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三体》:当科幻剧回归原著本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三体》:当科幻剧回归原著本身

来源:中国妇女报2023-01-19 09:45

  作者:钟玲

  渺小的个体与浩瀚的宇宙产生关联,这是一个科幻故事,在冰冷的科技感之外,个人见宇宙、见世界、见众生、见人性、见自我的过程。

《三体》:当科幻剧回归原著本身

  “物理学不存在了”

  “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

  ……

  诡异凝重的气氛,舒缓悠远的叙事方式,层层递进的剧情设计,被无数人寄以重望的电视剧《三体》终于以这种方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剧版《三体》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由张鲁一、于和伟、陈瑾、王子文、林永健、李小冉领衔主演,在央视八套和腾讯视频等平台开播后,播放热度随即暴涨,话题热度也一直在飙升。腾讯视频开播1小时站内热度破25000,打破首日热度值最高,也是热度值最快破2万的作品。与此同时,口碑也超出预期,在拉入大量电视剧观众之外,甚至得到许多原著粉的盛赞,称其是“抠书式还原”。从目前已播的剧集来看,剧版《三体》对原著的高度还原及合理化改编,是其质素获得肯定首当其冲的理由。

  而身为卫斯理科幻小说的一枚死忠粉,却从未读过刘慈欣作品的我,没有对原著中绚丽宇宙和宏大构思的那些想象,反而更易入戏,且对这部剧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眼中的剧版《三体》——画面,时而深邃宁静时而绚丽恢宏,有电影质感;配乐,时而温柔舒缓时而磅礴大气,恰到好处。氛围与色调,虽然故事背景是在现实社会,却隐隐约约透露着一种后现代感。服化道的设计也很用心,对不同年代的还原泾渭分明,无论是以悬念开启整个故事的2007年,还是剧中的角色青年叶文洁所在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抑或是汪淼和史强所进入的三体游戏的虚拟世界,都很贴近现实。

  但真正能吸引我一步步可以与剧中人同呼吸共命运的,还是烧脑的剧情和有趣的灵魂。

  剧版《三体》以科学幻想为背景,将“三体”世界与地球人类的交集一一道来——

  这是一个以巨大悬念为引开启的科幻故事。

  地球基础科学研究遭遇异常扰动,引发了科学界的惶恐动荡,中国的物理学家杨冬留下神秘遗言后自杀。纳米物理学家汪淼与刑警史强联手调查,共同发现地球之外的未知文明“三体”世界,并随全人类一道与即将入侵的“三体”人展开博弈。

  在这样的剧情架构下,悬念丛生:杨冬未完成的粒子实验,却有人更早得到了实验数据;研究纳米技术的科学家汪淼,偶然发现自己的眼前惊现不断跳动的“幽灵倒计时”;学术组织“科学边界”里的申玉菲,竟然可以在特定时间让“宇宙闪烁”……

  一连串匪夷所思的事件,引导着人们跟着剧中人追寻着答案。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一切诡异事件的始作俑者也将浮出水面。

  其实,科学家受到重创而自杀的故事,并不新奇,早在倪匡于50多年前所著的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之一的《规律》里,就有过类似的设定。那部小说里的科学家是在看到自己每天的活动轨迹,与自然界中最低级生物土蜂每天的活动轨迹相同后,便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选择了自杀以得解脱。都是阴谋者的作怪使得科学家信仰崩塌,与《三体》异曲同工,可迷雾重重的《三体》,依旧能在同一个背景设定下,拥有吸引人们去解密的魅力。

  不过是,寻根溯源、抽丝剥茧、解开疑问的探索过程,曲折离奇,也跌宕起伏。当走进剧版《三体》的故事里,仿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疑惑着剧中人的疑惑,猜想着剧中人的猜想,失望着剧中人的失望,恐惧着剧中人的恐惧……于是,因这强烈的代入感,我们跟随剧中人,身在迷雾中;也跟随着剧中人,渐渐接近真相。

  环环相扣的剧情,终将所有线索汇集在“三体”游戏,在红岸时代、游戏时空、现实社会三个不同时代的不断穿梭中,一场似乎离人类很远的战争,也近在眼前。

  疑问,扣人心弦;危机,惊心动魄。

  这是剧版《三体》为重塑书中盛景,所填充的与原著大体相同的骨与肉。而其灵魂,则是最能打动人的人性!

  剧版《三体》是以《三体》第一部为创作蓝本的,故事中,著名科学家叶文洁,是中国开展的红岸项目中的一员,在试图接受外太空信号的过程中,她的个人选择,开启了“三体”世界与地球文明产生碰撞的序幕。

  渺小的个体与浩瀚的宇宙产生关联,这是一个科幻故事,在冰冷的科技感之外,个人见宇宙、见世界、见众生、见人性、见自我的过程。《三体》最吸引人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逻辑严密的推演,用平淡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人们脑洞以外的“新世界”,但科幻作品的精髓,并非只是科幻元素的神奇感和疏离感,而是整个故事所构建的世界观,以及能够带给人们的哲学思考。恰恰,剧版《三体》将原著想表达的思考和课题,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一个故事是否精彩,当然更离不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对不同角色的再塑造,将书中看似单薄的人物构建得栩栩如生,是剧版《三体》对原著成功的改动与扩充。

  张鲁一,他饰演的汪淼,儒雅倔强、高冷傲娇,神情与气质给人的感觉是——这就是科学家汪淼本尊的模样;于和伟塑造的史强,粗中有细、铁汉柔情,外形和原著中尽管有所区别,但他以演技突破了自己总在演成功人士的固有印象,他让人们知道,原来“形不似可以神似”“形神都不似可以重塑书中人”;陈瑾,精准地抓住了老年叶文洁的深沉与不动声色的冷漠;王子文,她演绎的青年叶文洁,冷静沉稳,与陈瑾饰演的老年叶文洁形成了时空上的角色呼应……

  作为当下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科幻作品之一,《三体》号称是国产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其影视化之难,似乎是业内外人士都已达成的共识,其复杂的主题和宏大的世界观,无论从深度、体量都具有很高的改编难度。众所周知,任何科幻作品的迷人之处在于幻想,而同样的描述每个人的幻想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三体》IP,影视化的期待值必然更高,如何呈现每个人心中的《三体》便难上加难,剧版《三体》回归原著本身,力所能及地将书中的“三体”世界搬到荧屏,已是难得,遵循原著之余,进行合理化改编,从时空的立体维度穿插呈现不同年代、不同环境的故事,让历史有了厚重的质感。

  没有“魔改”,尊重原著的现实主义内核,有一众演技派演员加持的剧版《三体》,重塑了书中那个宏大世界观里的人性故事。纵然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但仍然以饱满的人物形象、曲折的叙事情节给予观众一场科幻盛宴,剧中的故事,既有最表层的视觉震撼,也有更深层的内涵哲思。

  希望,剧版《三体》能够在余下剧情里还能做得到。(钟玲)

[ 责编:陈凡玉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无尽的尽头》:看到法律背后的人

  • 《吃饱记》:一只猫眼中的历史褶皱与人间烟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