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程祎
从去年暂别到今天开幕,历经寒暑,上海书展终于回归。
阅读本身是随时随地、无冬无夏的,不会因为书展的延期而停止;读者买书、淘书的渠道也从来不限于一场展览。但经过18年的发展,上海书展已经成为大众心中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每到8月,涌动的人潮、泱泱的书海,都能让人沉浸在阅读带来的幸福感中,给城市注入鲜活的文化生命力。这是所有读书人的节日,也是一座爱阅读的城市的节日。
在当前疫情防控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2022上海书展“虽迟但到”,成为岁末的意外之喜。作为唯一一届在冬天举办的书展,今年上海书展注定是特别的。天气渐冷,往年烈日下的长队、凉棚与降温喷雾不再,读者观展的热情却只增不减:预约登记启动后,日场票和夜场票很快就被抢空。读者们期待这场来之不易的书展,书展也不会辜负读者的热切期待——阔别两年,上海书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就在一个月前,蜚声中外的第74届法兰克福书展开幕。一位英国资深出版人评论,“人们以巨大的热情建造的展台是乐观主义的证明。”的确,透过琳琅满目的图书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书展首先应该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的信念感:无论时易世变,人类总有一些朴素的情感和价值观是共通的,而它们就蕴含在书里。当一座城市开始举办书展,其出发点就是对于这些情感和价值观的尊重;当一座城市排除万难坚持把书展办下去,便证明越到艰难时刻,越需要这种人类命运与共的信念感,越需要书籍这种看似“非必要”的精神补给。
面对变局,许多人都试图在无常中寻找恒常,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很多时候,书香就是确定性的来源之一——当我们陷入困境时,书香抚慰心灵、让人振作;当我们犹豫彷徨时,书香会给予参照和指引、教我们从容品尝人生的甘苦。据统计,去年上海市民纸质阅读率为92.63%,数字阅读率为91.90%。这些受到知识滋养的个体,奠定了城市品格的基础,塑造了勇毅前行的力量。
在书展上,人与书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也都弥足珍贵。有学者指出,疫情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流动”的减少:人的活动范围缩小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人与空间的交流减少了。我们期待通过上海书展,志趣相投的读者、作者、出版人、从业者能够汇聚一堂,形成一个活力迸发的交流场。在这个场中,思想随文字流动,交锋与理解共存。人们得以走出狭隘的自我天地,享受与他人对话的快乐。
当然,书展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都是有限的。送别上海书展,我们如何继续以书香涵养城市品格?不妨从身边的社区、学校、图书馆、实体书店入手,从日常的每时每刻入手,构建起一个个有形无形的阅读场,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毕竟,只有当书展的“大磁场”与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小磁场”相互呼应、形成共鸣时,城市文化活力才能奔涌不息,阅读之美才会浸润人心。(周程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