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我所喜读的七本小书

来源:文汇报2022-11-06 10:33

  作者:王培军

  《尺牍新钞》卷一有周亮工的弟子一札云:“吾师生平著述之多,同三藏法师讲论笔受草本,可满一屋。谦欲买纸一百车,系笔一千管,尽抄师书。”以著述多而为后世所惊赞的,唐三藏是最有名的。《陔馀丛考》卷四十有一则历数古来著书多的人,其中过了一千卷的,为梁武帝和宋李焘。其次如作《杨太真外传》的乐史,也有八百多卷。这都表现了他们学问上的雄心。在学问上,雄心不是坏事。但从读书而言,一般我们易偏喜小书,而对于卷帙浩繁之作,是多数不肯且惮于细读的。像司马光的那部二百九十四卷的《资治通鉴》,他自己就抱怨过:“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欠伸思睡。”(见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此语见于多处,姑据胡序)可见事情之一斑了。所以,那些卷数吓人的大书,此处就略过不讲,而专谈我所喜读的“虽小却好,虽好却小”(刘熙载语)的小书。

  《义山杂纂》。义山就是李商隐。这书在《宋史·艺文志》中著录了两次,一次作“李商隐《杂纂》”,一次作“李义山《杂藁》”,根据钱大昕的意见,《杂藁》即《杂纂》(见《廿二史考异》),为著录之误。无论如何,义山即是商隐,是没有问题的。从来我们对于李商隐的印象,就是他是好獭祭典故作感伤的无题诗的诗人,或者因为他的“樊南四六”,而知晓他是一位卓越的骈文家,而不知他有另一面,那就是《杂纂》中他所表现的对于世态的通晓,以及置身事外的波俏的态度。毋宁说,他于那些他所观察到的人情世故,是不掩饰地嘲谑了的,但同时又抱着一种玩赏的心理。这比起他的美丽的诗,更显出他的智力。以前人都说他是“想少情多”,其实不尽然。比如《杂纂》有“隔壁闻语”,其中说:“新娶妇却道是前缘,必是丑。”这样的一语揭破,真是太没人情了。又说:“说屋住得恰好,必是小狭。”这也是无以反驳的。“说太公八十遇文王,必是不达”,那尤其是在古文人中经常发生的事。同样的,若看见有人大段背诵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那篇激昂慷慨的文章时,你就该留神,那个人在现实中一定是多么的不称意了。其他的事,皆可以隅反。有时,《杂纂》甚至是极为刻薄的,与诗人的“温柔缠绵”,处于两极,例如举“虚度”之事的:“阉官有美妇。”举“不相称”之事的:“肥大新妇。”你能想得到,写“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李义山,竟也这样的毒舌?而同时你必须要承认他说的极对而又忍不住笑。所以,我爱读《义山杂纂》,有时觉得它里面有一种顽童的气质,使你读时只有愉悦,而无负担。只可惜他写得太少,宋以后仿作的那几位,包括苏东坡,全都不及他的隽妙,这真是一件憾事。

  李商隐另著有《金籥》二卷,是一本类书,假如它传世了,我们就可以方便研究他的用典的功夫了。可惜它早失传了。古诗人能著书,不甚为人知晓的,如曹植《黄帝宝藏经》,王勃《医语纂要》,刘禹锡《传信方》,温庭筠《学海》,王令《孟子讲义》,陈师道《后山理究》,陆游《陆氏续集验方》,等等。像杜牧、梅尧臣都有《孙子注》,现在还在《孙子十一家注》中,那是无人不知的了。所以《义山杂纂》,是不必如近人疑为非商隐书的。

  明人编的四卷《剑侠传》。我年轻时有一册中国书店影印的《任渭长画传四种》,是用半价买的,其中的最后一种,就是画此《剑侠传》的。任渭长是大画家,他的画当然极好,极耐看,而《剑侠传》的文字,就是用或行草或隶书写在画上的空白处的。我那时字不能全识,就边猜边读,时时翻看它,对于其中的人物故事,充满了神往之情,实在是喜欢极了。后来又买到一本《剑侠图传全集》,多了四卷《续剑侠传》,是河北人民出版社的点校本,也配有任君的画,印制不甚佳,但得以畅快地通读了。有一阵子,我甚至很想替这本书做个精校注本。我当然知道这些文字,多是从《太平广记》中辑出的,只不过那时我买不起《太平广记》,我所有并读过的,也只是一本《太平广记选》。唐人的小说之佳,我认为是较之《聊斋志异》更好的,它的笔意是更古的,无一毫俗笔,《聊斋志异》另有它的好处,但在唐小说好的地方,它是远不能及的。而此四卷的《剑侠传》,尤为唐人小说的佳中之佳,可以百读不厌。我还听说,查良镛写过一个《越女剑》,就是据其中的一篇作的,但我没读过那本书。

  董若雨的《西游补》。我之喜欢《西游补》,是大胜于喜欢《西游记》的。在中国古小说中,这也许是我所最喜欢的一本了。我读《西游补》,最近的一次,是十年前有人做了一本《西游补校注》刚出时,前后加起来,应该有六七遍,也许它是我读得遍数最多的小说,因为它毕竟很短,不过十六回,半日可以读完。我第一次买到这本书,是在三十三年前,第一次读时,它所给予我的快乐,是从来没有过的,后来每次重读,也都仍旧很开心。同样的,我也可惜它太短,我希望它再长些再多些,不要这么快就结束。而世间大部分的书,我只希望它们快点完,不要再那么长那么没完没了。我觉得《西游补》的作者的才情,在某种方面,和写《围城》的钱锺书颇有神似处,但到底是哪里似,我说不清楚,我所能说的,是他们之为文学史中的罕见稀有之才,是可以无疑的。

