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抬头见山 心中有情

来源:北京晚报2023-04-22 10:16

  作者:邱华栋

  《西山霁雪》吴海涛 人民日报出版社

  我很关注北京的在地写作。在房山生活多年的吴海涛的散文集《西山霁雪》带给了我莫大的惊喜。吴海涛看着是一条壮汉,却有着细腻的心灵世界和精确的情感表达,这本散文集就是他书写成长之地、情感所系和心心念念的本乡本土对他滋养的精确呈现。

  在吴海涛看来,家园是牵扯心灵的那根线。一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中国式表达一样,无论相隔多少重山,无论目光受多少重时空阻隔,家乡始终都在看得见的地方。无论柳柳州“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的苦恋,还是德国人“家园是世界的乐园”的自豪,即便在以丹青为语言的艺术体系里,家园始终是暖色调。

  “大山里的秋就像画家描绘的一样,秋味尽知,叶儿稀疏,萧瑟的秋风,到了遍地落尽黄叶的时节。柿子恋树,累累硕果不懈地紧紧抓住枯竭的树干,红红的、赤裸裸的挂在树梢,在旷野用心灵守候着秋天的静谧。”吴海涛的乡村更感性、更慈爱,它的美感动了天地万物。

  《西山霁雪》共四辑,“吾乡吾土”“父兮母兮”“风物多情”“烟火红尘”,将作者的情怀笼于一书。不仅书名让我喜爱,关于父母亲情、关于乡情的篇什尤让我感动。读罢,脑海闪动着四个词,或四个意象——白洋淀、荷花、西山、霁雪,哪一个词都长有一双勾人的眼睛,将我一下子拉进孙犁先生倾情记录的那个火热年代里,拉进杨万里以文字构筑的氤氲莲香里,拉进峰峻谷幽、枫闹云闲的画图里,拉进白乐天酒新炉红的浓浓友情里。

  白洋淀我去过,西山则是一个大的概念,我写《北京传》时去踏访过很多地方。比如房山云居寺、金代陵寝、潭柘寺、十渡等等,我去房山寻找在北京很难找到的大蓟,寻找柘树,还在琉璃河西周遗址博物馆去寻找北京建城的最早信息。站在房山看北京,那是要具有三千年以上的建城视野的,更别说北京人遗址了。我之所以觉得房山神奇,是因为房山有人文历史积淀,也必定有好作家诞生,比如史长义(凸凹),比如吴海涛。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吸引我和文友的目光,是他们笔下的地名、是故事,是荷花、是芦苇,是崔嵬或幽深、是红与白……正因此,才有了它们与我之间的记忆,也有了我与这本书的缘分。

  吴海涛是幸运的,大美白洋淀是他的故乡,在那里,他在贫穷与快乐的交缠中长大;西山如今又成为他的家乡,在这里,他既有商业成就,又有诗与远方,挥洒着多方面的才情。白洋淀、西山,这让无数人在心灵地图上郑重圈住的地方,就在他身旁;荷花、雪,这对一些人而言寻常得见、但对一些人而言堪为方向的东西,就是他的儿时玩伴。读了他的《西山霁雪》,我也沾了一些幸运之气,觉得距这些美又近了许多。

  对于写作者而言,父母必写,因为他们与自己血脉相连,他们像藤蔓,既拉着儿女在人生路上攀升,又绕在儿女身心,成为一个绕不开也不愿绕开的存在。写父母,容易而又艰难,因为相知太深,因为材料太繁、太琐碎,因为太难于取舍,因为有这样那样的忌讳。因此有些人往往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左不是右不是,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只得作罢。

  吴海涛写父母,读来觉得是客观的。对父母的慈爱与勤劳,没有刻意拔高美化,对父亲秉性的严厉、自己对父亲的惧怕等也没有片面突出,而是那种可信的感觉。他似乎未多加考虑技巧或读者读后怎么想,只是像泉水一样,任感情化为文字,流淌出来。

  对于父母,古今中外向来不乏赞美之语。“母亲诚然是母亲,但生灵之中她最为神圣。”柯尔律治对母亲的评价可谓极高。德谟克利特则表示,父亲的智慧是对儿童最有效的诫命。我想,正是父亲母亲无私的爱,使作者外表粗粝憨厚,内心却细腻温存。

  “母亲走了,家没了,那块菜园长满了杂草,倾斜的篱笆墙和那爬山虎的藤,依然紧紧抓在一起。不禁惊讶,它从未放弃家……”他写母亲,既有直抒胸臆,也有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爬山虎尚且恋家,在失去母亲的家里尚且能够生长,何况人呢?家与母亲、物与自身、今与昔,融为一体。

  对于父亲,吴海涛的感情则深沉而立体、纠结且隽永。“父亲严厉倔强的性格影响了我,但在内心深处我是怕他的。童年时怕他——因为顽皮,我总闹得家中不安宁,怕他打我;少年时怕他——因为怕他检查我的作业和成绩;青年时怕他——因为他总絮叨个不停,催我做这做那,让我觉得心烦意乱;再后来怕他——怕他身体江河日下。”既有矛盾,更有炽热,充满哲理,令人动容。

  由爱父母而爱兄弟姐妹,由爱同一屋檐下生活的亲人而爱邻居村民、爱芸芸众生,由爱人而爱物,由爱家园而爱山川祖国、爱烟火红尘……吴海涛从父母出发、从家园出发,推己及人,援爱于广。这些爱,穿越人生成长过程中的苦难与困顿,自我净化之后,春雨一样融入他的文字。

  透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吴海涛是一个用情写作的人,文字里跳动着一颗炽热的心。尤其是他写父母、写家园的文字,乡愁浓烈、感情真挚。关于乡愁,若叩其内核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爱,热爱,吴海涛式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管身在何方,家乡的一切都是那样熟悉、那样让人眷恋。”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有极强的“恋土”情结,这里的“土”既指土地,也指故乡;在吴海涛看来,家乡农民,包括他,本身就是家乡的一部分。又想起李易安“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词句,颇不以为然:说得容易,故乡已入脑入心、融血萦魂,“醉”了就不想了?

  我祝贺吴海涛这本书的出版。因这本书,我觉得他真正抵达了心有故土,念兹在兹的精神原乡。(邱华栋)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去有风的地方》对温暖现实题材创作的启示

  • 《城中之城》:灰色人物的人性斑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