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从荒野求索到满天星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从荒野求索到满天星斗

来源:文汇报2023-01-02 10:56

  作者:唐骋华

  如果说100年前,中国的考古事业是一片荒野,那么今天,已然是璀璨的满天星斗了。回望这百余年历程,先贤们正是从荒野出发,筚路蓝缕,融贯东西,不仅在“术”(如考古技术)的方面日益精进,更在“道”(如历史观念)的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走出了一条中国考古学的独特道路。

  如果说100年前,中国的考古事业是一片荒野,那么今天,已然是璀璨的满天星斗了。回望这百余年历程,先贤们正是从荒野出发,筚路蓝缕,融贯东西,不仅在“术”(如考古技术)的方面日益精进,更在“道”(如历史观念)的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走出了一条中国考古学的独特道路。对此,近期出版的张泉《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和岱峻《李济传(修订版)》作了精彩描述,读罢令人心潮起伏,若有所思。

  回望“第一铲”:初代地质人的馈赠

  1921年10月27日,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挖下探索中国史前文明的“第一铲”。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在今后的日子里此举将被反复书写。张泉所著《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让我注意到,安特生是著名地质学家,曾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地质学教授兼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1913年,北洋政府创办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后升级为中国地质调查所),特聘安特生为矿政司顾问,勘探铁矿,并帮助中国培养地质人才。安特生不负所望,在河北发现大型铁矿,受到嘉奖。

  期间,安特生对地下的古生物化石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延伸到考古领域。1920年,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寻到远古石器和陶片,提议挖掘,得到地质调查所和地方政府批准。仰韶文化就此浮出水面。换言之,中国现代考古学里程碑式的“第一铲”是由地质学家开动的。

  无独有偶,安特生团队里还有一名拥有地质学背景的学者袁复礼。袁复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归国后进入地质调查所任技师,并作为中方代表参与仰韶遗址的发掘。而日后主持周口店遗址发掘,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的裴文中,则是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加入的地质调查所。如此看来,这个中国第一所地质研究机构,在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轫期同样扮演了关键角色。这自然与创办人丁文江的宏阔视野分不开。

  丁文江,1887年生于江苏泰兴,获英国格拉斯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一生抱持科学救国的信念,并付诸实践。据《荒野上的大师》所述,丁文江白手起家,硬是在一片荒原上让地质学这门现代学科落地生根。尤其他为地质调查所培养的“十八罗汉”,奠定了中国地质学科的坚实基础。难能可贵的是,丁文江是位“通才”,关心的不只地质学,举凡考古学、语言学、政治学皆入其法眼,而且都能用现代学术的眼光去衡量,屡有创见。难怪挚友胡适夸丁文江是“科学化最深的中国人”,诚哉斯言。

  有这样一位先驱,既是地质学也是考古学的幸运。试想,如果换作只知本专业的专才主持地质调查所,面对安特生“不务正业”的考古学兴趣,恐怕将大皱其眉。这“第一铲”能否挖得下去,实难预料。甚至连我国百年考古历程中神一般存在的安阳殷墟遗址,研究轨迹或许也会改变。原来最初主持殷墟遗址的董作宾,学问更接近传统金石学,过度关注甲骨,而对人类遗骸、建筑遗存、先民器物有所忽略。直到李济接手,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发掘,局面才改观。李济为哈佛博士,本行却是人类学,他是在丁文江的鼓励和支持下投身考古学,终成一代大师。

  以丁文江的才情,若去国外搞科研,“大师”头衔也是迟早的。但他宁愿牺牲前途,为祖国网罗和培育才俊,奉献一生。丁文江曾向李济自剖心迹,说凭多年努力,“地已耕了,种子已播了,肥料也上得很多了,只待发芽向上长”。以李济、袁复礼、裴文中为代表的中国初代考古学家,正是丁文江这位中国初代地质人悉心栽培的胚芽。他们在茁壮成长。

  推翻“西来说”:初代考古人的奋斗

  李济从人类学转向考古学,是憋着股劲的。事情还要从“第一铲”讲起。仰韶文化横空出世,固然打破了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没经历过石器时代”的论断,却造就了另一种偏见。原来,仰韶出土的彩陶与中亚安诺文化中的彩陶似乎存在亲缘关系,安特生推论,彩陶工艺是从中亚经西域传入中原的。此后安特生在陕西、甘肃等地发掘了50多处史前文明遗迹,越来越多的证据让他相信推论的正确性,甚至形成了“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彩陶、石器、青铜、农耕等技术并非中国原创,而是从外部传入。

