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44年3890场!舞剧《丝路花雨》为何常演常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44年3890场!舞剧《丝路花雨》为何常演常新

来源:文汇报2023-03-26 09:50

  作者:宣 晶

  悠扬的琵琶曲缭绕不息,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于周五迎来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第3890场演出。英娘单腿立地支撑,斜出胯而另一腿脚收勾,双臂拧在背后,反托起一把琵琶……当经典的“反弹琵琶”再现于申城舞台之上,坐在观众席中的许芳染情不自禁屏住了呼吸。“我第一次看《丝路花雨》时,才12岁。30多年来,演员反弹琵琶的舞姿仿佛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当晚,剧场被慕名而来的千余观众挤得满满当当,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演员谢幕6次,观众仍不愿离开。

  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剧照。 (演出方供图) 制图:张继

  诞生于1979年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让敦煌壁画由墙面走向舞台,44年间,走遍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演人次超过500万。《丝路花雨》为何能让老观众念念不忘、新观众源源不断?“以独具匠心的创意,深度开掘敦煌文化的艺术富矿;以宏大宽阔的视野,生动讲述丝路各国交流交往的恒久情谊;以扎实严谨的手法,全心投入艺术创作的每个环节。”甘肃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安宁认为,《丝路花雨》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作品,很大程度源于其挖掘并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元素;传承延续经典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则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创新。

  巧构思,画中人“破壁”而出

  丝路漫漫,驼铃声声。舞剧《丝路花雨》讲述敦煌画工神笔张、女儿英娘与波斯商人伊努斯患难与共的故事,一个个舞艺超群、有血有肉的角色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破壁”而出。美不胜收的敦煌舞姿、扣人心弦的动情故事、气象万千的艺术画卷……这一切要从40多年前说起。

  1977年11月起,舞剧《丝路花雨》主创团队七进敦煌,从莫高窟2000多尊彩塑、4万多平方米壁画中寻找灵感。他们白天临摹壁画,晚上去图书室查阅资料,听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讲述相关知识。编导向学者段文杰请教:在敦煌伎乐壁画中,哪一个舞蹈动作最典型?段先生答:应是112窟的反弹琵琶舞姿最有代表性。

  据专家介绍,反弹琵琶的姿态最早出现于初唐的敦煌壁画中,其中,绘于112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伎乐形象出自中唐时期,舞姿优美、神态祥和。然而,壁画的人物形象孤立静止的画面,姿势可以模拟却难以连贯起来。主创们将临摹壁画的稿纸铺排开来,仔细研究每一个伎乐形象的手势、体态,甚至眼神。勾脚、送胯、扭腰、抬手、低眉……千变万化的舞姿如走马灯般从眼前掠过,壁画鲜活起来了。由此,编创者摸索出头、肩、胯弯曲形成和谐的舞蹈动作,并将其总结为“S形”“三道弯”的曲线动律。一种全新的舞蹈身体语言——敦煌舞,诞生了。

  主创团队立足唐朝历史背景进行扩充改写,创作出老画工神笔张父女等栩栩如生的人物。随着创排的深入,舞剧吸纳了更多文化艺术元素。为填补印度舞、波斯舞等舞段的空白,编导许琪、朱江等赶赴北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寻找典籍;作曲韩中才以琵琶古曲《月儿高》为基调进行创作,还原唐曲韵律;舞美师李明强采用线描和青绿山水画法,以民族绘画传统设计布景……这部脱胎于敦煌历史遗存、融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舞剧最终定名为《丝路花雨》。

  1979年9月,《丝路花雨》作为甘肃省推出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国庆献礼节目在北京上演。风情万种的“反弹琵琶舞”“千手观音舞”“盘上舞”“胡腾舞”亮相舞台,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为之震撼,《丝路花雨》被誉为“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看”。

  新演绎,激发经典作品的艺术活力

  40多年来,《丝路花雨》历经多次修改,催生不同版本,以包容开放的态度不断创新。现在,上海观众看到的并不是对1979年版的原貌照搬,而是新的演员、新的演绎。

  2008年,早已享誉海内外的《丝路花雨》进行过一次重要改版,在保持剧情不变、人物不变、舞蹈风格不变的前提下,音乐采用了民乐糅杂交响乐的形式,灯光舞美和演员服饰都做了提升优化。“《丝路花雨》承载着每一个甘肃舞者的艺术梦想,也是每一个甘肃人的骄傲。”2009年正月十四,兰州金城剧院,安宁第一次在舞台上演绎神笔张。他清晰记得,演出结束后,妈妈跑到后台抱住他,激动流泪。

  为了更好掌握角色,安宁向第一代神笔张的扮演者仲明华求教。“仲老师首次登台跳神笔张已经42岁,直至65岁才离开舞台。”在安宁眼中,神笔张似乎已经长在了老人的身上。舞剧创排时,仲明华到敦煌采风,被陈列馆展柜里一个从流沙中清出的陶画碟深深吸引。在他的请求下,管理员将画碟取出,交到他的掌心。“仲老师说,当手指触碰到古物的那一刻,他似乎见到了千年前画工的影子。”安宁也爱上了敦煌,“登上舞台,擎起画笔,你的眼睛就要有壁画的影子。或许,这就是表演中要传递的‘神’。”

  安宁跳了近10年神笔张,现在作为舞台监督,跟着巡演队伍天南海北到处跑。“《丝路花雨》改版的另一层原因,是满足全国乃至海外巡演的新需求。演职人员团队减少到75人,其中演员约54位;根据普通观众的观演习惯,演出时长控制在100分钟左右……”据安宁介绍,《丝路花雨》不仅推出2008版和2016版两个正式演出版本,还创排了80分钟“旅游版”,在敦煌市进行为期5年的常态化演出。一代代主创正通过不懈努力激活经典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正青春,敦煌文化产品持续“出圈”

  如今,舞台上的英娘已经传承到第27位,最年轻的主演只有24岁。康琦是《丝路花雨》的第21位英娘,虽然在各地巡演跳过不下百场演出,她仍被上海观众的热情打动。“这是经典作品的生命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有力见证。”康琦说,“今晚,我们为申城观众带来了春天里的诗意表达,希望大家感受到英娘坚毅果敢的品质,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这几天,《丝路花雨》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场场爆满,观众群体中出现了大批年轻人。安宁告诉记者,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推动下,近年来《丝路花雨》走进17个省、市的78所大学演出80场,各地学子反响热烈。“很多年轻观众带着朋友、家人到剧场看戏,其中不少人在学校里看过我们的演出。”2021年11月,《丝路花雨》的精彩片段亮相舞蹈综艺节目《舞千年》,随即登上微博热搜榜,相关话题总浏览量超1亿次,《反弹琵琶》《梦幻伎乐天》等舞段被网友点赞“跳活了沉睡千年的敦煌”。热门综艺则反哺演出市场,吸引新观众群体走进剧场、亲近艺术。

  传承千年前的敦煌舞姿,今夕依然飘逸飞扬。在《丝路花雨》的带动下,一系列以敦煌文化为基底的舞台作品持续“出圈”。“这几年,我们推出了《彩虹之路》《相约千年》等作品,近期正在创排舞剧《飞将李广》,期待新作品早日与上海观众见面。”安宁说。(宣晶)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