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为《张迁碑》归个派

来源:解放日报2023-05-04 09:46

  作者:王学雷

  一

  东汉之际,树碑立石之风盛行,后虽渐衍为流弊,却也因此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碑刻实物,成为后人学习隶书书法最主要的取法对象。从这个角度说,可谓沾溉后学匪浅。

  汉碑中有许多名品,如《礼器碑》《乙瑛碑》《曹全碑》《史晨碑》《华山碑》等。当然,还有一块大名鼎鼎的《张迁碑》。王家葵先生的观点是:如果仿《龙门二十品》之例,由今天的书法专业人士编选一部《汉碑二十品》,其中一定有《张迁碑》;即使提高标准,只选十品或乃至四品,也会有《张迁碑》。可以无例外地说,只要学习过隶书,都曾临摹过《张迁碑》。

  在近世,《张迁碑》与《礼器碑》《曹全碑》《史晨碑》一同被誉为“四大汉碑”。《张迁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上旬。所述的是碑主张迁为谷城(今山东平阴县东阿镇)县长时多有惠政,后升迁荡阴县令,吏民追思其德,于是为其刊石竖表。从性质上说,《张迁碑》就是所谓的“去思碑”或“德政碑”。其碑阴与许多汉碑一样,记录了碑主的门生、故吏捐资兴建此碑的钱数。原碑于明代出土后安放在东平儒学明伦堂前,如今立于山东泰安市博物馆(岱庙)碑廊。

  在明代以前的金石载籍中,《张迁碑》未被录入,因它在明代才被发现,情形大致如明代金石学家都穆所说,欧(阳修)、赵(明诚)录中盖未尝载。《隶释》并《隶续》亦无其文。《通志·金石略》所载碑目虽多,然亦未之及。由此可见,《张迁碑》的真实性还是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它是后世的伪作,至少也是“魏人翻旧碑为之”。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在其《金石文字记》中抨之尤厉,认为是“好事者得古本而摹刻之石”,附和者有林侗、万经等人。此后争论不断,逶迤至今。

  王家葵曾总结质疑者的观点有三:碑文荒谬、书丹错讹、刊刻草率。这些似乎都成为论证《张迁碑》是伪作的依据。可是“任何作伪都源于名利的驱动”“从市场需求分析,明代人喜欢整齐美观的隶书”,而《张迁碑》“碑阳字体不符合明人审美的口味。更关键的一点,《张迁碑》从问世开始,便陈列在当时东平州的学宫,属于公家所有,就造假而言,没有明显的受益者”。就此,王家葵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东汉灵帝时的政局已经腐烂透顶,设若这位名叫张迁的县老爷是一个贪鄙的坏官,不学无术却喜欢沽名钓誉。当他荣升的时候,要求乡绅吏民“自愿”为他树立去思碑,于是不论撰碑的文士、写碑的书家、刻碑的工匠,都怀着愤怒厌恶的心情办理此事。写文章的故意让他乱认祖宗;书写者用“殡”诅咒他死掉,用无“心”暗示他不忠,“暨”分写成“既且”,大约是想起《诗经》“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的典故,有意恶搞。而碑阴是“自愿”捐款人的名单,字体与碑阳不同;里面许多人都用字而不用名,依当时礼仪,也表示对碑主的不屑。这个“大胆的假设”看似离奇,但笔者认为是目前对《张迁碑》种种矛盾的最合乎情理的解释。也就是说,笔者亦不怀疑《张迁碑》的真实性。

  二

  在清代碑学兴盛之际,《张迁碑》作为一块汉隶名品留下了许多拓本。一般而言,初拓本最值得珍视。据清末画家方若记载:《张迁碑》原有海丰吴子苾藏本为善,可惜此本在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毁于火,仅有翁同龢摹刻本,但居然被定为“宋拓”。现在留存下来的拓本中,则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拓本为最早亦最善,此本后有桂馥、程庭鹭、翁同龢等人题跋。这个本子在新中国成立前有古物同欣社的影印本,今已难得一见。20世纪80年代,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历代碑帖法书选》所选用的也是这个本子,至今犹未绝版,印刷质量虽非精善,但最为通行,说学习书法者人手一册当不为过。然而,随着鉴定手段的进步,鉴定家发现这个拓本的“东里润”三字实际上有后来涂描的迹象。

  在汉简尚未大量出土以前,学习隶书者几乎全以汉碑为取法对象。然而,汉碑上的隶书风格差异很大,各有面目。于是,后世的许多书论家将它们的书风加以分类甚至分派。如侯镜昶先生曾将碑刻隶书分为14个派别,把《张迁碑》与《校官碑》《张寿墓碑》《武荣碑》等列入“方正派”,认为“此派流风,影响后世,至深且巨”。北魏太和年间,洛阳书风都尚方折,其源出于此。华人德先生则认为,将汉碑的书风加以分类的做法,对学习书法不无意义,但各家多是从个人赏鉴审美的角度进行或详或略的分类,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故各持己见,莫有同者。当然,为《张迁碑》归个派,对我们看清其风格特征不无帮助。

