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人与美食的心灵“量子纠缠”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文人与美食的心灵“量子纠缠”

来源:文汇报2023-03-12 10:08

  作者:易扬

  文人和美食的“量子纠缠”源于何时,显然已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过去1000多年,这种有如知己般的心灵慰藉,就从未间断。且不谈随着时间流转,东坡肉、太白鸭、五柳鱼这些文豪自创的美食都已走进寻常巷陌,就说如今时常被吃客们挂在嘴边自嘲的“老饕”一词,其首创者竟然就是“吃货”苏轼。至于从古到今将“吃”上升到学术高度的食谱著作,据汪曾祺先生考证,也“大多都是学人的手笔”。正如前些年有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所说:“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借助于文人的刁钻评介、洒脱轶事,更多美食走出深闺,为人追捧;而各类美食佳肴也反哺了代代文人,一时间洛阳纸贵的美食随笔,将作家从单一刻板的文人形象中剥离开来,展示了他们亲和多元的世俗风骨。

  善食者,必有邻

  评论家王干的《人间食单》,文如其名,写的自然是四方美食。但穿过林林总总的特色美味,书中还有一位绕不过去的灵魂人物,那就是作家汪曾祺。《人间食单》以汪曾祺之子汪朗的序言打头,以一篇《梦见汪曾祺先生复活》的后记收尾,中间又辑录了记叙汪曾祺美食往事的《“美食家”汪曾祺》《赤子其人赤子其文》等随笔,捡拾了诸如“周末节假日隔三差五地到老头(汪曾祺)家蹭饭”等交往经历,脉络清晰地展现了王干的“美食师门”,用他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我是汪先生的追随者、模仿者、研究者。”

  不仅是结构布局上的“汪味”,《人间食单》对汪曾祺的致敬,可谓是融入肌理的。在《里下河食单·鱼鳔花生》中,王干讲到口腹之物的创新,就会情不自禁联想到汪曾祺发明的“油条揣斩肉”;在《吃相和食相》中,王干谈及梁实秋和汪曾祺的美食文章,自然而然地认为汪曾祺高出一筹,揄扬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参与感”;至于在《里下河食单·慈菇》等文中,顺着相同的叙述对象,提及汪曾祺写过的《咸菜茨菇汤》,就更是意料之中了。

  除了师承的脉络,王干的《人间食单》还写到了不少文坛上的“同好者”,有一篇题为《“贪吃蟹”谢冕》的随笔,即使面对比自己年长近30岁的长者,王干仍然还是那副“玩世不恭”的语腔语调,文中“泄密”当时就已经80多岁的谢老一口气连吞17只生蚝、22个冰淇淋,“称赞”谢老是北大连夺写作量、运动量、酒量、饭量“四个第一”的知名教授。

  谢冕的满腹经纶为学界熟知,所谓的“贪吃”又被王干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于是《觅食记》的著述和面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有趣的是,《觅食记》请来的后记作者竟然就是王干,而王干又在后记中透露汪曾祺和谢冕原本就是好友,京城的“文人美食圈子”看似各有版图,但又因为相知相惜,融合在了一起。既然以“贪吃”闻名,谢冕笔下的文人吃客也无一不是大快朵颐的主儿,特别是在《馅饼记俗》一文中,谢冕就自爆连续多年组织“谢饼大赛”,“比赛谁吃得多”,最终,连“一贯严于饮食”的洪子诚都连吞六只,荣获“新秀奖”;北大前校长周其凤也“闻风报名”,却因食量过小而被清除出赛,令人不禁捧腹。

  学者赵珩的《老饕三笔》,承接了《老饕漫笔》《老饕续笔》的一贯风格,温和平静、娓娓道来。虽然同是将一群志同道合的吃客引入文中,但与谢冕、王干信手拈来的幽默劲儿和其笔下风趣的“老小孩们”不同,赵珩更多是以仰视的尊崇视角,讲述那些曾经有过交往、如今已经离世的“老先生们”,说是书写美食,其实更是怀念旧人。在谢冕的《觅食记》中,饭桌上的“交锋”时有发生,而他本人就因为“扬州狮子头是否应放荸荠丁”而多次与叶橹激烈辩论;但在《老饕三笔》中,启功、朱家溍、王世襄、周绍良等老先生,“虽然都精于饮食之道,但绝对不会点评桌上的饭菜”,最多只在餐桌上回味些过往的饮食经历。赵珩称赞老先生们“描述之精到,令人如临其境,于是桌上的出品也就显得黯然失色了”,这大概就是不同文人的不同趣味吧,无论是豪放有如谢冕、王干,还是含蓄之于赵珩,事实上都深谙生活之道,堪称可爱之至。

  始于南,吃在北

  想当年,“吃货文人”的祖师爷苏轼,就是一路遭遇贬谪、一路研发美食,而被冠以“美食家”头衔的汪曾祺,也是无论身在高邮、昆明还是北京,都能神速融入当地美食,留下了数量众多的饕餮文章。不约而同的是,无论谢冕、赵珩还是王干,虽然如今都定居北京,浸润着独特的京城美食文化,但其“美食素养”的初训之地又都是南方。

