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苏东坡和王安石最后的交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苏东坡和王安石最后的交往

来源:北京晚报2023-04-01 09:47

  作者:周文翰

  苏东坡是今天的中国人最熟悉的古人之一,已经有许多现当代作家、文史学者写过许多关于他的书,既已有那么多前人著作,为什么我还要写《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可能,是想追溯“不一样的那个苏轼”,不是浪漫主义的英雄,不是天生的诗人,也不是轻轻松松的生活美学达人,我想写出他真实的成长、成名、又为名所累的人生行旅。

  他这个县城小青年,去京城科考之前几乎没有写过任何有品位的诗。

  他聪敏,也笨拙,有时候轻视礼仪,有时候却为丁点讲究不惜得罪皇帝。

  他与王安石的代际竞争,既是政治、思想、文学上的,也牵涉私人的恩怨。

  他是个奔波在路途上的官员,除了在眉山长大及为母亲、父亲守孝的那25年,他一直在各地当官,被贬谪也是官,从西走到东,从北走到南。

  他在杭州通判任上才写出足以动人的诗、词,依靠雕版印刷的传播力量出名,成了活着的名士,也就是今天的人所说的“文化明星”。

  他有兄弟、爱人、朋友,有追逐名声而来的仰慕者,也有敌人,有或明或暗的冷眼,他的生活注定很热闹,也注定会孤独,这是属于名士的无奈。

  有一个夜晚,他偶然抬头,望着“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的星空出神;在儋州初春,他期盼春风催开桃花,让花朵犹如肉色那样红鲜,因为儋州每隔五天举办的集市上才有肉,有时候碰到刮风下雨还没处去买,他常常极度渴望吃肉……是这样的细节让我入迷,一个线索扯出另一个线索,我拽着一根又一根细线,把自己裹入巨大的线团之中,坠入文字、典故的迷宫。

  我努力挣扎,跌跌撞撞冲出古典文化的迷宫,尝试描述一个真切的人:他的眼睛能够看到什么,此谓“视觉景观”;他的耳朵能够听到什么,此谓“信息环境”;他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中应对种种人事,日常的,意外的,公事公办的,善意的,恶意的,老乡、围观者、陌生人……这些之外,他还有许多醉眼蒙眬的时刻,那是恍惚又完满的孤独。

  我把自己写的这类书称作“视觉主义传记”,期待读者能在阅读中感知生活在时空中的“活人”,而不是漫画式的“伟人”。

  书出来了,于我,似乎是追随苏轼的一次漫步结束了,而读者翻开它,与东坡同步,想必会有各自的新故事。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四月初,苏轼离开待了四年两个月之久的黄州,北上去汝州,他一路缓缓行走。七月初带着家人抵达了金陵,停靠在府城北侧白鹭亭下的秦淮河边,从这里可以看到著名的白鹭洲。此时江南天气湿热,他们一路行船也有些劳累,苏轼的痔疮病犯了,难以排便,只能靠吃泻药来以毒攻毒,过了几日病稍微好些,才出去会见当地官员、朋友。他两次在白鹭亭的柱子上题诗,还去赏心亭、蒋山、秦淮河、天庆观(今朝天宫)等处游览,与前后两任江宁府知府陈睦、王益柔等人有往还。

  此时,48岁的苏轼是举国士人皆知的诗文名家,而金陵城中最著名的士人是王安石,他也是品级最高的退休官员。他在熙宁九年(1076)年末托病辞去宰相之职,在家赋闲,不再关心政事,以游览、作诗、谈佛、著作为乐。他还挂着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特进、荆国公的头衔,亲近的士人都尊称其为“王荆公”。他在江宁南门外七里处的半山修了一处小宅子,平时大多住在那里,常骑着一头驴,带着书童在蒋山(钟山)附近游览。最近他又生了一场大病,痊愈后上书请求把自己在半山的房子和周围的土地捐为佛寺,为皇帝祝寿,皇帝御赐寺额“报宁禅寺”,他自己则搬到城内的宅子居住。

  苏轼比王安石小十六岁,是晚辈,他决定主动一点,七月十一日,他把自己近来的诗文《归去来并引送王子立归筠州》等数篇诗文抄写一遍,托人呈给王安石“以发一笑而已,乞不示人”。王安石早就听说苏轼的船停在白鹭亭,见苏轼如此主动,便骑着驴前来江边驿馆拜会,苏轼见到名帖,没戴帽子就急忙出来行礼,说:“我今天就以平民服装拜见您。”王安石笑说:“礼法不是为我们这样的人设立的。”两人一个贬谪无公事,一个退休在家,的确没什么必要按照官场礼节交往。

  两人在京城为官时,观念相对、派系不同、年龄有别,王安石还讽刺过苏轼的父亲、为难过苏轼的弟弟,所以那时见面也无话可说,只是按照官场礼节长揖、略略寒暄而已。如今,苏轼与王安石都不再是政坛的活跃角色,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一个日暮残年,一个前途未卜,交往也随性了许多。

