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欣红
据澎湃新闻网报道,近日,有网民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引发了舆论持续热议。这位浙江网民列出的《水浒》主要“罪证”包括:“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等问题,并称这是自己见过的“最毒小说”。
浙江省教育厅对于这些“罪证”及时作出了回应——一方面承认该网友的顾虑存在一定合理性,另一方面从《水浒》的文学价值巨大、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理有据地解释。
“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实际上,有关《水浒》等经典作品是否适宜孩子阅读的争论,早已有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经典名著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水浒》等经典作品有不同的看法,不仅无须大惊小怪,而且应该鼓励,因为敢于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精神。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水浒》等经典作品是否适宜孩子阅读,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但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评判原则。比如,评判历史人物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时空之中,否则就极易得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看待经典作品同样如是。前些年就有“专家”以“父亲”横穿月台违背交通规则为由,提出应该删除中学课本中的《背影》。
如果按照现代的价值尺度去衡量,那么恐怕很多经典作品都可能存在“瑕疵”乃至“有毒”。再经典的作品也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认知和价值环境,再伟大的历史巨著也不太可能跨越古今正视两个时空的价值评判。
但正因为是经典,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感染人和陶冶人上有不容抹杀的作用,我们才会千方百计地让它们与孩子“亲密接触”。比如,《水浒》里不仅有打家劫舍、落草为寇,更有肝胆相照、忠义相守。瑕不掩瑜才能经历岁月的洗涤流传至今,学习古典文化理应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辩证地去看。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一样,他们的辨识力需要在风雨中锤炼,在鉴别伪善良莠中练就。我们实在不必也不应该低估孩子的鉴赏能力,一代又一代孩子,鲜有人因为看了《水浒》而在内心播下残暴的种子——“看了这么多年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路边上的杨柳被拔了?景阳冈武松打虎,真的有人去打老虎了?”网友的一些灵魂反问,可谓直击要害。
不能因为作品本身的时代局限而因噎废食,老师在教学中、家长在生活中注意用科学的、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进行批判性学习和阅读,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和“糟粕”,才是让孩子“把书读好”的应对之道。
真理越辩越明,随着有关部门的回复,相关质疑或许会告一段落。某种角度上,这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不仅给了双方一个交流沟通的机会,也让公众在这过程中对如何看待经典、学习经典,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有所思考甚至受益匪浅。(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