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假如地球会说话:何不考虑做减法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假如地球会说话:何不考虑做减法

来源:文汇报2023-01-01 10:30

  作者:郭 垚

  自2020年以来,人们不断从媒体平台看到这类新闻:城市出现野生动物,亦或是某地中心区域因无人打理生出荒草。疫情让艾伦·韦斯曼的《没有我们的世界》一下子从某种假设照进了现实。

  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更是实证了“没有我们”之后会如何。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有不少专门拍摄、直播废弃村庄的探险博主。通过他们的镜头,“我们”消失后的景观被呈现到每个人面前,愈发衬托出《没有我们的世界》的预言者气质。证明“有”相对容易,证明“无”则比较困难。作者艾伦·韦斯曼宛如博物学家,依靠大量材料描述“有我们”的世界给动植物和地球带来的影响,以此反推“没有我们的世界”到底什么样。

  “人类消失的那天,大自然会接管这个世界,并立即开始拆房子,把它们从地球上彻底抹除,不留一丝痕迹。”大自然最有利的武器是水。韦斯曼对纽约城的未来深表忧虑。他认为“9·11”袭击也只是影响了几幢大楼,比袭击更为恐怖且不可逆的,是大自然——“抹平城市的速度或许比我们所想的更快。”书中介绍了埃里克·桑德森博士的“曼纳哈塔计划”:他们试图将曼哈顿岛重建成1609年初次被人发现时的模样,以此来推测人类消失后的未来景观。在桑德森眼里,过去的曼哈顿就是未来的曼哈顿,是由森林、山丘以及到处流淌的水组成的。

  纽约市水务部门的主管们认为,雨水是大自然摧毁曼哈顿坚硬外壳的关键突破口。雨水的肆虐和人类活动具有直接关系。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和沥青路面无法吸收降雨,又因为缺少植被覆盖不能使水蒸腾。每当暴风雨来临,无处可去的雨水只能涌向地铁,造成灾祸。城市安全被置于抽水泵之上,这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现代城市必须要面对的,各大城市近些年遭受的暴雨灾害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观点。如果这世界“没有我们”,也就意味着水泵们停止了工作。地下水不出两天就会淹没隧道,道路逐渐塌陷,分崩离析,植物的种子会夺回主权,占领所有角落。纽约可能会回到过去,到处都是森林与流水。这也是大部分人类城市会出现的景象:水毁坏一切而植物蓬勃繁衍。

  塑料的长寿早已闻名遐迩。研究人员曾将聚乙烯置于活细菌培养物之中,试图搞清楚降解塑料所用的时间,结果一年过去了,只有1%发生了降解。在陆地上,受到阳光照射,塑料分解得快些。但人们为了城市不被垃圾占领,会将大量塑料排放到海洋中。船长查尔斯·穆尔认为,到2005年,太平洋垃圾漩涡的面积已达到1000万平方英里,几乎与非洲大陆面积相当。

  有些塑料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闷死海獭的啤酒包装袋、勒死天鹅和海鸥的尼龙渔网和钓线以及噎住海龟的塑料袋。但更多塑料是看不见的,比如号称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袋,里面的纤维素分解后,留下了成千个透明的、近乎隐形的塑料颗粒。在普利姆河入海口随手抓起一把沙子,里面20%是塑料,至少包含30个颗粒。

  塑料一旦进入到海里,降解速度更慢。“我们”灭亡后,由“我们”制造出来的塑料却会长久存活。人类目前还不知道塑料的具体寿命,因为“还没有塑料经历过自然死亡”。

  “假如人类消失了,地球上有至少三分之一的鸟类根本不会察觉。”多数动物的情感,人类根本读不懂。人类有所研究的诸如海豚、大象、鹦鹉等动物多半也不会怀念人类。人们一边保护它们,一边破坏它们的栖息地。据“过度猎杀假说”持有者的说法,大约4.8万年前,每当人类到达一片新大陆,那里的动物就要倒霉。他们将其称为人类对动物的“大屠杀”。

  韦斯曼预测:在非洲,“人类消失后,大象的数量将增加20倍”。海底生物也是如此,科学家昂里克·萨拉相信“假如一切人类活动随之停止……珊瑚礁能以比我们期望中更快的速度恢复到过去几千年的复杂状态”。虽然目前绝大部分海洋物种数量都很稀少,但生态学家杰里米·杰克逊相信海洋的强大:“如果人类离开了,其中多数都可以复原。”不过也有物种会为人类哭泣,比如头虱和人虱,以及毛囊螨。当然,寄居在人身上的200多种细菌可能也会不适应,在人类死后他们要马上“殉葬”。

  书的后半段,韦斯曼严肃地研究起人类灭亡的可能性:“全人类一起消失的概率很小,很快发生的概率更小……所有生物都活下来、只有人类死亡的概率还更小,但还是大于零。”

  既然地球很难真的“没有我们”,这本书的环保主题也就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了——原来“无我”并非科幻而是科普,其目的在于反衬“有我”之地球是怎样的糟糕。其中种种口述实录、科学调查以及研究材料,堪称环保主义者的辩论素材库,人们可以从中轻易找到人类罪大恶极的证据,读到最后,谁能不因自己身为人类而感到羞愧?

  态度严谨、方法科学地指出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当然有棒喝世人的作用,不过书中所述对应之法恐怕也只能从观念而非事实层面发挥作用。作者指出正是欧洲人购买鲜花的习惯,导致肯尼亚为了发展鲜花经济污染水资源,使周边动物苦不堪言。然而肯尼亚是非洲最大的鲜花出口国,该行业直接吸引超过35万肯尼亚人就业,间接雇佣了100万肯尼亚人,支持了300多万肯尼亚人的生计。这些人既然并不会凭空“消失”,而都要求生存谋发展,那么直到今天肯尼亚河流岸边还是会有因为鲜花保鲜剂而死的河马。

  韦斯曼本人知道这种矛盾很难调和,所以也只好借这本书正告世人,正是人类才让地球疲惫不堪。这种警告比起跑进博物馆破坏世界名画,更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然而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或许不是警告是否足够深刻,而是在全球资本化的今天,如何平衡人类不断增殖的欲望与地球有限的容量之间的矛盾。眼下人们的解决之道是做加法:用更高的技术解决技术带来的环境问题。

  但如果地球会说话,它可能会说:“何不考虑删除一点什么?”(郭 垚)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铁军:AI重塑电影未来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