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锁这些舞剧“破圈”的密钥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解锁这些舞剧“破圈”的密钥

来源:扬子晚报2022-11-03 09:48

  作者:王易新、孔小平

  “红楼一梦醒天下。”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自上周末起开启第三轮巡演,本周还将继续上演。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岁末南京将有多个重磅舞剧演出,从《红楼梦》到《醒·狮》再到《孔雀》,除了以杨丽萍为代表的资深舞者之外,这些年在综艺节目中崭露头角的青年舞蹈家们也将悉数来宁,而且这些舞剧有不少共性——非遗元素耀眼,东方传统美学养眼,南京观众有眼福啦。

  火爆“出圈”舞剧中,那些耀眼的非遗元素

  一比一还原真花,《红楼梦》里有江苏非遗“绒花”

  林黛玉的芙蓉,薛宝钗的牡丹,王熙凤的罂粟,秦可卿的海棠,贾元春的昙花,贾迎春的迎春花,贾探春的杏花,贾惜春的曼陀罗,史湘云的芍药,李纨的梨花,妙玉的梅花,巧姐的牵牛花……在舞剧《红楼梦》暖场演出“入梦”这一篇章中,“十二金钗”蹁跹而至,手捧一朵代表自己的花,将花插入瓶中?摆在桌上?取出别人的花而放入自己的?这些都由“十二金钗”即兴表演,是她们对当下人生的感受和对自己生活状态的理解,每一场都不一样。

  舞剧《红楼梦》以“花”贯穿全剧,以花寓意女性,以花见证她们的跌宕命运。记者从江苏大剧院采访获悉,《红楼梦》中所用的绒花花束,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及其绒花工作室制作。

  书迷剧迷应该都记得,在《红楼梦》第七回里有一个送花的故事:薛姨妈拿来了十二朵宫花,要送给女孩子们。薛姨妈所说的“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便是南京绒花。

  绒花,谐音“荣华”,是江苏省南京市传统技艺,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间。因为吉祥的寓意,成了人们婚嫁喜事、春节、端午、中秋的必需品。赵树宪介绍说,蚕丝为肉,铜丝为骨,绒花制作要经过滚绒、打尖、传花、粘花4个步骤,“这一次为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制作的绒花是一比一还原真花,尺寸比较大,花杆都是60多厘米长。在传花时就会相对困难,在制作时也是动足了脑筋,花费了很多精力。”这特别加入的非遗元素,从细节之处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技艺之美。

  来了一个国家级非遗,“广东醒狮”既震撼又新鲜

  即将于11月11日、12日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将为南京观众带来既震撼又新鲜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醒狮”。

  中国舞蹈最高奖 “荷花奖” 获奖作品《醒·狮》,是中国第一部以“广东醒狮”为题材的大型原创作品,由广州歌舞剧院历时五年倾力打造,剧本修改多达13稿70多次,主创团队多次到三元里村、陈家祠、佛山祖庙等地深入采风,充分了解岭南历史文化,并在舞蹈、舞美、灯光、音乐、服装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2018年公演前就“未演先火”,之后走遍多座城市演出,也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广东醒狮不仅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武术、舞蹈、音乐、民俗等为一体,带有深远文化记忆,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舞剧《醒·狮》以南狮、南拳、木鱼说唱等诸多南粤非遗项目为创作元素,将南拳马步以及南派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难度技巧汇入舞蹈语言,整部舞剧刚柔并济、张力十足。值得一提的是,舞剧《醒·狮》中的道具狮头均由黎家狮扎制,黎家狮自清代道光年间开业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黎家也是佛山唯一的六代扎狮,从未间断的家族。

  火爆“出圈”舞剧中,那些耀眼的东方美学

  “十二金钗”服装灵感来自古代时尚单品“云肩”

  舞剧《红楼梦》在视觉编排上取自于清代古画的美学特质,旨在展现端庄古雅的舞蹈群像;舞美布置与造型设计上,多处运用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古典符号,服饰、布景的形象与色彩,也最大限度地忠于原著。

