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杨亦武:房山文化的解谜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杨亦武:房山文化的解谜人

来源:北京晚报2022-11-05 10:41

  作者:宗春启

  杨亦武著《房山碑刻通志》,近日由学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卢沟桥,谁都知道它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可是您想过吗:金朝为什么要修建卢沟桥?以往的著述都说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是为了去大房山谒陵。

  这一看法是不是很新奇?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很有道理。而且,这一判断,把永定河文化与西山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提出这一看法的,是文化学者杨亦武。

  杨亦武是房山人。毋庸赘言,他酷爱房山区这块养育他的土地。然而他的这一看法,绝非是溢美家乡的牵强附会之论。他受过高等教育,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文物考古与鉴定专业,担任过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理事;他致力于辽金史研究、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房山地方文化研究已经四十年。1999年,他独自完成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的重点课题“房山历史文化研究”。其中包括对燕文化为什么能在房山生存发展的探讨,包括对大房山金陵十八年的研究和考察成果,包括对云居寺一千三百年历史的考述。

  前不久,凝聚着杨亦武四十年心血的《房山碑刻通志》出版了。全书共八卷,收录了房山全区146个村庄、社区的875件碑刻,上至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下至民国时期,涵盖了房山地区前后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更可贵的是,这部通志不仅仅是碑文的抄录,还有杨亦武对碑文所做的考证和解读,因而成为研究房山区乃至北京市历史文化的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文献。

  这四十年,杨亦武是怎么走过来的呢?日前,笔者采访了他。

  1982年,大学毕业的杨亦武分配到房山区石楼中学教书。听学生说,石楼中学以南一公里处有座贾岛墓。学中文的人,谁不知道“郊寒岛瘦”?谁不知道写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句之人?生在房山、长在房山的杨亦武更知道,“贾岛遗庵”是“房山八景”之一。贾岛墓如今什么样?

  怀着好奇,怀着景仰,在暑假的一天,杨亦武在石楼镇二站村的青纱帐里,找到了两通清朝人立的石碑。一为贾岛祀地碑,立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一为重建贾公祠碑,立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贾公祠和墓冢,已经夷为田野和打麦场了。杨亦武不胜惋惜。

  根据史料记载,贾岛于会昌三年(843年)在普州(今四川安岳)官舍去世,夫人刘氏将其葬于普州安岳县移风乡之南岗。世称贾岛墓有三处,其余两处一在安徽当涂,一在河北涿州。杨亦武认为,后两处皆为衣冠冢;而所谓河北涿州,即在房山此处(原属涿州)。后来在《房山县志》里,杨亦武找到了关于这两通石碑的记载。

  关于贾岛的出生地,《新唐书·韩愈传》中说是范阳。杨亦武认为,贾岛出生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今天的房山区的一部分、包括贾岛的出生地,在当时属于涿州范阳县,所以说贾岛是房山人是没有问题的。贾岛早年在云盖寺出家,云盖寺就在今天房山区石楼镇大次洛村,因而该村素有贾岛故里之称。后来,贾岛禅居于无相寺,其位置在今天房山周口店镇的贾岛峪内。无相寺,也就是“房山八景”之一的“贾岛遗庵”,遗址也被杨亦武找到,不过已经倾圮了。

  在贾岛的诗作里,有一篇《过木岩寺日暮》,又名《岫山寺》。其中有“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之句。杨亦武从《房山县志》中得知,木岩寺在周口店村西的木岩山下,是一座千年古刹。找寻到了木岩寺遗址,杨亦武看到的是山体塌陷后的断崖。由于多年滥采煤炭造成崩塌,木岩寺被报复的山体吞没了。

  这一年,杨亦武写的《房山贾岛墓考》《贾岛原籍考》,先后发表在《燕都》和《房山文史》上,成为他踏上研究、考证房山历史文化之路的始发站地标。他抄写的贾岛墓侧碑文,成为他抄录房山碑刻之始,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三十多年都没有停下来。

  解大房山金陵之谜

  房山区境内的大房山金陵,是北京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帝王陵。研究房山历史,金陵不仅是当然的首选,更是不能绕开的课题。杨亦武一上手就是十八年。在这十八年中,他翻遍了所能找到的金朝正史、野史,制作了上千张卡片,五十多次前往大房山实地踏勘,足迹遍布整个陵区。

  首先,杨亦武理顺了房山县的建制沿革。今天的房山区,从金元至民国,实际上一直是两县并存,东部是良乡,西部是房山。良乡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而房山立县则是在金朝迁都燕京之后。

  天德三年(1151年),完颜亮迁金都至燕京。为巩固他的迁都之举,贞元三年(1155年),完颜亮以大房山为山陵,将金太祖、太宗、德宗迁葬于大房山;翌年,再迁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完颜亮政变被杀,完颜雍继位,是为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世宗驾崩,金章宗继位,割宛平、良乡、范阳三县之地,设置了万宁县以奉祀山陵:修城池,建行宫,封山神并造山神庙,定于每年的忌辰、元旦、清明、中元、冬至来谒陵致祭。据此,杨亦武认为:卢沟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动工建造的,建卢沟桥的原始动机,同样是为了奉祀山陵。

