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往生活的苦酒里兑入一点诗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往生活的苦酒里兑入一点诗意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3-04-21 09:49

  作者:梅 生

  陈思安编剧、导演的话剧《凡人之梦》日前在中间剧场上演。这部聚焦工作在北京市区、居住于北三县等地的跨城人群生活图景的作品,2021年曾在歌德学院内部试演。公演版与试演版虽然在剧作结构、呈现方式与演出体量等方面存在差别,但对于凡人的现实之梦与心中美梦的交错展示,依然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并与在劳作间隙里、生活夹缝中写诗、起舞、歌唱的草根阶层的命运与梦想,构成可以并置探讨的社会议题。

  摄影/塔苏

  奔跑的间隙

  不久前,四个年轻人在张家界天门山景区自杀的新闻,引发公众对于青年群体的生存处境与精神困境的关注。这种极端事件之外,每个普通人通常都在用默默承受的方式应对现实压力,也只能对由此导致的精神困顿“置之不理”——因为社会留出的可供选择的空间变得狭窄,只好任由时代裹挟,以麻木的心态逃避无力改变的境况。

  但是被迫或主动跟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踏上生活之旅的人群中,不乏借助文艺手段对抗命运碾压、消解心灵负担、获得前行动力的身影。影视剧有《立春》里的王彩霞、《江湖儿女》里的巧巧、《平原上的摩西》里的傅东心这些虚构形象,现实中也有不少这样的真实人物。

  央视《半边天》节目关注过的陕西农妇刘小样,纪录片《我的诗篇》中聚焦的许立志、陈年喜、老井等“打工诗人”,近期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外卖诗人”王计兵,以及在快手、B站等平台写诗的人们,都在由年龄、性别、学历、收入、职业、社会地位等构建的藩篱内,用或严肃或调侃、或直面或迂回的个人表达,往沉重基调铺陈的生活中注入一抹诗意,并触发看到他们的表达的人们,对习以为常的社会运转模式与自己的日子产生警觉。

  曾在深圳富士康园区打工的许立志,尽管没能挺过磨难,以跳楼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作别,但他留下的《打工仔》《流水线上的兵马俑》等诗作,无疑与陈年喜的《炸裂志》《秦腔》、老井的《黑典》《采矿工》、王计兵的《赶时间的人》《百花园》、邬霞的《吊带裙》、乌鸟鸟的《大雪压境狂想曲》等作品,一道构成草根阶层抵抗荒诞岁月的特殊景观。

  “我像流水线一样辛苦的光阴/和最新款手机一起打包/贩卖到大洋彼岸/等待下一个轮回(《打工仔》)”“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下一站和下一站(《赶时间的人》)”“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组合(《炸裂志》)”“又度过幽深而平淡的地心一日/马上可以痛饮阳光了(《采矿工》)”……这些诗句能将与它们不期而遇的人们打动和刺痛。它们虽说萃取自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却折射出群体的命运轨迹。

  某种程度上,每个普通人都是赶时间的人。在大城市或小乡镇栖身、从事不同工作的人们,物质生活层面虽说有着显著差异,却都在被无形的鞭子抽打驱赶,要为房子车子、一日三餐忙碌奔波,并且时常顾不上身体发出的健康警告信号,防不住心理疾病的偷袭。或许正是为了避免意外比幸福先来到,有的人放缓了跟随着洪流奔跑的速度,或者干脆停了下来原地“躺平”。

  承载一定社会公共议题沟通职能的影视戏剧艺术,本应积极关注平凡人的痛与梦。但遗憾的是,大量文艺作品同样行色匆匆,无暇顾及普通人的生活遭遇,也不在意他们的灵魂如何安放。

  群体的损耗

  这种情况下,《凡人之梦》的出现显得弥足珍贵。该剧具备质朴又动人力量的根源,也在于它似那些民间诗歌般,由真实的生活质地与朴拙的日常细节充当作品的骨架与血肉。只是民间诗人的写作灵感来源于自身的生活圈层,《凡人之梦》的创作根植于创作者严谨扎实的田野调查。

  几年前,陈思安发现与她一样长居北京的朋友与合作伙伴,陆续将家安置在天津、河北,但继续留在北京工作。有感于这种生活模式的转变,她拿出此前创作《在荒野》剧本时先在北京西站大量采访流浪汉的方式,围绕京津冀跨城生活人群展开为期约4个月的调研。

  她借助公交车、私家车、摩托车、拼车等多种通勤交通工具,近身感受了近40组受访对象的两地生活。对采集到的素材梳理筛选之后,她开始了《凡人之梦》的剧本写作,并在创作过程中做了一些补充采访。

