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阅读的春天序曲

来源:文汇报2023-02-05 10:25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 口述 余斌 撰写

  作者:丁帆

  每年春节期间都是最好的阅读季节,因为这个时节是最宁静安详的,能够干扰你读书的事情都暂时画上了休止符——一年阅读的交响诗翻开了“春天序曲”。

  首先,我得说一下我的同事余斌先生为刚刚仙逝的104岁的杨苡先生口述史撰写的那本《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译林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非常好读的书,尽管有425页,但花上一天你就可以读完,因为这是一本插图版的书籍,关键是它阅读起来轻松“好玩”,一点都不枯燥。余斌用生动而平实的语言再现了一个翻译家百年的生活历史场景。杨先生去世时,有人在网上发文的题目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小姐的陨落”,但这正与此书口述者和作者的旨趣与初衷相反——他们将人物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还原描写,才获得了各个阶层读者的喜爱。非虚构的口述史,就是用这样的观念和方法去俘获广大读者心的,同时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去体现人类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人性的力量才是跨越阶级和时空的文学叙述。

  毫无疑问,余斌在其长长的后记中把他撰写此书的想法讲得很透彻了,而我最欣赏的两句话是:“我想达到的,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真实,第三还是真实;而通向这真实,第一是细节,第二是细节,第三还是细节。”所以,甫一拿到此书,我就追寻那些真实的细节,立马翻阅的是,写在后半段的杨苡与我们中文系老师赵瑞蕻先生的恋爱史,并无罗曼史,第一次看到了口述者坦坦荡荡地表露历史的真实,看到作者在细节描写上的用功——平实语言背后的穿透力,把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多角恋爱,写得如此风轻云淡,却透出了真实人生的人性表达肌理。穆旦、叶柽、大李先生的行状和“我”的心理描写,以及哥哥杨宪益那段惊世骇俗的话,都是在波澜不惊的叙述中完成的。无疑,这些实录描写之所以能够超越一般性虚构文学的描写,正是当代许多人在看不见真实历史和人生时的解惑,没落家族中那个在灯火阑珊处里最最普通的女性清晰的面影感动了你。

  传记文学之所以吸引读者,就是其真实性,当然也有将它演绎成通俗小说者,其销量更加可观,如小时候看唐人的《金陵春梦》津津有味,待长大后,看到其脱离真实,将细节变形、放大、夸张,就感觉到了假的虚伪成了虚构堕落的败笔。于是,余斌的这部非虚构的口述史的全部历史、审美和人性的深度意义就放在了时代的天平上,凸显出了它的重量。

  还是用《呼啸山庄》里的话来做为杨苡先生的葬词,以及对这部作品的赞词吧:“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燃烧的激情,包括死亡。”“起来!别让自己退化成一条低贱的爬虫。”

  是的,理解一篇好的作品,并非就是一次性完成的,再阅读、再还原、再思考、再创造,是阅读一篇经典作品的历史过程,正如我正在闲览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埃德加·劳伦斯·多克特罗一本《创造灵魂的人》随笔集里,作者在重新阅读美国爵士时代大师菲茨杰拉德《崩溃》时所感:“菲茨杰拉德告诉我们:‘他的神经反射已经垮掉了——有太多的愤怒和泪水。’他在描述什么状态呢?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插曲?是沮丧?还是精神危机?”这仅仅是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可以解析的吗?显然,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正如我们重新阅读菲茨杰拉德描写100年前美国“迷惘的一代”那个经典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反观今日世界,也许我们获得的“迷惘”比菲茨杰拉德更痛苦和悲伤,这就是重新阅读的辐射力量。

