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看展览,该用“眼睛看”还是“手机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看展览,该用“眼睛看”还是“手机看”

来源:解放日报2023-02-03 10:07

  作者:简工博

  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人气旺盛。然而市民王女士前往参观时却发现,自己好不容易等到正对油画的位置,周围却伸出好些手机来拍照,根本无法欣赏到近在咫尺的油画的完整画面,甚至有人对欣赏画作的参观者说“不拍照就让让位置”。

  博物馆展览该不该禁止拍照?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履生一句“我感觉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曾一度将这个问题推上风口浪尖,但也一直没有“完美答案”。

  刚站到画前,眼前伸来手机

  春节假期之后,从事教育工作的王女士特意挑选工作日前往上海博物馆参观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进馆之后,她直奔心仪的托马斯·劳伦斯《查尔斯·威廉·兰姆顿肖像》(红衣男孩),前面已有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等了十几分钟后,她终于站到这幅画的正前方。这时后面的观众竟从她的肩膀和头顶举起手机拍照,并希望她“蹲低一点”,身边的观众也将手机斜至她的身前。

  无独有偶。不久前,参观画展的外企职员林琳等待后终于站到了约阿希姆·布克莱尔《四元素:火》的前面,然而身边有人见她没有掏出手机拍照便问道:“你拍吗?不拍可以让下位置吗?”这让她十分生气:为什么来看画的人要让位给拍照的人?“很多近距离拍照的人已经影响到看展览的品质了。”

  在广告公司任职摄影师15年的曹先生,如今观看展览几乎从不拿手机或相机拍照。“印刷品从色彩到尺寸都跟真迹有差别,只有站在真迹面前才能感受到艺术品的魅力。”在他看来,无论是欣赏文物、艺术品真迹,还是美丽的自然风光,都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记下当时的感受,“拿着手机拍照却不静心感受,这是本末倒置”。

  王女士也认为,只有到博物馆欣赏真迹,才能发现那些藏在画中的故事。“我第一次看到莫奈的画,就从光影烂漫中感受到画家罹患眼疾时那种挣扎的生命力。这次展出的《鸢尾花》,只有看到大尺寸的原作时才会注意到边缘空白之处。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剧场里看剧,这种感受是无可替代的。”

  “用眼睛看而不是手机”不仅是不少参观者的共识,也有专业人士支持。2016年,时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的陈履生在央视节目《开讲啦》语惊四座:“我感觉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他说,2014年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第一天就有人因拍照挡住后面的人,后面的人一推导致手机差点砸到画上,第二天就禁止拍照。事实上很多文物的高清图片在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可以免费下载,观展时拍照费劲质量还不好。“走进博物馆,应该多花时间去感受文物,感受文化与历史,而不要总惦记着拍照。”

  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心理学家琳达·汉高曾在2014年发表论文,记录其进行的一场实验,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参观博物馆,其中一组参观,另一组则要拍摄照片。第二天对参观细节进行测验,参观组细节问题正确率是64%,拍照组是55%,其余测试项目拍照组也都要差一些。她将之称为“照相损伤效应”。

  拍照也可以是“思考”过程

  不过一些网友发现,陈履生的个人微博也不时发出在博物馆展览上拍摄展品的照片和小视频。今年1月15日,他就在微博发出了9张展出的朱拓汉代君子九思文字砖题跋作品的照片,指出其中2件作品跋文对原文释读文字不同,批评“现在很多写字的(名义上的书法家)在糟蹋碑拓”,有网友戏称“陈老师也忍不住要在博物馆拍照”。

  “作为一名文博爱好者,我想拍的照片不仅是‘打卡’,更多是记录我观察的细节和视角。”在上海博物馆展厅里,记者遇到从苏州赶来的秦先生,学习设计的他专门拍摄肖像画中人物的衣服和饰品细节。“油画中看起来精美的蕾丝,其实近看笔触笔法是有讲究的,这样的细节我自己不拍,不一定能找到相关资料。对艺术品拍照,也可以是一个欣赏思考的过程。”

  在微博上拥有近390万粉丝的文物摄影爱好者“动脉影”2月1日也参观了上海博物馆这场展览。

  这位擅长从独特角度拍摄文物艺术品的博主发布了一组“怼脸照”,不仅将镜头对准数张肖像画的脸部,还拍摄了月亮、花朵、手部等细节。其中一张梵高《长草地与蝴蝶》的照片获得近2000个赞,照片聚焦画中蝴蝶,画家笔力回旋,蓝白两色颜料堆叠缠绕,犹如浮雕。有网友感叹,不是这样的照片,恐怕难以注意到如此细节。

  琳达·汉高的第二次实验加入了第三组:拍摄展品细节组。这一组的测试结果比拍摄展品全貌那一组得分更高,意味着当拍照者聚焦于某个特定细节时,拍照对记忆效果的负面影响反而会减轻。

  多些相互尊重相互礼让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用眼看”还是“用手机看”争议很大。

  2014年,英国国家美术馆做出决定,允许参观者对馆内大部分展品拍照,但不能开闪光灯、使用三脚架和自拍杆。同样对拍照采取开放态度的还有泰特美术馆、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等。消息传出时,曾有媒体批评这项措施“迎合了匆匆过客,背叛了所有渴望凝望和沉思的观众”。

  据旅居欧洲十余年的黄女士介绍,欧洲博物馆、艺术馆开放拍照是“斗争”而来。例如法国奥赛美术馆曾对“拍照”严防死守,有参观者认为这是馆方为了多销售周边产品制定的政策,还有人留言“不如在每件作品下设个收钱箱,放一欧元看几秒”。2015年,奥赛美术馆开放拍照。

  不过,目前仍有不少知名博物馆和美术馆不允许拍照。2015年,荷兰国家博物馆还曾发起一项活动,邀请参观者放下手机和相机,用画笔记录自己看到的艺术品。

  记者昨天在上海博物馆展览现场也看到,尽管不少参观者频频举起手机拍照,但现场秩序良好。据现场参观者介绍,他们大多提前一周甚至更久就已预约好参观时间,“做好了排队准备”。在多幅作品前,参观者会排起松散的队形,一组离开后另一组再上前。记者看到,当有人举起手机拍照时,不少参观者会适当让出身位。参观者袁女士说,“虽然展厅内没有明确要求参观作品时还要排队,但经常看展的人之间会有默契”。社交媒体上,也有人撰写攻略时呼吁如果只是阅读艺术品介绍,可站在侧面,以体谅拍照者。

  “许多展览上,确实还有不少参观者是来‘打卡’发社交媒体的。”据一名业内人士介绍,无论进入博物馆的目的何在,只要遵守规定、维护公德,就应该被允许,“先要让大家进入博物馆,然后才是引导他们如何进一步参观和利用好博物馆”。(简工博)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 《展开说说》:女性谈话类综艺的新形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