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来源:人民日报2023-02-17 09:24

  作者:项 静

  核心阅读

  既要有宏观视野,多角度开掘并呈现乡村振兴主题的丰富性,又要具体深入,写出乡村实践因地制宜的差异性。大视野和细笔触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波澜壮阔的乡村变迁画像立传。

  乡土文学的发展孕育着新时代文学的高峰之作,也涵养着中国文学未来的多种可能。期待乡土文学塑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人形象,以典型人物的高度标注时代的艺术高度。

  要想写出山乡之新、变化之大,其创作方法可能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还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此同时,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更深的历史视野中认识今天的乡村变迁及其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伴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广阔农村的生产生活、自然生态、家风民俗、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一场朝向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乡巨变”,吸引着作家艺术家深入观察、用心记录。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讲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乡村故事,展现巨变背后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成为近年来的创作潮流。

  新乡土新风貌,为乡村变迁画像立传

  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文学的记录书写既要有宏观视野,多角度开掘并呈现乡村振兴主题的丰富性,又要具体深入,写出乡村实践因地制宜的差异性。大视野和细笔触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波澜壮阔的乡村变迁画像立传。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报告文学《中国饭碗》是作家陈启文继《共和国粮食报告》《袁隆平的世界》之后又一部以“吃饭”为主题的倾力之作。作品从小岗村、北大荒与中国饭碗的深刻关系,到一大批育种人、农科人、种粮大户的奋斗事迹,写出众人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不懈努力。杨沐《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瞄准中国农作物种子繁育大本营“南繁”基地六十余年发展史,讲述以袁隆平、吴明珠、郭三堆等为代表的南繁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精神“种子”,如何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创业创新的热潮席卷乡村,农文旅融合、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讲述一个村庄从传统型乡村到文旅特色型乡村的转型故事,政府部门、村民、返乡者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让古老的乡村重焕生机活力。余艳《新山乡巨变》则把乡村置于数字化时代大背景下,展现村庄插上数字翅膀后的腾飞之路。网络作家柴可《鲜花盛开的村庄》也以网络时代为背景,展现经济学博士和网络作家共同回乡创业,立足家乡独特自然条件、利用互联网经济开拓市场的曲折过程。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叙写乡村也是如此。王松《暖夏》讲述两个村庄从竞争到合作互助的故事,探讨如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付秀莹《野望》书写乡村风尚新变化,在村民日常生活中一窥乡风、家风和民风的鲜活新貌。此外,沈念《大湖消息》记录洞庭湖地区人们退田还湖、守护一湖碧水的自觉实践,罗伟章《凉山叙事》在再现大凉山摆脱贫穷、移风易俗的过程中,着重表现当地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当前,一批文学作品着眼于乡村生态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等主题,从不同方面呈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历程,抒写时代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人物新书写,推动百年乡土文学的赓续创新

  心系乡土、情牵家园是中国文学的深厚底色。如今活跃在当代文坛的作家很多都以乡土写作见长,书写乡土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源远流长、佳作迭出的乡土文学创作,在回应时代、书写现实的过程中,迎来赓续传统、创新突破的新课题。人们关注和期待乡土文学的发展,因为它孕育着新时代文学的高峰之作,也涵养着中国文学未来的多种可能。

  期待乡土文学塑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人形象,以典型人物的高度标注时代的艺术高度。乡土文学史镌刻着许多读者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干事创业的梁生宝、进城农民陈奂生等,无不以其鲜明的个性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身上寄寓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通过他们的生活见闻、情感历程和命运轨迹,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当时的乡村社会和时代精神。

  期待乡土文学对乡村振兴实践者的奋斗精神和创造活力予以更典型化的提炼。如今,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加快,从田间地头到时代潮头,涌动着无数苦干实干、开拓进取、奉献乡土的身影。他们中有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新型农民、乡村能人,也有支教老师、返乡创业者,无不以自己的智慧与拼搏改善着乡村面貌。卢一萍《扶贫志》中的扶贫干部时鹏,发挥个人专业优势,通过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给乡村带来切实收益,同时实现了自我成长。关仁山《金谷银山》的主人公范少山是返乡创业的代表,他见多识广有能力,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发家致富之路。浦子《明月照深林》记录的则是艺术家下乡的故事。主人公把艺术追求和乡村实际相结合,为发掘乡村资源、建设美丽乡村贡献艺术力量。

  期待乡土文学不断壮大写作队伍,革新创作手法,淬炼乡土社会的文学表达。近年来,在乡土题材创作中出现了许多在地写作者,他们长居农村,跟村民一样生活劳动,脚下沾泥、笔下用情,拿出了真切、鲜活、有感染力的好作品。如作家韩少功长年在湖南汨罗的乡村生活,在劳作中展开对乡土的思考;年轻一代的作家李娟生活在牧民中间,创作出一系列表现牧民淳朴生活的作品。

  难能可贵的是,一批驻村干部在工作过程中也拿起笔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把带着记忆和温度的乡村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陈涛《山中岁月》《在群山之间》描写了作者在基层挂职期间的丰富见闻和心路历程;北乔《远道而来》记录了作者在乡村开展文化扶贫的经历和成果;李约热《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基于作者的驻村经历,通过村民的人生故事呈现丰富多样的心灵史。这些创作印着泥痕,沾着露珠,向着丰富生动的乡村生活敞开,在多姿多彩的表达中推动乡土文学的赓续创新。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山乡巨变写活时代、写透精神

  说到“山乡巨变”,人们总是会想起作家周立波。周立波于1955年举家搬到湖南益阳的农村,过上白天劳动、晚上写作学习的乡村生活。他根据自己真实生活体验创作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主题,为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山乡巨变留下详实生动的记录。

  六十余年后的今天,书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山乡巨变,当代作家责无旁贷。在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和乡村生活面前,要想有准确的观察和提炼,要想写出山乡之新、变化之大,其创作方法可能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还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作家周立波曾经反复提及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对创作的重要性。他反对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观察和书写,强调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来源,他自己就是凭借着在人民生活中的长期浸泡、对时代主题的敏锐感悟,写出了《山乡巨变》。今天再看这部作品,它写村庄但不局限于村庄:它不仅写了清溪乡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而且对合作化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等有深刻揭示。与此同时,作品注重挖掘浸润在乡村日常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古典小说叙事技巧,巧妙运用方言土语,自觉追求具有民族特色的形式风格。

  前辈作家的实践也在提醒我们,只有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走进乡村、融入人民,才能深刻理解和认识乡村,表达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真实心声。与此同时,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更深的历史视野中认识今天的乡村变迁及其意义,力求写出具有思想艺术深度、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山乡巨变故事。

  近年来,中国作协组织的“纪录小康工程”“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等,旨在探索乡村书写在组织形式和创作机制上的创新,鼓励和推动文艺工作者下气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花功夫读懂社会、读透社会。作家们同台竞技,创作研讨、出版传播、影视改编相互协作,也带动更多作品用情用功书写山乡巨变,写活时代、写透精神,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期待新时代文学艺术为乡村振兴的壮阔进程、为日新月异的乡村面貌、为新时代农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留下历史的见证和时代的记录,在熔铸文艺传统和时代经验中、在与时代和现实的碰撞中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