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经典获得正本清源式的回归与重塑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让经典获得正本清源式的回归与重塑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3-03-31 10:17

  作者:郭小男

  《牡丹亭》是一部经几百年数代人反复锤炼演绎的艺术作品。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剧种,对剧本的文化内涵、价值体系和艺术抒发,做出了具有意义的实践和创造。尤其是表演艺术的创作与开发,显得更加多姿丰富。

  本次重排,首先需要对作品精神内涵再次进行深入研究,体察汤显祖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创作境遇,更好地理解剧作精神及不断挖掘作品的文化特征。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解构作品的艺术潜力。这种潜质在我们20年前的演出和排练中,尚未得到足够的探寻与表现。因此,有必要对剧本的文学脉络重新梳理,精准分辨,追溯本源,重塑原著。

  继续寻找作品内容的精髓,是我们这代人重要的文化使命。不偏颇,不简化,不丢失原著文脉,保留和发掘作品中弥足珍贵的价值体系;不负先驱,运用人文学科和艺术理念的崭新视角,让《牡丹亭》通过本次重排获得正本清源式的回归与重塑,使之更为持久地表达和弘扬原著的精神与价值。

  所谓昆曲的守正,就是依然遵循剧种规律,无论是声腔音乐还是服饰,或是表演,在昆曲的严格韵律中,坚守基本的传统形态。一些相对固化了的表达方式,相应地做出调整。

  传统和经典,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创造和突破的基本点,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供我们选择和学习。

  而对剧本的守正,则是循着剧作本身更高层次的美学观点,研发属于汤显祖《牡丹亭》应当具有的文化学价值高度,对剧本进行不断开掘、认识与提升。深入开拓思想领域的认识并加以艺术性的表达,重塑文学话语体系的解读方式。

  比如此次把唐朝的文化引入到明代戏剧当中,对每一折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进了《牡丹亭》作品历史的连接性,即从唐代到明代,在文学历史方面连续性的文学价值,清晰地呈现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曲牌这样一条文脉发展的线路,构成了这个戏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和艺术形式。这看上去似乎是有点儿文化的卖关子,但实际上是汤显祖博大精深的、博古通今的文学修养体现。集唐诗是在思想境界层面对历史文化的延续,而这个延续更多地说明了作品的价值意义的导向,使得作品具有承前启后的效果,用今天的话说叫继承性,它开掘了戏剧文化独一无二的表述方式。这是这些集唐诗内容不应该失去的理由。

  同时,我们依然要借助原著的精神,提出自己鲜明的价值取向,奔赴设定的理念及意义。精神上忠于原著,表现上力求创新。而创新的可能性,在于如何将对文学新的感受在舞台上呈现得完美妥帖,在于对戏剧思维结构发生本质、深刻的反思与变化之后,提纯出来新理念和新形式。所谓新,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续坚持“旧中见新、新中有根”的创作理念,是一贯原则。

  全本《牡丹亭》的舞台形象以运用虚拟性、假定性、写意性等中国戏曲美学原则为基础,框定演出整体形象的逻辑意义和具象形态。剧本的哲学精神规范决定着物质空间的价值走向。如何表达剧作内涵的丰富性色彩,需要我们创造意象,追求时空表现的深层感悟和意蕴。以“本质上古典主义,表象上现代主义”的双重标准,创建属于这一版的《牡丹亭》演出整体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的剧情特点,在于提供了广阔的可利用的宏大的场,其间新与旧、人与鬼、情与理所产生的对应关系,直接与传统和现代人文理念辉映互动,从而产生汤氏戏剧“意趣神色”的无穷魅力。

  《牡丹亭》剧作的精神主旨,是所有人物对于人生况味的不懈奔赴。无论是精神层面的欲望、情感,还是世俗层面的价值观、“幸福指数”,汤显祖赋予所有角色的任务,就是以各自心理维度为基点,去实现他构画的壮澜场景。小到指间,大到战场,无不在表达汤氏美学、汤氏韵味、汤氏精神。

  诡异、梦幻、奇珍;道学、礼教、宗法;工整对仗,风格鲜明;

  欲望、人性、自由;理学、宗教、皇权;相互对冲,矛盾显现。

  汤显祖实际上描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无法存在的童话般故事,也正因为整部作品安排了“以情为根,超乎现实”的奇幻境界,才被后世尤其是明清时代那些被禁锢在闺中的女性读者所推崇,体验了生活中无法获得的精神目标。所以《牡丹亭》这部作品给予人们的是童话般的心灵慰藉和神话般的精神开启,使其跻身世界文学作品之林而无愧。

  (本文节选自郭小男《昆剧〈牡丹亭〉导演阐述》)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还有明天》:“面包与玫瑰”的女性叙事突围

  • 从《初步举证》延伸的思考:社会规训下的女性解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