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看似“高冷”的文学综艺靠什么“破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看似“高冷”的文学综艺靠什么“破圈”

来源:文汇报2023-02-10 10:58

  作者:许 旸

  日前开播的大型人文视频节目《文学馆之夜》引发关注,小说家双雪涛和导演贾樟柯聊起各自文学故乡,第一期播放量超800万;集结余华、苏童、西川等作家诗人的《我在岛屿读书》前不久收官,近1.2万名网友打出了9.1高分;《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故乡》等纪实节目寻访作家文学梦想萌芽地,赢得“后浪”点赞……身处视频化信息风潮强劲的时代,一批作家、评论家、艺术家从书桌边走到镜头前,文学从纸面进入立体时空,看似小众“高冷”的文学综艺靠什么“破圈”?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这一金句是《文学馆之夜》诞生的缘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说,“星空下的大千世界,人类的生活,其实这一切,都与文学有关”。作为节目的常驻嘉宾,他期待在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里,《文学馆之夜》能用文学的方式,从汇聚中国人记忆和情感的经典作品出发,打开更丰富的交流空间。

  这在信息愈发快捷瞬变的当下,何尝不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当文学综艺节目渐成热潮,至少释放了一个信号——不光是搞笑短视频等单一内容能夺眼球,讲述慢生活、激活深思考的文学影像,同样具有话题讨论度,激发了更多人对阅读写作的兴趣与多元理解,并成为文化消费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七个话题、七个夜晚,畅聊“与文学有关的一切”

  “让我们谈论与文学有关的一切。”在《文学馆之夜》宣传片里,李敬泽的手合在巴金的手模印上,推开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门,走进拍摄棚和作家们开启了关于文学的七个夜晚。围绕亲密关系、说话之道、父子之间、跑步文化等七个话题,刘震云、李洱、梁晓声、李诞、李蔚超等作家评论家陆续在节目中围谈,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

  几乎每个有成就的作家身后,都能隐约窥见故乡的背影或轮廓。“飞出去了,走出去了,你才发现你有一个心病叫故乡。”李敬泽如是阐发首期主题“故乡”——“古人谈故乡,叶落归根,终究是要回去的。但从鲁迅《故乡》开始,故乡是你离开、归来,然后终究还是要离开的一个地方。”他发现自己最初更认同鲁迅笔下的故乡,带着清醒和决绝,现在则逐渐接受了沈从文笔下的故乡象征,它为近几十年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大流动带来的巨大乡愁找到了寄托。从作家们开启的乡愁故事出发,每个人都在心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出发地和心灵归属地。

  “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人只有离开故土,才有一种难以描画的牵挂萦绕心头。”贾樟柯的每部电影里几乎都闪烁着老家汾阳的原型,他感慨:“没有离开,就产生不了故乡这个概念。”双雪涛笔下的《平原上的摩西》《光明堂》等东北叙事,也是在他离开童年生活的沈阳铁西区后愈发鲜活饱满。在回望的过程中,文学故乡的坐标逐渐清晰。

  《文学馆之夜》第一季共七期,从阅读经典出发,凝视和思考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比如,第二夜谈养猫文化与当代人的亲密关系,源于喜欢趴在文学馆内冰心雕塑旁的“馆猫”;第三夜谈当代人说话之道,灵感来自馆藏老舍手稿《多编好相声》,老舍小说为口语表达开创了新的天地,脱口秀演员李诞看了手稿颇为兴奋;第四夜谈父子关系,从文学馆内朱自清雕像聊到他写父子关系的名篇《背影》,从梁晓声《人世间》聊到父亲在家庭中的教育责任;第五夜谈脑机接口看似新潮,但鲁迅和梁启超上世纪就曾把科幻小说引入中国,现代文学馆中也保存着鲁迅最早翻译的科幻小说《月底旅行》;第六夜谈跑步文化,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入手,聊到现代人为什么把在城市中跑步当作一种时尚生活方式;第七夜聊人类面对衰老与死亡的永恒命题……

  以书为载体,促进进一步的思考

  文学作为一切艺术的母体,曾在悠远的长夜中,照亮人们的生活。从书面文化到影像文化,如何用崭新的思维,拓宽文学的边界,让其魅力链接更丰富的内容生态布局?

  多位作家在节目中谈到,从文学出发,能映照开阔的世界与浩瀚的生活。从以前对所谓“流量明星”的追捧到对文学“有趣灵魂”的关注,视频化呈现为思想交流提供了充分便利的平台。除了对节目中谈及的作家、书籍进行艺术化视觉化展示,《文学馆之夜》会客厅中陈列的书籍、照片、文具等,也颇具心思。它们精选自现代文学馆90多万件藏品,包括萧军收藏的鲁迅像、老舍的手稿、朱自清使用的皮箱、曹禺生前用过的名章镇纸等。

  “轻松但不轻佻,有腔调不做作,不枯燥也不矫情,不刻意降低文学的身段”,腾讯新闻副总编辑杨瑞春打了个比方,观看《文学馆之夜》,就像“拎起小板凳在高朋满座的文化客厅里倾听,若有所思”——有趣的灵魂彼此相遇、互相激发,以不疾不徐的节奏,让文学话题连接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观照当代人的精神生活。

  事实上,多个文学综艺节日的接连涌现,拉近读者与作者距离的同时,也试图以书为载体,促进进一步的思考——文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天然对立吗?纯文学与类型文学是否存在天然鸿沟?如何看待突然流行的畅销书和经久不衰的长销书……《我在岛屿读书》不仅“安利”作家们的个人书单,更将作家对作品的解读融入其中,延伸书本以外的知识点。《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故乡》没有把作家局限在一方书桌之内,而是让他们走到生活、自然、城市的街头巷尾中,让写作者在“行走”中表达思想,也让观众在日常烟火气中有所感悟。(许旸)

[ 责编:吴悠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