  杨亦武认为,万宁县的设立原本就不是为了治民、发展经济,其功能仅仅是守护山陵、按时祭祀。他说,当时金陵兆域几乎占了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也正是俗谚所说“房山县不开宴”的原因)。

  接着,杨亦武踏上了实地探察之路。从县城到陵区二十公里,骑自行车到山下,进山后只能靠步行。由于历史的原因,金陵的地上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一些碎砖烂瓦,确认诸陵之所在几乎无可能。功夫不负苦心人,杨亦武终于摸清了地形地势、诸陵分布、兆域范围,还解决了一些悬疑问题。

  完颜亮的生父完颜宗幹,在完颜亮篡夺皇位后被追封为帝,庙号德宗。贞元三年,宗幹的灵柩与太祖阿骨打、太宗吴乞买的灵柩一起,迁葬于大房山九龙山前的太祖陵区。太祖葬睿陵,太宗葬恭陵。德宗宗幹的陵号是什么?《金史》无载,致使学界在一段时间内认为“德宗陵无陵号”。杨亦武从《大金集礼》记载中发现,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完颜亮被废为庶人,他的父亲宗幹也被削去帝号,以旧封“皇伯、太师、辽王”的规格,“迁出顺陵,改名为墓”。由此找到了德宗陵号为“顺陵”,解决了德宗陵号问题。这个谜团于是便破解了。

  杨亦武还考证出,皇帝葬处才能称“陵”,诸王葬处称“墓”;太祖陵区在九龙山下,诸王兆域在鹿门峪。但梁王完颜宗弼的墓却也在九龙山前的太祖陵区。宗弼,就是金兀术,金太祖阿骨打第四子,因为战功卓著,所以死后被葬于睿陵之侧。

  1996年,杨亦武的“房山历史文物研究”列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大房山金陵考”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1999年,该研究成果《房山历史文物研究》由奥林匹克出版社出版。2000年,三万八千字的《大房山金陵考》分两期发表在《北京文博》上。

  为房山碑刻修通志

  1990年,杨亦武被调到房山区史志办,1993年,调入区文化文物局,从此成为一名专职文物工作者。这使他如鱼入海。

  房山区是北京市文物大区,碑刻众多。杨亦武深知这些碑刻的重要性,如不加紧抢救,若干年后将不复存在。他决心以隋代开创石经刊刻之始的静琬法师为榜样,为房山碑刻修一部志书。

  修志,谈何容易?先要在全区2019平方公里内,找到散落在各处的碑刻。没有团队,没有助手,就他一个人,揣上干粮和水,带上一把尺子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骑上自行车,杨亦武就这样出发了。

  首选之地是上方山,九洞十二峰七十二座遗庵,每一处他都必须走到。一次,他去上方山锦绣峰顶找寻一块碑刻。靠一根火腿肠、一瓶矿泉水,坚持了一整天。抄完碑文,太阳已经西坠。暮色苍茫,山路模糊,他摸索着下山,不料却走到了一处断崖前,远处能看到寺庙,脚下却无路可走。他定定神,换个方向继续前行,找到了一处遗庵。朦胧中,他认出这是尊圣殿、斗泉庵。这里他来过多次,道路极熟,这才顺利下了山。这次历险,他的右眼被树枝划伤,导致红肿发炎。医生从他的白眼球中取出了一片异物——差一点,这只眼睛就保不住了。

  抄录碑文亦是一件难事。许多碑刻年代久远,字迹漫漶。太湖山有两处摩崖石刻,填补了《明史》中所缺的一段史实:朱棣的重要谋士僧人姚广孝曾在这里隐居。但其中一块字迹已经模糊。杨亦武在一年当中去了四次,因为费力,看久了视觉疲劳更难看清,只能下一次再来。其实,有些碑刻前人曾抄录过,可以在文献中找到,但杨亦武坚持要找到原碑重新抄录。因为他发现,前人的抄录差错难免,有的连人名都是错的。

  辨认碑文中字则更吃功夫。碑文中不乏生僻字、异体字,连《康熙字典》中都查不到,更不要说有些字是错的了。在《大明敕赐英国公张氏山场地》碑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先捐俸赀耩山寺于中和峪隙处”——读不通。原来,“耩”是“構(构)”字之误;構(构)者,修建也。这意思就明白了。

  抄毕碑文,还要加以考证、解读,这部分工作更不轻松。窦店曾有古城,历代县志都说是窦建德所建。据杨亦武考证,此说于史无据。窦店曾是良乡县治所,后来迁走了。

  此后还有更巨量的工作。这部《通志》的付梓,虽有政府支持、领导关注,但全书210万字的抄录编写、整理分类、考证校对、最后编辑成书,全凭杨亦武一人。其工作量之大,非有同样经历者难以想象。杨亦武说,支撑他完成这部《房山碑刻通志》的,是他作为一个文化人的使命感。他说:“如果等条件具备了才做,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

  《房山碑刻通志》终于出版了。散落于山野村庄的875块碑刻,本是一块块废石,而今收入志书并加以考证,875块碑刻就组成了一部生动、具体、内容丰富的地方编年史。而房山的历史,又何尝不是北京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像杨亦武这样的人、像杨亦武所做的事,在北京地区越多越好。(宗春启)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