  人物造型上,舞剧在完整承袭原著主旨的基础上,将女性与花的生命联系起来,将花的元素体现在女性角色的造型和服装的云肩设计中。据悉,“云肩”作为中国古代女子的“时尚单品”,来源于隋唐时代敦煌壁画中贵族妇女的形象。它以层次丰富的剪裁、流光溢彩的锦绣为特点,从五代至明清,逐渐成为流行的日常服饰。

  舞剧《红楼梦》的服装设计李昆表示,这次特别以植物花卉作为性格特征,结合人物命运,以明清画作、孙温的绘本和京昆戏曲为灵感,将“云肩如花,花似云肩”的概念贯穿全剧,加上刺绣,有着不同寓意的花卉在衣裙上盛放,与十二钗的命运相互映照,同时也体现美人如花摇曳、身姿轻盈、如风似柳的审美。

  《醒·狮》极大展现岭南代表性文化符号

  舞剧《醒·狮》以极具岭南代表性文化符号,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岭南舞蹈语汇,还有震撼人心、惊艳又惊险的狮鼓表演。整个剧的舞蹈刚劲有力,威武震撼,再加上不甘示弱、不甘屈辱的民族精神,被观众一致誉为“最燃舞剧”。另外,在艺术风格上,以深厚的岭南人文为载体,展现出浓郁的岭南特点和广州特色。在舞美呈现上,又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觉为出发点,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尝试以多媒体技术为表现,将环境、表演相融合,营造出极具现代意念感和视觉冲击的舞台视觉。

  记者看到,有剧迷发布评论表示,从《醒·狮》领略到了岭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么多的文化元素不仅不感觉杂,反而很有底蕴很有厚度,因为它做到了将文化生活化。故而,这部剧中一招一式都是有讲究的,一段念一段唱都是有来历的,一景一物都是有说法的,懂的人被戳中,不懂的人会好奇,起到了很好的文化推广作用。”

  新版舞剧《孔雀》将有更多东方美学融入舞台

  舞剧《孔雀》是杨丽萍于2012年创作推出的一部舞蹈作品,这些年常演不衰。时隔10年,2022版舞剧《孔雀》即将于11月24-26日登陆南京保利大剧院,该剧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担任总编导,并力邀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得主、著名视觉艺术家叶锦添等超强阵容。

  《孔雀》的故事围绕生命和爱这两个永恒的主题展开,用舞台形式演绎人类共同的情怀,向观众传递着艺术家个人成长过程中对艺术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剧中的“孔雀”,是鸟,也是人,是有情世界的芸芸众生。全剧分春、夏、秋、冬四个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人性、生命和爱的故事。

  在2022版舞剧《孔雀》中,更多东方美学融入舞台艺术创作,杨丽萍把自己定位为“召集者”,让更多的年轻舞者担任主演,在舞台上发掘自己的能量,让每位舞者都有自己的特点。

  “传统的经典也可以成为前沿的潮流”

  “美得词穷”,“又燃又炸,太热血了”,是近年来《醒·狮》《只此青绿》《朱鹮》《红楼梦》《孔雀》等多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剧,所到之处收获的赞叹声。这些舞剧不约而同火爆全网的背后,是它们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

  就像《醒·狮》总编导钱鑫所说,“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和风骨,都在狮子的每一个抖动和眨眼当中展现了出来”,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是解锁《醒·狮》“破圈”的密钥所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赵伟则认为,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越来越多,也收获了观众的青睐,它们都具有独特的“东方性”,以其中的非遗元素为例,非遗的历久弥新或许就表明,有些“美”是可以突破时空界限的,而现代观众惊叹于此,可见“非遗”的审美足以光耀古今。因此才有观众在看过舞剧《红楼梦》后,折服于其所彰显的东方韵味和全新解构,并惊叹表示,“时隔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红楼梦》是传统的经典,同时在舞蹈家们的创作下,也将成为前沿的潮流。”(王易新、孔小平)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