  中国学者自然无法苟同,李济即是其中之一。据岱峻的《李济传(修订版)》,李济生于晚清、长于民初、学于美国,是那个忧患年代典型的中国学者:一方面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服膺科学;另一方面对西方话语权深感不满,渴望用掌握的新知击破西方的误解和偏见,重树中国人的信心。李济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即运用体质人类学寻找“中国人真正的老祖宗”,进而论证中华文明有相对独立的起源。这已然和“西来说”针锋相对,也为李济听从丁文江建议,“半路出家”搞考古埋下伏笔。

  1926年春,李济和袁复礼赴山西考察,在夏县西阴村发现大量史前彩陶。其工艺之精美,远超中亚出土的彩陶,这让李济确信“西来说”站不住脚。西阴村遗址发掘也是中国人第一次主持田野考古发掘,李济又首创“三点记载法”和“层叠法”,奠定了中国考古的基本方法,因此意义重大。李济“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的称号亦由此而来。

  1929年,李济接手殷墟的发掘工作。相比董作宾,李济眼里不仅有甲骨,也有其他文物,并且注重考察地层分布,追寻其演变脉络。1930年,吴金鼎发掘山东城子崖遗址,确定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史前文明——龙山文化。通过比对辨识,另一位考古学家梁思永按时间序列勾勒出仰韶——龙山——殷商自下而上相互叠压的地层关系,即后岗三叠层。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这一阶段,唱主角的已逐渐换成专业的考古学者。主持城子崖发掘的吴金鼎,是李济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时培养的学生。在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的梁思永,则为中国第一位接受完整训练的考古工作者。李济后来因公务繁忙,逐渐退出殷墟考古一线,梁思永遂成为实际主持人。正是他从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明确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叠压关系,证明中国历史相对连续、文化自成系列,从而有力地撼动了“西来说”。

  1932年,安阳殷墟发掘报告荣获国际汉学界重要奖项“儒莲奖”,知识界一片欢腾。傅斯年认为“对外国已颇可自豪焉”,蔡元培更宣布“中国学”中心点已由巴黎转移至北平。这无疑是中国初代考古人奋斗的成果。

  培养“接班人”:满天星斗的考古界

  从1921年挖下“第一铲”到1932年获儒莲奖,十余年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李济深知,中国考古学起步晚、基础弱,绝不能沉醉于眼前的成绩,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才最重要。而这件事,他早就布局了。

  1925年吴宓筹建清华国学研究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教授,并称“四大导师”,李济则为特约讲师。当时李济只有29岁,年纪轻、资历浅,却能与四大导师并肩开课,且拥有独立研究室,薪酬待遇也一致(月薪400大洋),足见吴宓眼界不凡。李济也是满怀憧憬而来。只可惜当时的人对考古毫无概念,加之李济初执教鞭,尚需摸索,不少学生听课如听天书,纷纷打退堂鼓。结果李济实际上只指导过“一个半”学生:“一个”即龙山文化发现者吴金鼎,“半个”是古文字学家徐中舒。

  1928年7月,傅斯年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下辖历史学、语言学和考古学三个组。中国素重史学,傅斯年却将考古与之并置,可谓破天荒。为何如此推重考古?因为在傅斯年看来,老派学者只知埋首故纸堆,“用文字做基本,就一物一物的研究。文字以外,所得的非常之少”。他呼吁学者走出书斋,“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运用新方法、新工具,寻找新材料,重建中国史。

  放眼彼时的知识界,配得上傅斯年野望的就只有李济了。李济也欣然领命,自此开启了他在史语所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国现代考古学总算有了自己的阵地。

  李济是这块阵地上无可争议的总指挥。梁思永是他力邀加盟史语所的,他还栽培李景聃、石璋如、胡厚宣等年轻人,即著名的“考古十兄弟”。抗战期间李济带着老父、妻女及史语所的文物、档案等流寓昆明等地。两个女儿夭折,李济怀着悲痛组织人手在西南调查挖掘,于烽火中推进考古事业。1946年他和傅斯年力荐夏鼐任史语所代所长。夏鼐乃考古界后起之秀,论理属于晚辈,李济却乐得让位,其心胸可见一斑。

  事实上,李济是将夏鼐当“接班人”培养的。只是世事难料,1949年以后,两人走上了人生的分岔道。李济在台湾大学创建考古人类学系,张光直、许倬云皆出自门下。夏鼐则成为考古学界的领军人物。1979年李济以83岁高龄逝世,中国现代考古学已然走出荒野。

  当我读毕《荒野上的大师》和《李济传(修订版)》,仰望考古学的天空,看到的是满天星斗。(唐骋华)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铁军:AI重塑电影未来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