  刘继庄的《广阳杂记》。钱锺书的《说笑》引过它的两句:“驴鸣似哭,马嘶如笑。”我一读之下,就立刻猜想继庄也许是大怪人,不然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果然,后来我又看到曹聚仁的竭力推崇,他说一册《广阳杂记》,可以抵一大部《鲁迅全集》,并且更好。曹聚仁是尊鲁的,他的话自当引起重视。所以,当1997年中华书局第三次重印这本书时,我就买了一册。我翻到了钱锺书引的那两句,是卷一的一条,此条只此八字,而且是作“马嘶如笑,驴鸣似哭”,钱锺书记倒了,——也许是为了做文章,故意那么倒引的。我前后读了此书两遍,确定是深喜的,在古杂记小书中,应该没有比它更喜欢的了。它的内容之博杂无所不究,意态之睥睨一世,文字之放笔而多奇语,都足以使你读了激动。宋代的辛稼轩,曾因为“夜读《李广传》,不能寐”,我之读《广阳杂记》,有时亦有之。刘继庄是一位磊落的奇人,但奇不失正,正亦带奇,就仿佛“归奇顾怪”,合于一手,你只要一读他的文字,便立刻可以见出其为人的。他并不表现自己,但你只要看他的“精神之所注射”(其本人用语,见《广阳杂记》142页),自能感觉到他那绝俗的性情,那是可以如酒气拂拂于纸上的。

  《冰鉴七篇》。这是一本相术书,很短,相传是曾国藩所著,但其实并不足信。我认为以曾氏的手笔,也许还著不出它。它的作者,必是一位处世有深识的人,从其对人的深刻观察中,是不难推知的。相人仿佛相马,主要是从观察和经验得来,其中是有合乎科学的。吕思勉也认为古之相人术是可信的,不比子平、风角之类。我之喜读此书,倒也不是因为据之可以相人,而是它的论人,大有值得节取之处。而且它的文字好,“议论微妙,宛似子家”(方濬师语),“行文如《尉缭》,立篇如《素书》”(张元祜语)。如开篇第一论“神骨”云:“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惟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这真是要言不烦,不可移易。《孟子》不是也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所以一个人的双眼,就是他的精神。这于相人之术,不能不说是“骊珠已得,其他皆鳞爪之而”了。它的第四篇论“情态”云:“人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态也;坐止自如,问答随意,此懒态也;饰其中机,不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此周旋态也。皆根其情,不由矫枉。”如非久历世故,对人有过长久细致的观察,也是说不出这些话的。人的精神的注意力,如总是向外投射,那就必然地要与人周旋,而疏懒之人、狂者,都是不甚或不屑注意于他人的,亦以此故,也就无所谓“饰其中机”了。一个人的注意力的方向,就是其欲望的方向,这虽是善伪饰的人,亦不能遮饰的事。读这本小书,不仅可以赏玩,而且真的大益人神智。只是你也不能太当真,以为读了它,就可以一册在手,而轻量天下士了,那又是要犯纸上谈兵的大错,而贻笑于人的。我所读的《冰鉴》,是载于《蕉轩续录》卷一及《青鹤杂志》第五卷十二期的,不是坊间俗本。

  《象山语录》。我之读《象山语录》,只是把它当精神上的膏药帖的。这似乎是颇为不敬的话,但在我却是实情。年轻的时候,当意中不佳,人生的无名的烦恼就像陈年的旧伤,因为天气之故而作痛时,最好的办法,便是读它了。《晋书·王湛传》:“兄子济(按即有马癖的王武子)轻之,……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湛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读《象山语录》的用处,亦复如是。书的这个作用,苏轼也悟到了。苏轼有一篇跋,是说他读陶诗的:“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体中不佳辄取读”,却又担心读完了,其依赖于渊明可想。其实渊明本人,也要依赖他的古人,他的诗不是说:“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七首》之二)一切的古文学的作用,不过如此,也正因为如此,古文学之必不可少,就可以不劳辞费、不证自明了。

  《书目答问》。我平时是颇喜看书目的,看了书目,虽然没读书,但在自己意中,亦仿佛有“过屠门而大嚼”之意。这比真读书时,有时更为快乐。因为一本本的读书,实在也是人世间的一件大麻烦的事,它不但要耗损目力,而且耗费光阴,长时间地枯坐在坚硬的椅凳上,而最终无益于人。博览的成本是时间,而每个人的时间,不过一日十二时,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用之于此,必减之于彼,剜肉补疮,也不过是如此的情形。所以博学从来是件难事。但读书目就不那么艰苦了,你尽可以迅速浏览,仿佛从地图上鸟瞰世界,看见无数的山川原野、国家城市,你尽可以想象,而不必身至其地。你也可以从读书目中,知道从古以来的学问之广,人物事件之多,这就开拓了心胸,使你不至于拘拘乡曲之见,“不知汉之广大”,而侮食自矜。这就是读书目的好处,同时也就是快乐之所在。我通览了许多的书目,但最喜欢的,是这本《书目答问》。它分量恰好,精华已得,从头细读,行墨之间,自有一种名隽之气。是的,书目也可以如诗文,有雅俗之别。(王培军)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淬火年代》的“哑火”直击长剧创作之痛

  • 赵阡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角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