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吴雨阳
近日,书生“汤直”上了热搜,各大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不约而同出现了由网友们创作的“聊斋新志·汤直传”。妙趣横生的“文言白话风”,生动讲述了古代书生汤直和精怪朋友们的幻想故事,唤起不少网友对志怪小说的喜爱,“追了两个小时,一口气读完”“就是我想象中的中式浪漫”“好故事,期待拍成短剧”……
仅仅是以小小“脑洞”形式出现,“汤直传”就旋风般刮起一阵“文言”热。不禁让人联想到这几年来,被称为“中国动画电影现象级作品”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惊艳了2016年整个夏天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近期开播即爆款的“中式志怪”短片集《中国奇谭》,它们虽体量不同、形式殊异,却都“叫好又叫座”,为观众打开了一扇品味传统文化的窗口。
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当代创作,能成为优秀的“爆款”,关键在于创新。比如,“汤直传”别具一格的“文言文白话风”,唤起当下读者学习古代典籍的经验记忆:文辞美如珠玉,读来满口生香;文学价值厚重,叫人直发“思古之幽情”。通过活泼疏朗的叙述,“汤直传”讲了一个“道心百炼”的故事:若是心清气正、海纳百川,即使身无功名,终能矢志不渝、大道得成——这延续的正是传统经典不变的“中国浪漫”。《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台词石破天惊,如此强烈的个体意识,百年千载之下读之犹能动人。应该说,古人留下来的传世经典数不胜数,在创新的过程中,当代创作者完成了探索性、个性化的表达,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解读。
文化的魅力,从来与情感温度息息相关。传统题材的当代创作,吸引观众的不是“洒狗血”的剧情、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真实可感的细节,将作品与现实相互映照;用共情的方式,探讨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汤直遇龙女而能见精怪鬼神,因此得见天地万物之情感、爱恨和梦想,也领悟佛家宽心禅境,儒家为人处世之道,道家追求个人自在的境界……他这段“广交天下之友,永结一人同心”的经历,让读者深有共鸣。怪奇寓言风格的《鹅鹅鹅》,通过层层嵌套,具象化地展现欲望“破而复立”,完成对人性中爱与欲望的哲理性探讨,为观众带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沉思。
人性思考、社会认同、生命母题……这些开放性主题展现了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无穷无尽的表达边界。传统文化之所以正在形成新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不独因为“小众美”,更因其通过积淀、感悟形成的思想。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人文教育的日新月异,让人们拥有了更为开阔的眼界,他们的感受力、共情力、想象力以及宽阔的文化视野,需要更加深刻的思想和审美旨趣。应该说,当传统文化经典映射在当下文艺创作中,不仅为受众带来了心灵慰藉和情感共鸣,更为人们的思想点起一盏温暖的明灯,往往给读者和观众带来惊喜。(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