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间食单》,用“味蕾”复活人生记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人间食单》,用“味蕾”复活人生记忆

来源:新华日报2022-12-08 09:19

  作者:老 克

  几天前,收到王干老师的新著《人间食单》,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书中写美食、写故乡,写南京和北京,许多场景都让人非常亲切。我只能说,这不是一本简单写美食的书,而是一本让人“乡愁四起”、用“味蕾”复活人生记忆的书。

  复活记忆:在开篇《里下河食单》里,王干写了“米饭饼、高邮鸭蛋、慈姑、烂藕”,仿佛一下子把你拉回到那个清贫苦寒的日子里,某种程度上,这些食物,是我们里下河老百姓集体的饮食记忆。

  我们透过“米饭饼”,看到的是惜物和节俭,过日子的不容易;写“高邮鸭蛋”,是强调“高邮土”才是腌制好鸭蛋的关键,尤其是文中杜老那个“尝土”的细节,那份乡情让人落泪;而“慈姑”这种食物,对里下河人民是有恩的,听我的父辈讲,历史上遇到大灾年,正是“慈姑”救活了成千上万的人;而写“烂藕”,哪里是写食物,分明是写卖藕人,那个喜欢用唢呐吹淮剧的哑巴,四处漂泊,入夜就睡在人家柴火堆上,想家了就吹一段淮剧的调子,令人动容。

  历史是镜子,王干写故乡美食的文字,不仅是复活了乡愁的记忆,更像是一口故乡的井,把你拉回生命的原点。人生是需要参照物的,所幸有故乡美食这样的“井水”,如此甘甜,让人清醒,让我们有了继续赶路的力气。

  敏感味蕾:王干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兴化水乡度过的,文中记叙他童年在河边抓虎头鲨和螺蛳,用火烤青虫,游水一个猛子扎下去,就能捞上一捧蚬子,让我十分羡慕。我甚至觉得自己小时候没有他“野”,以致写不出像他这样接地气的文字。

  众所周知,食材是做好美食的基础,如果再了解食材的来龙去脉,就会更高一个层次。所以王干写“鱼鳔花生”,写“河蚌咸肉煲”,写“江南三鲜”,特别入味,就是童年和少年打下的“天然”的底子。

  王蒙先生曾经问王干,淮扬菜有何特点?王干回答:“刚出土,刚出水,刚出锅。”不愧为有天然底子的评论家,这“三刚”真是抓住了故乡美食的“麻筋”。

  上世纪80年代,高邮人提到县城的“一招”和“二招”,没有谁不知道的,而在那时候,王干就认识“一招”的孙大厨和他的徒弟张建农,说实话,在那个年代,能真正跟厨师交朋友的文人,还真不多。这本书中,王干写到高邮的“汪味”“随缘”和“祺菜”等餐馆,提到与许多大厨有密切的交往,难怪他写美食如此得心应手。书中写到王干在扬州吃“脂油菜饭”——正是他的提议,开席之前先来一份“脂油菜饭”,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味蕾最敏锐的时候,才能体会“脂油菜饭”的妙处。

  文人审美:江南文化有个特别的属性,凡是出彩的东西,都是文人参与的:园林、昆曲、古琴、苏绣、明式家具、紫砂壶等等,美食也是如此,像苏东坡、张岱、袁枚、李渔、汪曾祺,他们都是传播美食文化的高手。

  在我有限的阅读中,觉得散文大致分三种层次:就事论事,记录生活的轨迹;发现光亮,写出事物背后的东西;文人审美,将描写的点放在历史上来审视。

  我在阅读这本《人间食单》时,总会感受到有种气息在文字里涌着,让自己莫名其妙地被打动,后来才发现文字中有种叫“文心”的东西,时不时就会出来打你一下。

  在这本书中,王干不但写了汪曾祺、洛夫、谢冕、汪朗等许多文人对美食的态度和趣事,还更多地写自己在全国各地游历时,对美食的思考和审美感受。

  比如写爱清洁、不堪污水的蚬子,写在工业污水中如鱼得水的小龙虾,两种对比,进而得出“鱼犹如此,何况人乎”;比如在云南临沧普洱车间,看见那些年复一年、手工用大石头压茶的女工,写出“在茗香飘溢的茶楼会所里,其实也有劳动妇女的汗水在飞”;比如写太太在北京办公大院发现“马兰头”,挖回家包了汤圆,“水里一煮,那青涩的绿,盈盈飞扬——能不忆江南”。

  像这类有感而发,在书中几乎比比皆是,我以为这种“文人审美”,这种在美食背后呈现的点点光亮,才是散文中最值钱的东西。(老克)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铁军:AI重塑电影未来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