  陈思安使用调研素材时虽有取舍,但没有让选定的素材偏离受访者的生活轨道,只是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这为《凡人之梦》的舞台呈现奠定了坚实厚重的现实基础。

  2021年,该剧的试演版作为歌德学院“北京22”入选项目亮相。开场是一段在屏幕上播放的动态影像:夜色笼罩的高速公路上,各类交通工具鱼贯而行,路侧的指示牌虽然有着清晰的指向,但观众一时之间仍然失去了判断时间与方向的标准,分不清这是午夜时分还是黎明将至,不知道这些交通工具是要把乘客从他们工作的北京带回河北的家,还是从河北的家带到工作的北京。

  影像播放之时,五名演员手拿彩色气球上场。影像投射到气球表面,那些疾驰向前的车轮,似乎要将气球指向的梦想、幸福、天真、美好、浪漫、诗意、自由、翱翔等意象统统碾碎。随后,演员结成不同的凡人组合,轮番讲述现实的沉重,以及对于进入轻盈的理想梦境的渴望。

  一对年轻夫妻在燕郊签下购房合同,终于梦想成真。但“适应”工作与住所分处两地的生活之后,丈夫向妻子抱怨,工作日来回五个小时的通勤成本,不仅在持续损耗他的肉身与精神,更让他丧失了在梦里飞翔的能力。两个日常骑着摩托车上班、回家的男人,在早高峰时段的高速路应急车道上相遇、休息、交谈,他们选择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是为了省出时间陪伴妻子与孩子,但偶尔也会恐惧于速度带来的濒临死亡的体验。

  一个年轻男子,在疫情期间先后乘地铁、公交、骑共享单车、步行,花费近8个小时,只为回家洗个热水澡躺上2个小时。可是到达河北时核酸证明已经过期,被把守在“哨卡”的年长女性拦下。两人围绕“我要回家”与“不能回家”的理由展开辩论,让“大雁一年要迁徙两次,我一天就要迁徙两次”的台词成为主旨,沾染上无可奈何的苦涩。而男孩坚持迁徙的行动,道出“家”之于普通人的意义。就像现实之苦虽然渗进了一个耗费半生心血买下一所小房子的女人的梦中,她被房子压得不得喘息,甚至生出身体与房子结为一体的幻象,但这间小屋也给她的心灵带来抚慰。

  另一个经常加班到深夜的女人,因为曾被心术不正的拼车司机骚扰,乘坐另一名拼车司机的车时充满警惕。在意识到这名司机不会对自己打歪主意之后,她向他敞开心扉,讲述了梦中遭受的不幸。一个平时和奶奶一起生活、周末才能与从北京赶回来的父母见面的小女孩,把自己挂在晾衣竿上,由着身体和思绪随风摆动。她虽然还感受不到成年人的生存压力,但幻想着哆啦A梦能够从奶奶的抽屉里出现,帮助父母分担一些生活的重负,让他们可以经常回家和自己团圆。而“营救”女孩的热心大爷大妈,也处在和各自子女的分离中。

  结束对于个体生活的横剖,《凡人之梦》以群戏收场。从河北驶向北京的长途公交车上,晨起上班的人们在车身的颠簸摇晃中,集体进入半梦半醒的状态,纷纷讲述光怪陆离的梦境,灵魂得以从现实之殇中短暂逃脱,肆意腾空翱翔。但最终司机一边敲打身边的铁栏杆一边喊出的那句“醒醒了,到北京了,大家拿一下身份证,挨个下车刷一下”,又把众人从空中拽向地面。

  激起的涟漪

  中间剧场制作的《凡人之梦》公演版,保留了影像与气球的元素,但调整了个体戏份与群戏的比重。陌生男女同处一车的二人戏,改成多人一起拼车回家的群戏,与结尾大伙儿乘坐公交车上班的戏份形成呼应。对于个体生活片段的展示,则删除了新婚夫妻的部分,并将两个摩托车手的对话变成了一个摩托车手的神游——他由高速路上被车轮反复碾压的野生小动物的尸体,想到自己被生活吊打的命运。

  无论是试演版还是公演版,都让住得远到底归结于个人的选择还是个体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思考,由舞台延伸至剧场之外。虽然串联不同生活切片的导演手段还有些不够自然流畅,但剧作的品质足以让这部作品在观众心中激起涟漪。

  一如老井在《地心的蛙鸣》一诗中所写,“漆黑的地心/我一直在挖煤/远处有时会出几声/深绿的鸣叫/几小时过后/我手中的硬镐/变成了柔软的柳条”。活着的人,都需要往生活的苦酒里兑入一点诗意,以便让残梦继续。(梅生)

[ 责编:陈凡玉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 故事元素数据化重塑:流媒体时代的IP改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