  其实,我这段时期正在对读许多的绘画理论著作与画作,把美学艺术理论家约翰·萨利斯的《风景的意义》与克拉克的五部艺术史文集,以及那一套“牛津艺术史”绘画理论丛书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从中找到新的观看西方绘画史里的“通感”艺术效应,即,它们与文学和音乐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尤其是和中国的当代文学之间因观念美学的差异性,所形成的对风景画、肖像画、风俗画、风情画的不同描写形态。而萨利斯在《风景的意义》中,对风景的界限、密度、悲剧、共振和隐匿的阐释,让我进入了一个更加开阔的广义风景境界,将它们与大量的西方艺术绘画作品进行对读,获得了超越英国艺术史教授贡布里希那本畅销了70年的读本《艺术的故事》的经验,不再停留在历史艺术故事的层次,终于明白了克拉克在观看油画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将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为观赏绘画的切口,同时也理解了他为什么总是把油画和交响乐的旋律纠缠在一起的原因了。艺术的“通感”让技术层面的表现力熔铸在人文意识的充分表达之中,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创作宗旨。

  正是这样的缘故,在这个阅读的“春天序曲”里,我翻看老电影,偶然看到一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不是那幅荷兰风俗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著名的油画吗?以前我只知道他的风景画《小街》归入了荷兰风景画派,但并不出名,而他的这幅肖像画却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脑畔底片中了,因为这幅肖像画当年只卖了一美元。这位一生穷困潦倒的画家只活了43岁,与梵高绘画命运相似,他的风俗画直到200年以后才被重新发现其伟大的艺术价值,被称为“沉睡了两个世纪的司芬克斯”,可见阅读的历史是一个漫长过程的真谛所在。

  而我却并不知道美国作家特蕾西·雪佛兰用此题材写过虚构的长篇小说,而且是一部充满着哀怨的朦胧爱情故事叙事,电影基本上是忠于原著的。这让我想起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区别,作家雪佛兰虚构满足的是哪一个层级读者的需求呢?书籍在西方获得了众多读者,在中国却并不出名,且电影的评分也极低,为什么?

  同样,我在充满着好奇心之余,观看了电影《香奈儿的秘密情史》,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文学艺术的诗性,我便在微信小群里写下了这段文字:在香奈尔的香水里渗透了伊戈尔(原型人物为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音乐旋律“通感”,与人物故事及画面的互为渗透,互为因果,成为作品跃上谱写人性旋律的巅峰,超越了一般小说描写单调的平面设计,这才是它由艺术灵感进入人物与故事灵魂深处的灿烂光芒。

  从虚构和非虚构的情节中来回穿梭,我们闻到的不仅仅是香奈儿5号的味道,还听到了作者弹奏出来的美妙旋律,这天籁之声随着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变化,形成了交响诗般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乐曲起承转合的节奏感。

  然而,因为普通的电影观众看不懂如此平静的生活叙事,看不到叙述背后深层肌理的艺术表达,所以,真正的好作品还是哲思的。亦如一开始作曲家创作的乐曲与舞台上舞蹈的现代性表演,遭遇到了空前的扺制和谩骂,这是大众(包括有些贵族)对超前的艺术不能接受的结果。再如,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的伊戈尔与香奈儿的矛盾有点像电影《红舞鞋》(小说《红菱艳》)中的冲突,在灵与肉的碰撞中,伊说了一句刻薄的话:我是艺术家,你就是一个店主。但他忽略了香奈儿才是一个真正懂得艺术的人,香奈儿从一开始就欣赏伊的艺术才华,作为一个高级裁缝,她在给伊做马甲时说,和你的音乐创作一样,我做衣服也是靠感觉,用“摸”来体验身材。她对香水味道的嗅觉也是超人的,味觉比香水制作大师还有灵气。所以她对伊的理解不仅是皮相的肉体,更是灵魂的洞悉。所以她一度拒绝伊的肉体需求,连一个吻都不给,目的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刺激他的创作冲动,使他最终完成了杰作《春之祭》,並且在暗中匿名赞助演出。这是一个非常懂得艺术、热爱艺术,并把一切献给艺术的伟大女子。

  这是一部在虚实相间、通感相融的电影艺术作品,它会影响中国的一些作家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吗?

  (作者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铁军:AI重塑电影未来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