  在《老饕三笔》中,赵珩多次提及“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是几代女主人都是南方人”“我的祖母和母亲都是南方人的生活习惯”。也正因为此,当他在《清粥小菜》中讲起北方人的吃粥配菜时,印象里却满是诸如福建的肉松、上海的黄泥螺、苏州的虾子鲞鱼、兴化的醉蟹这些典型的南方吃食。与赵珩祖母同乡的汪曾祺,在《四方食事》中就曾经对虾子和醉蟹极尽赞美,称赞前者“鲜得连眉毛都掉了”,后者则是“天下第一美味”;王干的《里下河食单·醉蟹醉虾醉泥螺》,也同样写到醉蟹和黄泥螺。与赵珩爬梳历史传承和追寻少年记忆不同,王干更多是以本乡人的近水楼台,展现了从选材到清洗、从制作到品尝的全过程。如同汪曾祺一样,王干的随笔也弥散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就比如他讲里下河人洗刷螃蟹,“用鬃毛刷子刷,不用钢丝刷子”,是因为“螃蟹会疼”;又比如他说里下河自古以来称香菜为“盐须”,取的就是香菜学名“芫荽”的同音,印证了当地深扎民间的古代文化的影响。

  出生北京或是寓居北京多年,谢冕、赵珩和王干对北京吃食的偏爱也溢于言表,正如谢冕在《觅食记》中所取的一篇文章标题:“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觅食记》中的《燕都五记》一辑,收录了五篇与北京相关的随笔,撇去打头的《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另外三篇记叙的都是坐落在北京的西餐厅、日料店、湘菜馆,另外就只有《那一碗卤煮火烧》写的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小吃,至于炒肝、面茶、灌肠等,都只在《燕都小吃记》中以百字篇幅概而论之。赵珩在《老饕三笔》中也描述了记忆里的几样冬令小菜,比如“旧时很普通”的冲菜,“今天在北京几乎看不到了”;又如“北京冬季家庭餐桌上”的辣菜,“已经有六十年没有吃过了”。谢冕、赵珩都没有开门见山地讲明,但在时光荏苒和岁月流转中,“很多原有的生活情趣和习惯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那些外来的饮食文化,正在蚕食着传统的饮食体系,也在冲刷着过往的饮食记忆。

  《觅食记》以《面食八记》开篇,用全书1/4左右的篇幅,记叙了饺子、面条、馄饨等最为常见的面食,如此醒目和高标,恰恰体现了重视,用谢冕的话来说就是:“我在北方吃了这么多年北方的饭,我感谢北方的大地、父老乡亲让我享受到面食。”值得玩味的是,虽说“南方重米、北方重面”,面食的“根系”始终在北方,但谢冕每写一种面食都涉笔南北对比,比如包子,“北方口重,近咸;南方口轻,偏甜”;比如春饼,在北方“总带着壮阔平原的苍茫之气”,在南方“当然拥有了南国软糯的风格”等。除此之外,谢冕还饶有兴趣地把面食进行了“性别划分”,称烧麦和馄饨是“女性的”、馒头是“男性的”,真可谓吃出了生活韵味、吃出了人生情趣。

  旧食事,新况味

  在《老饕三笔》腰封的最显眼位置,写着一句“饮馔小文章,人生大况味”的推荐语。如同商量好的一般,无论《老饕三笔》,还是《人间食单》或《觅食记》,都没有把山珍海味、八珍玉食作为品鉴对象,而是透过那些最家常、最普通的百姓吃食,展示着最亲切、最世俗的人生况味。

  《人间食单》写的是源自土地和河流的家乡味道。对于王干来说,能与远去的家乡味道相关联的,自然也是充盈着特定时代气息的尘封记忆,这其中酸甜皆有、悲欣交集。比如王干写到螺蛳,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妻子怀孕时想吃螺蛳,自己便在大冬天跑去湖边摸了几颗,请小饭店加工做汤,妻子“喝得很开心”;比如写到秧草,他回忆起过去炒秧草时都要倒上小半碗菜籽油,但又担心锅上沾油父母会责怪,没想到秧草耗油,锅像“水洗过一样”;又比如写到神仙汤,他联想到神仙汤的命名,称乡民面对一碗最普通的“酱油汤”,却“做出高大上的范儿”,展示了“面对苦难和贫困时的乐观和通达”。王干透过“食物”所写的“食事”,让人洞见了犹如晏殊笔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相叠加的复杂情绪,我们很难将王干所叙的旧事归纳成单纯的“苦”和“乐”,但正是这种含混难辨的状态,才更加贴合本真的生活原态。《老饕三笔》也是如此,书中《刨冰》一文就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赵珩家里“买过一个美国出产的电冰箱”,后来因为其父每天“偷吃”冷食,冰箱就给卖了;直到1980年代,家里才再次购置冰箱,赵氏父子开心地将放置冰箱的小厅称为“饮冰室”。赵珩大户出身所造就的独特经历,自然不是绝大多数孩子所能感知和企及的,但撇去具有个性特征的具体事件,那些附着于人类最基本追求上的情感因子,却毫无疑问是互联和共通的。

  《孟子》讲,“食色,性也”;《汉书》讲,“民以食为天”。食物在文人的记述中如此重要,想必不仅仅因为它喂饱了口腹,养育了生命,当然还因为那些与“物质需求”须臾不分的“精神需求”,比如某种丰富的感情和过往的经历——复杂而厚重、绵延而深长。(易扬)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