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中国插花里的意与韵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05-23 10:41

  作者:黄 山

  提到插花艺术,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日本的花道。英语里有个单词“ikebana”,是由日语“生け花”直接音译而来的,意思是日本插花或东方形式的插花。其实,最早的东方式插花出现在中国。中国插花历史悠久,日本花道奉飞鸟时期的外交家小野妹子为始祖,就是因为他奉当时执政的圣德太子之命远渡大隋学习中国的政治、文化与宗教,并将隋朝佛前供花带回日本。

中国插花里的意与韵

中国插花里的意与韵

中国插花里的意与韵

中国插花

  就广义的插花而言,中国插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诗经·郑风·溱洧》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的诗句;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可见,早期的中国插花以簪花、佩花、折枝为主,使用目的是装饰。

  到了汉代,佛教的传入带来印度的贤瓶供花,这使得中国插花不论在形式还是思想上都受到启迪。唐代,佛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地位极高,中国插花这时主要是佛前供花,宫廷插花和世俗插花也已经兴起。作为我国最早的插花艺术著作,唐代罗虬所著《花九锡》建立起中国插花的理论体系,不过,这个体系并非插花技术的体系,而是赏玩的体系。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为佛教活动受到限制,佛前供花的数量有所下降,其地位逐渐被宫廷插花取代。

  宋代理学的兴起为中国插花奠定了哲学基础,加之此时绘画、陶瓷等艺术的繁荣,推动了中国插花的发展,不仅宫廷插花十分兴旺,文人插花也开始大行其道。这个时候的插花推崇师法自然的理念,并与点茶、焚香、挂画一道被称作“生活四艺”,成为中国文人优雅生活方式的象征。至此,中国插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形式,成为兼顾装饰与修身养性功能的艺术。宋代插花以上下分层立式结构的宫廷插花和一种植物插制的插花最具特点,由一种植物插制的插花后来还被推崇为文人插花的最高形式,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后期。

  元代以后的统治者无心插花,宫廷插花就此没落,文人则承担起领导插花潮流的重任。文人并无皇家的财大气粗,于是出现了中国插花的简化形式。除了文人插花,世俗插花也变得更加兴盛。宫廷插花被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等继承下来,演变为富贵人家的厅堂插花。

  明代插花无论在理论还是技艺方面都已臻于成熟完善。明末清初,写景插花的成熟与组合式插花的兴起,带给中国插花又一次辉煌。明清出现了不少插花著作,高濂的《遵生八笺》、沈复的《浮生六记》都有关于插花的论述,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更是插花领域的知名专著。此外,清代“谐音插花”大行其道,几乎到了“凡材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但清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动荡以及文化的没落,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插花是以理学思想为哲学基础,具有宗教、宫廷、文人、世俗等多种插花风格和形式的艺术宝库,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系统的插花理论、精湛的插花技艺与独特的赏花方式。重赏玩、重意趣是中国插花独有的审美观照,中国意境和中式审美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插花艺术在现代越来越受到欢迎。2008年,“传统插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祖先留下的丰厚遗产,中国传统插花有必要得到进一步的关注、继承、弘扬、振兴。

  我们今天学习中国花道,除了能够用花卉表达情感,发挥其装饰家居、美化生活的作用,还可以从中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以及中国艺术史,在传统历史文化的熏陶中提高审美、陶冶情操,甚至通过学习花道中蕴含的全局观下的取舍、细致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对花及人的尊重等思维方式,“蒙养”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心中有壮阔山河,手中就能表现出“长河落日圆”;心中有清幽景致,手中就能表现出“杨柳岸晓风残月”……以花枝为笔,抒胸中逸气,并用这样的画面感染观者,则是我们学习中国插花追求的境界。(黄 山)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稍微想起一些》:在恋爱终结点回眸爱情

  • 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更年轻的文艺语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