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典故中认识华美汉服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从典故中认识华美汉服

来源:北京日报2023-03-17 09:51

  作者:任怀晟

  近十年汉服拥趸甚多,从民间追捧到官方推颂,可谓热闹非凡。但这股热潮中确实存在躬而不知其名、用而不辨其义的情况。中华书局出版的《汉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一积疴的疏解。该书意在说衣论道、但并非说教,它走出了过往服饰史课本的窠臼,把服饰史讲活了。

《汉服》内页插图

  该书提到的“汉服”一词最早起自辽代,当时以契丹服为国服,中原传统服饰为汉服。当代所说的汉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体现汉文化的服饰,非辽宋时期所说的汉人服饰。作者以“汉文化为内核、非汉元素为补充的华夏文明”作为现代汉服讲述的主线,所以何为“汉”,何为“汉族”“华夏”,自然而然成为该书开宗明义需要讲清的问题,这为时下混乱的汉服认识走向正途提供了路标。尤其在胡汉区别方面,该书提到了满服汉化,圆领袍、袴褶、曳撒纳入中原官服,北魏孝文帝胡人汉化,东魏高欢汉人胡化的史实,作者以文化而不以血统为标准的族属表述将近世史学胡汉区分的主流观念推广到汉服设计领域,这一点对于体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指向非常重要。

  在谋篇布局方面,不得不承认现在大多数服饰史课本分为两种编纂形式:一种是断代式,就是按照朝代顺序叙说;另一种是分类式,就是按照冠、服、裳、饰、料等品类进行罗陈。其引述素材或源于古代典彝,或源于后世研证,不可谓不详;但从构架上来说,过去的两种写法所用的古文今译、断章摘句、图文堆砌、古物复摹的做法给人以睹庖鱼、而非赏池鱼的感觉。《汉服》的写作没有采用时下服饰史课本的编列程式,而是除了服饰实物、制度法条、工笔人物画这些惯常的佐证材料外,将服装放在一个个典故里展开,让读者在历史事件中看服装,如此服饰史读来更有滋有味。

  书中在讲中国古代尚宽衣博带时,引用了《淮南子·齐俗训》中春秋时期“楚庄王裾衣博袍,令行乎天下,遂霸诸侯”的记载。很多著作引用这段文字都意在显示中原宽博服装具有崇高的文化地位,以至于楚庄王心向往之。这虚构了当时四夷来朝的气氛。实则这段记载的落脚点在于穿华夏服装、成华夏一员,才有资格号令诸侯。毕竟后世熊渠对诸夏的气话“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也非空穴来风。同时该书也在努力做到不因疑问而谬断。对于合裆裤形成的脉络,该书既讲到赵武灵王骑射改革需要骑兵穿合裆裤以便骑乘这个推测,也提到胫衣在汉代发展为开裆裤,然后演进到合裆裤的可能。作者对于历史存疑的问题,采用诸疑列置而不强论是非的态度,有利于读者客观看待史论研究的待解之谜。

  在讲唐代服饰时,书中列举单丝碧罗笼裙、石榴裙、披帛三个案例,体现了作者讲服装、赋深情的人文情怀。诸如说到石榴裙时,作者引用了李世民去世、武则天出家写给高宗李治的一首诗《如意娘》,诗中武则天借石榴裙上的斑驳泪痕来申述对李治的思念之情。而《酉阳杂俎》中杨贵妃死后,贺怀智把匣藏的带有贵妃领巾香气的幞头给唐玄宗时,玄宗泪如雨下并说出这是龙脑香的味道。这则故事既讲述了领巾可用龙脑香熏的后处理工艺,又借物抒发了玄宗对杨贵妃爱情的真挚。作者将读者带入“物因情而重”的情感世界,讲史与抒情顺畅地融合到一起。

  德与礼是中国服饰制度维护的精神家园,如何让读者轻松地感受由衣服传达的礼教与美德呢?该书没有采用将《舆服志》法条和儒家文献分类对比的做法,而是通过典故来反映这些思想。例如,对于敬上忠君的思想,该书引用《史记·儒生列传》中黄生以冠首履足比喻君臣尊卑不可逾的故事,这既说明了汉代习以为常的着装品类和搭配方式,也体现了儒生对于社会等级的认识逐步趋向稳定。对于以玉比德的认识,作者不但提到了管仲“九德”、孔子“十一德”,更以孔子听到玉佩叮咚而知南子夫人隔帷还礼的典故来赞扬当时女子守礼谨行的德操。作者将德礼融入服饰史的讲述方式,怎能不使当代的读者对传统美德心驰神往?

  实践与礼法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日常穿戴才是服装使用的本来面目。在讲到宽衣博带的地域分布和实用价值时,作者通过《闲情偶记》中李渔的经历进行例说。李渔所在的南方多半是富人穿着绒制的褐,他对朱熹所言“褐,贱者之服;宽博,宽大之衣”十分困惑。当李渔到陕西后,看到贫民穿着毛织粗疏的褐,衣服很大,晚上可以当作寝衣,这才解决了当初的疑问。这样一则故事让读者了解到南方崇尚宽衣,与北方贫民喜欢穿宽博衣服的动因存在根本差异。同时也让读者感悟到表象上看南北追求的服装形式相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巧合。

  依托典故讲服饰史显示了作者对服饰掌故稔熟于心的高超驾驭能力,书中作为配图的工笔人物画也兼顾了图证和审美的需求,提升了全书的美感。但该书也存在一些疏忽的问题。例如第四篇“面料纹章”介绍面料组织结构、纺织机械、绣染工艺、纹样寓意时多平铺直叙,与其他章节引经据典、文士幽默的风格略显差异,如此优势没有顺承,实感遗憾。第六篇第二节“色彩文化与搭配”“传统色彩”部分叙说中规中矩,但“配色常识”部分与传统色彩的内容贯通稍显薄弱,如能在这一节提出传统色彩融入现代审美的思路,读者于书末处更容易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当然对于断代问题,因为有的涉及学界分歧,笔者认为作为科普和本专科学子的服饰文化读本,暂不详解也并非不可。

  (作者任怀晟为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

[ 责编:陈凡玉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