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许首秋
音乐是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媒介,长久以来为汇集民族智慧、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共识、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上海之春”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艺术节之一,诞生了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作品,为众多作曲、演奏与理论家们提供了展演、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本届音乐节以“圆梦新征程”为主题,32台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线下音乐会如孕育生命、成就梦想的春雨,落入了培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大地中。这些作品又以“起、承、转、合”四种不同的内在主旨与外在形态,向我们指明了音乐艺术在“圆梦”之路上循序渐进的前进方式。
一为起: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之传统根基的确立。
如果说,一个国家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传承发展的根基,那么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根本也就必然要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之上。然而,面对当下审美诉求飞速多元变化的现状,原封不动、全盘照搬原典,显然难以满足审美所需。于是,“如何在沟通和诠释中更好地发扬传统,进一步让世界理解中国故事与精神”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未来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石。
直面上述疑问,本届音乐节让我们听到了一些“未尝不可”的巧妙回应。如在《牡丹亭·音乐传奇——昆曲与竖琴五重奏音乐会》中以竖琴、弦乐取代了传统的笛、板,形成人声器乐交互的浅吟低唱;在《无论西东》《月下云影》音乐会上,方锦龙、吴玉霞不约而同地发起了琵琶与其他中西乐器的隔空对话;在《琴为何物·孤烟直·唐》里自得琴社的成员们基于古谱与想象,展开了古乐原创新编等等。这些演绎皆表明了这样一个创作趋势,即以传统艺术瑰宝为基础,适宜地兼顾世界音乐经典语汇,并以一种接近“通用语言”的形式为传统音乐的传播发展注入新的意义。
二为承: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之红色血脉的延续。
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必然要依靠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延续。而具体路径何在?这显然又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在我看来,其外在必须依托于成熟形式表达。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经典作品不断回望与理解,在反复咏颂中获得深入体悟。其次则是基于真实历史题材及经典音乐素材进行加工衍变,塑造出贴合时代生活的新声音与新形象。而形式的背后则更加需要坚定的精神内核支撑。音乐创作表演以及理论工作者们只有自身真切地理解并灌注红色精神,才能避免教条、标签化的僵硬表述。听众们也只有在感同身受的音响中,才能接收精神传递并引发情感共鸣。
在《那一抹心底的红》《从黄河到长江:民族音乐巡演》《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等系列音乐会的现场,《红梅赞》《战马奔腾》《我的祖国》《丰收锣鼓》《莫愁》《美丽乡村》等作品以真诚质朴的音响带领听众回望了代代革命者奋斗历程,也为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红色血脉的传承带来了具有标杆意义的范例。
三为转: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
“不简单套用模板,也不是西方翻版,而是开创新版”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要义,也是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创新发展中不断追寻的品质。
一方面,国人对西方经典音乐作品的关注已从借鉴模仿开始走向中国化解读。如《吕思清与美杰新青年乐团音乐会》的演奏者们站在欧洲与美洲版图之间,借“中华广角”将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与皮亚佐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进行细腻对比;指挥家余隆让莎翁《仲夏夜之梦》的戏剧独白与门德尔松同名作品同台献演,让中国听众们更清晰地理解抽象的音乐梦境。此外“致敬拉赫马尼诺夫”“致敬理查·施特劳斯”、演绎亨利·普赛尔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等音乐会也都围绕相关经典进行了匠心独具的阐释,令人耳目一新。
另一方面,作曲家们也在积极探索新颖的协同创作模式以及多媒体艺术呈现方式,尤其在交响乐创作领域近年来成果显著。从2016年由周湘林、叶国辉、张旭儒、赵光、尹明五联合创作的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到2018年交响幻想曲《炎黄颂》上演,再到今天由赵曦、刘灏、许忠作曲,赵丽宏作词的交响合唱《复兴的大地》诞生,这些联合创作的幕前,是让交响乐逐渐从“音”的囹圄中摆脱,集合诗、画、歌、舞、诵形成“中国新交响”的宏大叙事风格;而背后,则是新时代艺术家们从追求个人立意转向社会集体立意的思想站位提升。
四为合: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之未来栋梁的培育。
“青年强,则国强”。一个民族、国家文明的持续进步离不开青黄相接的人才接力。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的圆梦征程,也同样依赖于青年后辈艺术家们从崭露头角到中流砥柱的不断崛起。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一如既往地给予了青年艺术家们广阔的表演舞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在各类创演领域中有所担当、各展所长。
在创作方面,《脱颖而出IV》上海民族乐团新人新作音乐会所推出的王云飞、李玥锦、孔志轩、李博禅、李博几位作曲家的最新力作,表达了青年一代对古今对话与中西融合问题的独到见解;跨媒体艺术家陈俊恺在自动化乐器装置及交互乐器表演方面的前沿探索,则让观众不禁重新考量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在未来的关系。
在指挥方面,孙一凡、金承志、龚天鹏、林天皓等指挥界新星悉数登场,他们以成熟冷静又充满年轻激情的执棒方式,良好地调和了交响乐、合唱、重奏等多种体裁的作品,展现了过硬的沟通协调力与现场掌控力。
在表演方面,涌现出了精通古筝与钢琴的双料演奏家蔡颖、致力于柳琴及中阮演奏的孙祺、集笛子演奏创作于一体的张明艺等多位复合型才俊,以及二胡、双簧管、声乐等方面的大量专业表演人才。他们以令人叹服的精湛技艺担任了不同时空音乐语言沟通的“同声传译”,其成功经历激励着艺术工作者们继续探索音乐培养的中西合璧。
除此以外,同济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机构在音乐节进行期间还先后举办艺术教育成果展示周,吸引了大批师生与周边群众前去欣赏观摩。无疑,这些活动为更多的青年乐人提供了宝贵的成长经验。
“晓看红湿处,华夏花满城”。回顾这十年,几代前辈们的共同努力让我国音乐艺术在树立文化自信与推动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极具影响力的繁荣成果。但如今当我们踏上下一个征途,这些辉煌终将成为过往。因此,作为青年一代,继续以“起承转合”之思续写花重山野的盛大诗篇,是必须完成的使命。
(作者许首秋为音乐美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