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写诗, 是一种真挚的相遇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写诗, 是一种真挚的相遇

来源:深圳特区报2022-12-19 11:53

  诗歌,一门“古老的技艺”,一种不曾消逝的寄托,一道能穿透繁芜生活的微光。真正的诗人,和语言交手,笔尖都是思想的划痕。真正的诗人,也因创作而被塑造出一部分生命。今日,我们特邀本届“诗歌人间”诗人嘉宾,围绕“新诗之路——创造与展望”主题,在写诗之外,谈谈他们关于诗的观点。18位诗人,18段“人间诗话”,以飨读者。

  韩东

  什么样的语言是一种伟大的语言?这种语言不仅要满足工具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最关键的就是它还有无用的部分,有其“奢侈”的部分——正是这种在实用性和工具性之外的“奢侈”,才使得这种语言成为一种伟大的语言。如果一种语言仅仅是在实用性、工具性的意义上成立,那么这种语言就不能称之为伟大的语言。诗人正是在为语言的这一部分而工作,就是为它的无用的部分,为它“奢侈”的部分进行工作。

  竖

  新诗的定义,是从不拘于格式韵律开始?还是从转向平民式的口语化算起?好像怎么定义我都没太认真关心过。因为读诗吸引我的并不是它老成一点还是新潮一些。如果一个人真被诗歌陶冶过,新旧这些概念早就应该被Cancel(取消)掉。写诗在我看来,就是个体向个体传递存在感的一种文字形式,我相信那都是一种真挚的相遇。

  余幼幼

  写作就像冰山,显现在水面的部分也许只是一角,而隐没在水下的庞大部分,那是整座冰山的承重基础和存在根基。所以我们应该对看不见的东西,特别是未知抱有起码的敬意,然后是使用未知,那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去创造,创造新的视角,新的审美,新的技术,重构经验,而不只停留在现实的层面。艺术一定是高于现实的。

  何小竹

  遵循内心的感知,吻合呼吸的节奏,以说话的语调,呈现时间与日常事物的状态,满足个人精神的自由与开放,达成与同类的共鸣和交流。

  叙灵

  诗歌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仅从形式上言,一首诗由语言、结构、节奏等要素构成。而大多数人只关注语言、结构及情绪,但往往忽略了一首诗所应有的音调。可以说,声音才是一首诗的灵魂。写任何一首诗的技巧都是一次性,所谓的诗歌技术是不可复制与重复的。通过对现实生活或事物的凝视与倾听,我们可以还原事物本来的样子,直抵生命的真相。

  ▶李万峰

  新诗百年,有些闪光的时刻,却又断裂,不连续,那么,真正的理想是什么?是有意地介入社会的进程,还是重塑情感并使之安栖在日常的愉悦?是贡献切实的创造性的努力,让诗歌这个位置长出一个至少还算平常的果子,而不至于长出丑果、烂果、恶果?理想各不相同,怎么做都合情合理。我们所能展望的,便唯有微小脆弱的行为,比如更多的阅读,在更多的现场建立亲密可信的连接;再如诗人不抱任何期待的经营,或许才能获得极具力量的表达。

  ▶袁玮

  当我确定的知道我为何写;为何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何写这些而不是其他的;为何我喜欢和支持这样的观点,反对和鄙夷那样的观点时,我觉得我非常自信和快乐。我的写作,就是我与这个世界之间的联结方式,对此我了如指掌,尽在掌握,甚至一度有人诗合一的超级快感体验。

  而近两年当我观察到,我正在放弃这样的写作时,我为之而惊叹。我的不存在,比我的确切感,要难、要随机、要即兴多了。

  方闲海

  我一直信奉诗是“语言的装置”,因此我特别重视诗在语言层面的物理特性,而不仅仅是关联着精神、灵魂、时代意识等等。说到物理特性,这犹如一个建筑,墙面的涂料也能代表时代感。创造性在诗的领域永远是孤绝的,并凸显个体价值和引领性。当然,诗人最重要的事是写诗,而绝不是洋洋洒洒地发表高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榜样,心态即境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宇向

  对于我个人来说,在灵感乍现的那些瞬间之外,“创作”这一秩序化的行为,是缓慢的、在持续怀疑中进行的。而我带着“怀疑”热爱着,这种缓慢的、不断更新的、独立又相拥的、偶然又可能的写作过程。且这样的方式贴合我的个性,是一种彼此的选择。我喜欢看到多样特征的作品,带着创作者不同的清晰印记。

