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艺术展览如何化解“甜蜜的烦恼”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艺术展览如何化解“甜蜜的烦恼”

来源:文汇报2023-02-22 09:43

  作者:蔡敏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观展”热,去一些名气很大的展览上“打卡”、集章,购买文创产品等成为一种新时尚。名目繁多的艺术展览层出不穷,公立的国家级、省级场馆亦或私人美术馆,甚至商业卖场,引进知名艺术家作品,以短视频或朋友圈图文“种草”等方式进行商业造势,引来大量观展人群,各类媒体也以此种文化活动为热点。

  2019年卢浮宫达·芬奇大展的参观人数创下了卢浮宫的历史纪录。观展人流过于聚集的问题在全世界的艺术场馆普遍存在

  这一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记忆开始恢复,世界眼光打开。大众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人们对文化艺术和审美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博物馆、美术馆无疑是被公认为最具文化意义的高雅场所,随着各种场馆的兴建、扩建以及各类艺术展览的举办,加上媒体的宣传指引,大家有了更加便利的机会走入博物馆、美术馆去观展,拍照拍视频“打卡”发朋友圈、抖音、小红书等,收集纪念章,购买文创产品也成为有趣的体验。

  与此同时,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不再像过去那样做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而是“放下身段”更加贴近大众,想方设法提高展览质量的同时,也为百姓近距离参观创造各种条件,使文化艺术不再是神秘疏离的“高岭之花”。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博物馆、美术馆希望为尽可能多的人群提供观展机会的初衷和百姓对高质量展览的渴望叠加在一起,也催生了一些“甜蜜的烦恼”,有业内人士称之为“接待悖论”。

  首先是人流过于聚集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展览的主办方普遍缺乏对观者进行有序的分流及提供分层次的服务。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展览的热门展品前聚集人流过多甚至超过展厅的承载量是最常见的情况。几乎任何时间走进展厅中,展柜前有高举相机霸占展位长枪短炮镜头切换着不断拍照的,也有好为人师的热心“义务讲解”者在某件艺术品前侃侃而谈,吸引一众拥趸,将展台围得水泄不通,还有站在画作前煲电话粥的,合影留念的,讨论艺术家野史的,就某个艺术问题进行激烈争论的,拿着自拍杆的网红各据一角在进行直播,借着公益展览搞私人收费“游学”活动的“老师”带着一群家长孩子强势占位,身上“小蜜蜂”的声音穿透耳膜。其他想要一睹展品真容的人只好忍痛割爱,绕道而行。好不容易有机会挤进一个展位,正调整心情进入状态,认真观摩中,冷不丁身旁身后不断有人飞越人头,探入手机拍照,有的人还未将眼前的看个究竟,就被后面的人挤到旁边去了。而主办方普遍在人流进场控制和引导方面缺乏主动,往往只有工作人员举着牌子在旁边小声提醒但是基本被无视。

  此外,一些展览的主办方虽然在艺术品展陈、视觉展示方面极尽所能,采用新媒体技术、科技手段和创新的布展理念打造出沉浸式的观展空间,创造出全新的观展体验,如还原一件文物产生的年代背景,像古人一样欣赏作品,将作者生前的工作生活环境、曾用过的物品、喜爱的物件等模拟复原搬入展厅,或者将一幅画作、一篇文章中描述的经典场景变为真实的场景等,为观者营造更好的观看体验,帮助观者了解艺术品的生产过程和深层次的创作逻辑等。但是,当这些设计与展品本身杂糅在一起,主办方又缺乏清晰的场次安排和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引导人们欣赏和体验,观众涌入场馆便开始自由活动,不同诉求的观众互相干扰,在不适合拍照的地方争抢拍照,精心设计的互动区也因无人指引操作被观众乱摸猛拍造成损坏,很多小朋友更是将展厅当成游乐场,在其中追打嬉戏、大声喧哗。

  虽说很多博物馆、美术馆针对上述观展问题有一些对策,比如让观者提前在网上预约订(购)票,分时段参观,参观票上也清楚写着展场内限流,参观时间限两小时等字样,完成观展的民众应该及时离开展场,让展厅恢复正常的参观条件。但事实上,一方面,只要进入展场,观众很难留意时间的流逝,已经参观足两小时的观众也无意离开,大家都觉得机会难得,要充分体验,尤其是一些需要购票参观的特展,更是觉得要看回票价才值当。另一方面,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些主办方并没有很好地对照参观者的预约时段,只要持当天的预约码就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入,导致所谓的分时段形同虚设。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展厅中照样人山人海,每一件艺术品的展位前都人头攒动,甚至馆内地上都坐满了观众,厕所外面也排起了长龙,没有按时出馆的观众在走廊和过道里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大嚼起来,吃完稍事休息,继续进行下一轮观看。有一些博物馆、美术馆为应对观者流量太大的问题,增开夜场、学生专场等,还为儿童开设了公教活动,努力对观展人群进行分流,但仍抵挡不住大众对稀缺文化资源的渴求。

  从根本上来说,艺术展览是高端文化资源,应该被人民大众所共享。不管商业性赋予一个展览多么宽广的外延,衍生活动多么的丰富,如果艺术展览失去了自身的学术导向,对公众的引导不能聚焦于文化内涵上,失去了教育和宣传的功能,那么艺术展览就失去了灵魂。博物馆、美术馆应坚持自身的学术性与专业性,在此基础上办展、宣传,针对目前展览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和难点采取相应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好自身功能,引导观众从“附庸风雅”开始,到真正地了解文化、看懂艺术,使我们的文化自信真正融入每个人的生活。这既是博物馆、美术馆自身职能的指向,也是当下的大众美育最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笔者近年来在欧美和我国港台地区的观展经验,很多展馆目前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其中很多方法值得学习和推广。

  例如,针对节假日人流过高的问题,可以采取工作日分流的办法,为退休老人工作日观展提供优惠名额,或是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有的场馆发放工作日开馆后前若干名入场观众免费的名额,很好地缓解了周末客流高峰的压力。还有的展览与当前学校日益重视的美育课程相结合,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在工作日把学生组织起来集体观展,由美育课老师和馆方共同设计更加适合未成年人理解和学习的讲解方案,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群体。而对专业上有相关研究需求的大学生、学者等提供特殊时段的专门预约、资料借阅等等,满足了专业人士长时间安静观展、研究的需求。

  又例如,在展览中设计清晰的观展环节,将人群有效地分流在场馆各处,观者可以先进入影音室观看录制好的视频,了解展品的文化背景和关键信息,然后由工作人员引导进行观展,听工作人员的专业讲解,再进入到互动区由工作人员引导参与主题活动,最后离场,有效地和下一个批次进场的观众分流观展。还可以为一些不适合或不方便到现场观展的人群提供特殊的观展服务,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线上观展”或官方直播讲解的渠道……

  当我们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真正站在学术和观众的角度去设计展览,相信好的办法还有很多。

  当然,到目前为止,还很难对中国的博物馆热、美术馆热进行很准确的判断与定位,对其出现的问题也不能进行一刀切式的简单回应。过去10年,在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中出现了博物馆、美术馆。新的展览,新的场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适合国情的办展模式在摸索中积累经验。关于博物馆和美术馆这种新事物,只有足够多的展览实践才能带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能脱胎换骨,沉淀出自身的文化厚度与办展模式,现在还无法以简单的对错和旧经验去判断,观者也应与之一起成长。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