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慧虹
博物馆,方寸间一览千年。今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全国各地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相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关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的热潮。此种情形,令人欣喜。
博物馆的作用众所周知。它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走进博物馆,通过与一件件文物、一段段历史的邂逅,参观者能够领悟中华民族崇尚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能够感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能够认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能够体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能够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等等。
不难看出,博物馆之于参观者,除了可使之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可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其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正基于此,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求“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纵观全国各地,博物馆体系布局逐步优化,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不断增长,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高校博物馆、社区博物馆蓬勃发展;博物馆社会功能有效发挥,借助于举办展览、策划活动、研发文创产品,“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博物馆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博物馆条例》《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纷纷出台,博物馆质量评估体系的逐步确立,使之管理日益标准化、规范化。此外,新理念、新技术与新方法加持下,数字博物馆、虚拟陈列、云上展览等多样化展陈方式不断涌现。
此种良好态势,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功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国家观、民族观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支撑。那么,围绕“可持续性”和共建美好生活的愿景,应该如何建设和发挥博物馆功能呢?
很显然,让博物馆成为文化高地,成为人民群众乐于走进的精神家园,需要文博人与社会大众齐力携手,各尽所能:一方面,文博机构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从培育人民文化生活新风尚、提升博物馆教育服务品质、开发参与研学实践活动等方面,结合自身实际,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抓手,丰富手段。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到博物馆去”,更要将博物馆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化于心、外见于行,用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周围更多人,共同演绎好中国故事。
漫漫历史长河,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激荡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但愿今后,各地博物馆能牵手越来越多的人,在与历史承续、与时代同频、与国家共振、与人民共情、与未来互通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迎来更大的辉煌。(周慧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