  外人看来,这是当世两大名士的相遇。王安石在熙宁年间挟宰相之权势主导朝政,又把《三经新义》变成官学和科举的通用教材,成了处朝堂之高的士人代表、新学和新党的领袖,影响万千士人,但也因此得罪了许多人,不满新法和朝廷的士人、百姓会把期间大大小小的错误、罪责归结到他头上,非议他的德行、学问。而苏轼长期徘徊地方,饱受打击,却凭借自己风情摇曳的诗词、文章成为众人口耳相传的名士,在文学上被视为欧阳修之后的第一人,在旧党中的地位几乎可与司马光并称,这是当年小看苏轼的王安石没有料到的。苏轼几乎是凭借着自己文学方面的才情在隐隐与新党的威势抗衡,许多人也都同情他的遭遇。

  不当宰相以后,王安石绝口不提政事,不愿浪费口舌争辩,兴趣转移到著述、谈禅、写诗方面。他素来自信,觉得自己的经学超出同侪,诗文也可傲视群雄。他如此热心写诗,乃至编选《四家诗选》,未尝没有在诗歌方面与苏轼一较高下的心思。王安石擅长转化前人字句,时有佳作,最擅长五言律诗、五言绝句,苏轼也觉得他的这类诗歌别有风味。可惜,王安石的诗凸显的是才识,即知识和技巧,苏轼流露的却是才情,时如小溪蜿蜒,时如江河奔流,可大可小,摇曳多姿,又能以情动人,所以得到众多才人雅士的喜好,风行各地。

  王安石对苏轼的诗文当然而有耳闻,几次点评苏轼写的文字,比如说《表忠观碑》取法司马迁的《三王世家》,针对《芙蓉城》写和诗等。苏轼当然也从友人那里听闻过这类消息。

  他们相约见过好几次,还一起应陈睦之邀游览蒋山。闲谈时,王安石说苏轼在密州写的《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中“冻合玉楼寒起栗,光摇银海眩生花”之句用的是道教典故,道家称人的肩膀为“玉楼”,称人的眼睛为“银海”,东坡一笑。实际上,王安石之前已针对苏轼的这两首诗作过六首次韵诗,苏轼知道后也作了两首诗回复。苏轼虽然敬佩王安石的博学,但对他的次韵诗颇不以为然,觉得他并不理解自己写那两首诗的深意。王安石也向苏轼出示自己的得意之作,东坡看后称赞其中“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二句是《离骚》的句法,自从屈原、宋玉死后,一千多年没有人这样写作了。王安石欣然认可,说:“不只是子瞻你夸我,我自己也是如此认为,只是从来没有和凡俗之人说过而已。”王安石写诗喜欢从前人著作中摘取字句,一般人难以看出其中的渊源,他也以博学自傲,如今与苏轼相谈才算棋逢对手。

  两人闲聊《三国志》时,王安石觉得给这本书做注释的裴松之的博通超过原作者陈寿,但他没有自己单独写史书,仅给《三国志》作注,所以名气反倒在陈寿之下。王安石说自己以前有意重修这部史书,可惜现在老了,没有精力写了,现在除了子瞻,其他人干不了这件事。苏轼回说自己并不擅长“讨论”,把这个话题敷衍过去了。显然,两人彼此都有保留,苏轼并没有告诉王安石他已经撰成《易传》《论语说》,要在解释儒家经典方面与王安石一较高低,而王安石之前主持编纂《三经新义》,还撰著《易义》二十卷、《论语解》十卷等,以解释儒家经典的权威自居,他劝说苏轼撰写史书,心下或许以为苏轼对儒经并无精深研究,仅仅擅长写诗词、文章,熟悉《史记》的体例和写法,所以可以撰写这类史书。

  几次相会之后,王安石对苏轼的了解加深了不少,对人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他出言劝苏轼在钟山买地,与自己结邻而居,苏轼当然也要应和几句。

  八月中旬,苏轼决定离开金陵北上,前去与王安石告别时,王安石让苏轼念诵近来的诗作,自己依次手写下来赠给苏轼保存;然后念诵自己近来的诗作,请苏轼手写下来留给自己。这样,他们彼此有了对方的手迹,当作留念。

  八月十四日,苏轼一家离开金陵,在路上,为表示对王安石的尊重,苏轼寄去自己写的《次荊公韵四绝》,其三云:

  骑驴渺渺入荒陂,

  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

  从公已觉十年迟。

  苏轼感叹,十年前王安石退休时,如果自己与他相邻,想必会有许多快乐。这当然是客气话,他并没有真在金陵安家的打算,“一山难容二虎”,他不想在金陵做谁的附庸。而且,他还在贬谪中,也没有任意去哪里的自由。

  这是他们的最后一面,尽管之后苏轼两次经过江南运河南下北上,离金陵并不远,可是他没有再去拜会王安石,他们彼此都知道,他们并非同一类人,他们可以遥遥互相欣赏,却注定无法成为亲密的友朋。(周文翰)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