边连衣裙、戴着太空头盔的女人”,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叠加对AI的提示。“使用算法来制作史诗般的场景,仿佛从梦中走出来一般。”他花费了80个小时,进行了900多次的艺术性微调,并添加了例如“华丽”“奢华”等词组用于校正其作品的基调与感觉,《太空歌剧院》得以问世。

  当下,最新的AI绘图工具已经被“投喂”以20亿组图片,绘制出的作品也更具细节性与故事性。在人们为这项技术所折服的同时,新的争论早已被点燃:AI绘制的图片,能被称之为艺术吗?

  三

  解决这一争论,我们首先要回答最表层的问题:这件作品看着像艺术作品吗?最简单的办法便是进行视觉图灵测试,向人类“判别者”们展示通过算法完成的作品,并询问他们是否可以辨别出差异。研究人员将AI作品与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放置在一起,并向人类“判别者”们提问。有些问题是直接的,比如“你认为这幅作品是由机器还是人类艺术家创作的”;也有些问题是间接的,比如“你觉得这幅画对你有启发吗”。结果表明,人类对AI作品与对人类艺术作品的反应差异微乎其微。由此看来,如果将AI绘图是否是艺术作品的标准设置为“看着像”艺术品,并且能对观者授以启发,那结果是肯定的。然而,人类的艺术创作永远都是基于对内在的感受以及外在的社会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表达,那么当我们追问:人工智能的创作是以表达为目的的吗?起码在当下的科学环境中,尚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换言之,人类的参与使得AI的绘图作品有可能被称作是艺术。随着20世纪6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观念艺术进入大众视野,艺术家们开始接受,作品背后的观念可能比最终完成的艺术作品更加重要。1967年,著名的观念艺术家索尔·勒维特说:“在观念艺术中,想法或者说概念是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当一个艺术家使用一种概念性的艺术形式时,意味着所有的计划和决策都是事先制定的,执行只是在例行公事。”套用勒维特的概念,“事先制订计划和决策”的部分在60年后由给出图像元素指令的人类完成,而“例行公事执行”的则由拥有先进技术的AI完成。由此,我们审视AI绘图作品完整的生成过程,算法只是遵循了从现有艺术作品中提取美学概念这一原则,并最终形成图示。在AI绘图创作过程中,人类提出问题,计算机给出答案,两者相辅相成,合作完成最终的结果。所以,AI绘图是否可以称作是绘画艺术暂时无法断论,但这一过程应该可以被称作是观念艺术作品。

  这不禁让人开始畅想,在不远的未来,AI绘图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媒介,辅助人类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史上,不少大师曾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来辅助自己作画:笔触严谨的维米尔运用暗箱帮助自己绘制准确的透视视角,善用光影的卡拉瓦乔在昏暗的地下室安装透镜并将绘画主体反射于画布,波普大师沃霍尔直接利用投影仪在画布上描摹……而这些也都在当时遭受了巨大的非议。其实,艺术创作也是一件非常务实的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技术与科学渗透其中,这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艺术史的发展,也是不断学习与借鉴的过程,后人通过不断学习前人的构图、技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创作。AI绘图也是如此,并且在吸纳了无数张图片后,成为一个奇妙的学习工具供艺术家们使用,使得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变为可能。艺术创作的终极目的是引发观者的思考、使观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实现直戳人心的力量。人类通过艺术作品所感受到的情感触动永远是特殊而珍贵的,当AI绘图作品通过人类的视网膜进入其精神世界,是否能产生“直戳人心”的感动?(郑秉今)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