  里所

  诗歌和生活同频同步,经历什么样的生活,就写出与之相关、相匹配的诗,这是我想做到的。如果经历了,活过了,却没能写出来,我会感到极度虚妄。创作是对抗虚妄的方式,每一首被写出来的诗,都像我多长出的一寸根须,让我往人生的土地里扎得更深、更实,生命也因此显得更丰盛了。“诗歌盛,在于我盛”,我想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我盛,在于我诗盛”。诗和诗人是相互喂养的关系,诗人给诗真的好的,诗才能是真的好的。

  普 珉

  当代诗歌历经百年仍然处在塑型期,但已经拥有了壮大成长的坚实基础。如果把当代诗歌拆分为形式、内容、语言几个单元,这几个单元表现均为良好,未来成长的空间已经打开。就创新而言,未来如何实践,其实是个未知数,和普及推广诗歌不同,这一块归具体的写作者,或者说出现更多卓尔不群的写作者是未来创造的基础。

  小 海

  诗歌与人类的生活是平行的,哪怕历经千年以后仍存活的作品,依然让我们心旌摇动,依然有呼吸、有温度。它和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依然有着或隐或现的对应关系,不是吗?很奇妙的感觉。通过诗歌,我们依然可以和那些古老的祖先对话,好像我们曾经活在他们中间一样。

  诗歌是可以保留人类生活的密钥,呈现人类生存的状态,分享人类的记忆、经验、梦想和命运,有时候,它似乎比历史学更真实、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包容、广泛,甚至也更加清晰和正确。它让我们凝聚在一起,让我们找到故园、亲人,让我们彼此可以辨识。

  楚 尘

  诗歌并不神秘,也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很震惊很多人把诗歌当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诗歌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秒,诗歌从来没有远离我们。但凡是人,都是诗人。这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写诗的诗人,一种是不写诗的诗人。我不相信一个工人、农民、厨师、乞丐、司机、医生……心中没有诗,他们一定有过无限的悲伤、痛苦和快乐,只是他们从未意识到那些从心中流过的感受就是诗,我总是感叹,每天有多少首好诗从我们的生命和存在中一闪而过啊。

  莫诺格

  未来的新诗之路,“新”不在于内容或者形式方面的“新”。未来的新诗必将依托于一种全新且有活力的语言,这种语言并不是网络流行语,更不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是以个体写作为基准,用自己的语言发声。某种程度上,诗歌的“新旧”或者说“先锋和传统”,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诗人的诗歌意识,你的诗歌意识在哪儿,你的诗歌高度便在哪儿。

  沈浩波

  诗人平等于事物,诗是诗人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运动。不同的诗人,与事物之间建立了不同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对诗人来说,有没有能力与事物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关系,正是一个诗人独特性和原创性的体现。

  对我来说,一直在追求诗歌的身体性。什么是身体性呢?身体性就是指与事物的直接接触。我所试图写出的诗歌,正是与事物直接接触的诗歌。

  什么叫直接接触?“直接”是指不再借助于象征、隐喻等的桥梁,去除与事物的间接性关系,形成直接性关系。接触是指,诗人不仅仅是事物的旁观者,观察者,更是形成更密切的接触、参与、互动、融入,甚至诗人就是所写的事物的组成部分。

  诗人在某首诗中,与事物所形成的直接接触关系的强度与深度,决定了一首诗的身体性强弱程度。

  马铃薯兄弟

  诗人和诗歌——我是指那些堪为一个时代代言人的诗人,和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灵魂、情感集结物的诗歌成品的存在与否,是观察和评价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精神高度和宽度的标尺。

  两千年前的好诗,拿到今天仍然是一首好诗。好诗的标准一直在那里,要尊重标准。同时,卓越的创造者,一定丰富了诗歌,也会丰富诗歌的标准。人类面对着空前丰富便捷的媒体生态,这个生态改变不了诗歌的标准,但是却可以把诗歌送达更多的人,为实现诗歌价值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性。

  金海曙

  “诗歌人间”这一活动的命名,近乎一个永恒的主题,诗和人间是伴生共存的。假定人类有诞生日,那么自人类诞生之日起直至湮灭,诗将永在。这是人类的幸运,也是诗的本意。有史以来的诗歌作品如恒河沙数,它们展现了诗人对这一刻的感受、表达和语言之美,照亮了我们平庸的日常,也让诗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与我们的生活相融合。写出杰作的诗人有很多,这是一个致敬和缅怀的机会,也是一个我们继续写作的起点。

  朱庆和

  诗歌吟咏的对象要落实到“人”,落实到人的真实境况。我一直坚守把“人”这两笔写好,我想,如果背弃了人的真实存在,诗歌文本再怎么创新,都只是一种哗众取宠,一种毫无意义的一时喧嚣。

  我常以旁观者的姿态来观看世界和自身,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人世有那么一点悲观的意味。为什么要写诗?我想有一种东西已倾注其中——就是给荒漠般的人生注入一股清泉。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