  三

  明末清初,学习隶书者大多喜爱笔画波磔分明、结体整饬工稳、布局齐整一类的作品。“四大汉碑”中除了《张迁碑》,其余三种都属这种类型:《礼器碑》瘦劲、《史晨碑》浑厚、《曹全碑》秀媚,面目各各不同,然皆遵循着行列分明,笔画起止清晰明确这些基本的法度。《张迁碑》相较于三者则大异其趣:除了“碑文荒谬”,其中有许多字的笔画波磔不甚明显,至少不够清晰明确;结体上也是同一个字前后写法不一,甚至缺漏笔画;布局上也行列参差不齐。这些大概都是明末清初学习隶书者所不喜的原因,故当时人所罕习。大约从清乾隆年开始,碑学观念的蔚然勃兴促使人们认识到了它的“佳处”——乾隆时期金石学家牛运震在其《金石图说》中就赞赏它的风格“端直朴茂”,孙承泽也评价它为“书法方正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渐渐地,约在清代中后期,人们就将《张迁碑》列为学习隶书的经典范本了。

  在清代临习《张迁碑》最勤也是最有名的书法家是何绍基,据说其平生学隶书《张迁碑》几逾百本,而且每写临一遍,都要在后面写明日期和遍数,如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所临为第六十通,最终他把这个临本送给了好友收藏家吴云。《张迁碑》的名气越来越大,自然“毡拓无虚日”,以致碑面一些字迹磨损变细甚至剥落。因此早期拓本就显得弥足珍贵。晚清书法家姚孟起曾写道:“此碑笔力坚劲,结构方严,近来新拓本剥蚀已甚,半失庐山真面。今于友人处借得明初拓本,古色古香,爱玩不已。”民国时期的书法家对《张迁碑》的学习热情也很高涨,王蘧常、林散之、祝嘉等近现代书法大家的存世作品中,也都能见到临《张迁碑》的作品。

  四

  对一块碑刻而言,“书丹错讹”和“刊刻草率”肯定不是好事,可正是由于这种失误,恰造成了此类碑刻所体现出的独特审美特质——古拙。相较于《礼器碑》《曹全碑》《史晨碑》等典型东汉碑刻的谨严风致,《张迁碑》实在是草率了些,但也因此体现出了“古拙”的意趣。牛运震所指出的“端直朴茂”一词中,“朴”应该是最能点出“古拙”这种审美特质的一个字。

  那么,《张迁碑》给我们学习隶书带来了哪些好处呢?可以这么认为,它能够“调剂”人们学习其他各种汉碑过程中风格上所存在的偏失。大部分汉碑的风格特征都非常强烈,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临习者大都能掌握它们的用笔和结体的特点,如:《礼器碑》用笔劲健,波磔起止分明,提按幅度较大;《曹全碑》则结体精严,笔画流媚。但是浸淫过深,这些特点不知不觉就会在笔下被过度地强调、夸张,形成凌厉的风格,日久容易产生所谓的“习气”。而《张迁碑》笔画质朴,结体方整,通过对它的学习,有助于消解其他汉碑书风中过度的凌厉之气,减少风格的偏失。又如习《石门颂》者,多较其宽博,而失于松散;习《衡方碑》者,多较其厚重,而失于闷滞。乃至习竹木简书墨迹,飘逸有余,而笔画扁薄,有失浑厚。凡此皆可通过学习《张迁碑》,获得不同程度的纠正。

  至于如何学习《张迁碑》,似无绝对的最优方法,庶几如清人李子仙所说“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即可。

  最后,再说一说《张迁碑》的碑阴与碑额。与许多汉碑一样,《张迁碑》碑阴同样记录了碑主的门生、故吏们的姓名和捐资刻碑的钱数,故而上面有许多重复的字。其碑阴的字体风格非常厚实而变化多端,如“故”“吏”“韦”“钱”“百”,每个字都写了数十遍,但相同的每个字风格上都存有一定之差异,学习者可以从中体悟到许多变换字形方面的启发。不无遗憾的是,故宫藏本和一些早期的《张迁碑》拓本都没有碑阴,可能是出于只重碑阳正文的缘故。但这可通过后来影印出版的本子得到弥补。至于《张迁碑》碑额,则是汉篆中之奇品。字体在篆隶之间,笔画瘦劲、结体盘曲绵密,当是所谓之署书。虽仅有寥寥两行十二字,然学习汉代篆书者若别具慧心,参鉴其他资料,或融会贯通,或亦可以名世。(王学雷)

[ 责编:吴悠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 故事元素数据化重塑:流媒体时代的IP改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